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是苏格拉底从来不会轻易放弃。他也不会让对话者轻易放弃,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游叙弗伦又说出了一个定义,他这次把虔诚说成「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关照神。」
2、阿波罗神,或者说代神立言的祭司,并没有欺骗他,神之所以说他比其他人更加有智慧,恰恰是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这就是苏格拉底著名的「无知之知」,或者说是那句听起来有些悖论味道的苏格拉底格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3、苏格拉底说:“那我再问你,那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还是因为神喜欢所以是虔诚?”
4、 苏格拉底彻底贯彻了智者的文化哲学思想,却又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智者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认为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有资格作为万物的尺度。思维着的人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这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本质所在。因此,苏格拉底把哲学认识的目标定位在人类自身,并以一生的活动躬行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信念。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的人类学主体“原则造成了整个世界史的改变,这个改变的转折点便是:个人精神的证明代替了神谕,主体自己来从事决定”
5、此外,苏格拉底发现自己与五百人会议分歧严重,他是五百人会议其中的一个成员。8位军事指挥官被指控在亚吉努萨群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中玩忽职守。雅典军队虽然最后赢得了这场战争,但是他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失了25艘战舰和4000名士兵。8位被卷入这场损失惨重的战役的将领被要求受审判。但是五百人会议不是一个一个地确定每一位将军的罪责,而是被命令一次性投票表决这8个人是否全体有罪。起先会议抵制这一动议,认为它违反了正常的法律程序,但当检举人威胁说除了将军们还要起诉会议成员时,只有苏格拉底还坚持原来的意见,其他会议成员都屈服了。将军们后来被认定有罪,其中已被监禁起来的6人被立刻执行了死刑。
6、公元前363年64岁,第三次往叙拉古,被扣留,被逐。(苏格拉底的申辩)。
7、拉凯斯先说,勇敢就是在战场上往前冲。苏格拉底说,那如果为了消灭敌人,先撤退,再包抄,算不算勇敢?拉凯斯说,当然算了,骑兵经常采取这样的战术。苏格拉底说,那既然勇敢不是在战场上往前冲,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定义什么是勇敢呢?拉凯斯说,勇敢就是坚韧不拔。苏格拉底说,这个定义很好啊,不过,如果坚韧就是勇敢,那做一千个俯卧撑,也很坚韧,这是不是勇敢呢?拉凯斯说,这不算勇敢。我说的是明智的坚韧。苏格拉底又问:那什么叫明智的坚韧?如果有一个人坚持守在阵地上,但他这样做是因为早就知道援军很快就会来了,另一个人也坚持守在阵地上,但他根本不知道会不会有援军。这两个士兵,哪一个更勇敢呢?拉凯斯说,那应该是后一位士兵。不计风险的人才是勇敢的。苏格拉底说:如果不计风险就是勇敢,那么,一个不习水性的人贸然跳进水里,而另一个受过跳水训练的人跳进水里,哪一个算勇敢?拉凯斯说:那我可能说得又不对了。没有经过训练,直接跳进水里是很愚蠢的。
8、“你们要知道,这可是神明的命令,而且我认为,在这个城邦中,对你们来说,还没有什么更大的好处比得上我对神明的侍奉。因为我四处奔走,所做的不过是劝说你们,无论青年还是长者,不要如此强烈地关心身体,也不要如此过度关心钱财,甚至超过关心灵魂、关心如何才能使之变得最优秀。我会说:‘美德不来自钱财,相反,钱财以及世人其他所有好东西,无论私人生活还是公共生活中的,都来自美德。’
9、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和游叙弗伦讨论「虔诚是什么?」
10、在苏格拉底看来,整个事件的起因是他的朋友凯瑞丰在很多年前到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求神谕开始的。
11、简单来说,苏格拉底想要人们摒弃遣词造句、表情及声音造成的偏见,而仅去捕捉话中的真相。
12、苏格拉底有个好朋友,他在世的时候有次去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祭神,完毕后他顺嘴问了女祭司,除了神之外,谁会是这个世上最有智慧的人?女祭司告诉他,这个世界上,除了神,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
13、研究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除了是一门古典学问,苏格拉底问题还具有普世的价值。《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苏格拉底早已化作一种思想符号,这个思想符号有着很独特的故事性,然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恢复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而是尝试理解这个思想符号中的哲学内涵。正如西方人自觉地用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我们也可以借助西儒的经典思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
