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教育的要点是开始于诗教,立足于礼教,完成于乐教。
3、1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孔子经典语录)。
4、(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5、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孔子经典语录)。
6、(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7、鲁哀公四年(公元前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孔子《论语》
9、鲁哀公元年(公元前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1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11、1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12、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5、·言必信,行必果。(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说到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有结果。
16、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17、解读:几个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18、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19、“三人行必有我师”带给我们的“甜头”远不止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在“三人行”的路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和朋友圈,这“三圈”是一个人日常接触最密切的群体,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三人行”。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圈”的人品、学识、层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2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22、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2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4、(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25、孔子说: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予以讲求,听到道义所在不能前往,有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是我的忧虑。
2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7、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8、鲁哀公五年(公元前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29、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年月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讲到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3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1、这句是孔子流传千古之名句了,奇妙的是这句话随便放之四海都皆适用,永不过时。
3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名句
33、1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
34、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35、·君子谋道不谋食。(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
36、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37、 译文: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事呢?
3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