14、至此,苏格拉底针对原告的指控为自己做的辩护也就结束了。
15、 苏格拉底认为,在主体的生存中,善本身就是目的。哲学的最高目标不是建立一个理论体系,而是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善恶,揭示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使人们能够合理地选择行动,安排生活。因此,他没有留下任何形式的著作,而是把哲学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伦理学,后人看到的他的思想材料只是其学生保存下来的一些对话记录,如柏拉图的《申辩篇》、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不过,苏格拉底把人生问题归结为善的问题,并把善归结为知识(美德即知识),最终把西方哲学引向了认识论和科学主义的轨道,偏离了人生意义的探究。真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千年以后,成为尼采生命哲学的第一个攻击目标。
16、这个案件的背后有更复杂的政治背景。当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输给了斯巴达。雅典公民心情郁闷,总觉得之所以吃了败仗,一定是因为有阶级敌人在捣乱。有一位雅典老人愤愤不平地说,都是像苏格拉底这样的知识分子把人心搞乱了,这样的人要是去了斯巴达,早就被驱逐出境了。还有一个更微妙的政治背景。在斯巴达的操纵下,雅典出现了一场政变。一帮对民主政治不满的贵族成功夺权,历史上把这伙人叫做“三十僭主”。据说苏格拉底和这些人关系很好,因此受到了政治牵连。
17、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18、 其次,模仿说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学批评标准的转移。既然人是世界的中心和文艺模仿的目标,那么,在评价文艺作品的效果时,人们就不应当再着眼于事物的形式关系,而应当着眼于事物与人之间的效用或目的关系,这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谓“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务得不好,则是恶的和丑的”苏格拉底以前,在文艺欣赏领域,事物因其真而美;到苏格拉底时期,事物因其善而美。换言之,苏格拉底时期,文艺批评的标准已经由真置换为善。由此,我们才能理解雕塑师的儿子苏格拉底何以在论述艺术时,竟是一个十足的道学家的口吻:“即使修克西斯给我看他亲手画的漂亮女人的肖像,它所给我的快乐,也抵不上我默想眼前一个女人的美德时所得到的快乐的一半”
19、此时的雅典,早已不复伯里克利时期的辉煌与荣光,随处可见的是人性堕落与追名逐利的戏码。
20、“我很难赢得你们,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缺乏勇气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喜欢听得到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那些。我宁愿选择这样申辩而死,也不选择那样活着。”申辩从反驳对苏格拉底的诬蔑开始,一方面他告诉人们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的智慧者,而是有自知之明的爱智者,他的“无知之知”是基于自知之明的一种主动的、不断驳斥虚假知识的求知活动。真知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关于什么是“好的生活”这样的哲学知识,其他所有具体的知识都是从属性的。一个人完全有可能知道并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但并不理解真正的“好”是什么。另一方面他澄清自己的“无知之知”与智者们的不同,德尔斐的神谕让他看到,他很难像普罗塔戈拉那样的智者把知识当成商品进行交易,在意识到无知后,苏格拉底在人之间奔走,通过不断地对话获得“无知之知”。至于什么是“好”他也不知道,但他通过教给人们不好希望让人变得更好,这也使他落得“败坏青年”的罪名。义疏将申辩解读为哲学与政治之争,即两者的目的都是实现美好的生活,需要消化。
21、而且他还拒绝交付高罚款,一般来说,被告是可以通过交很高的罚款来免死的,而且当时苏格拉底就有很多朋友建议他说:「如果你拿不出钱来呢,我们愿意帮你出一百金币。」
22、但也许有人会说:“什么!你难道不感到羞愧?苏格拉底,你所追求的这种事业如今毕竟让你身处死亡的危险中呀!”
23、这两项罪名在雅典还真都不是小事,甚至都不算是私人案件,而是由雅典公民代表城邦「公诉」苏格拉底。
24、即便最后的审判中,他也不遗余力地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
25、大概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受审。根据记载,他被指控的罪名是:“(1)对城邦崇拜的神不虔敬,而是引入新的陌生的宗教惯例:(2)更有甚者,腐蚀青年。”指控者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26、苏格拉底如是说——“我曾在德尔斐神庙里问过:‘有比我更有智慧的人吗?’神明显灵回答道:‘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
27、一生的使命就是不停地叮咬雅典这匹昏睡的骏马,让雅典和她的公民们保持警醒,让他们关注自己灵魂的健康——也就是各种德性或美德,而非外在的金钱、荣誉或者身体的享乐,因为严格说来,只有我们的灵魂才是真正的自我,我们可以因为疾病放弃自己的一部分身体,但是却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灵魂,因为灵魂是我们赖以为生的东西。
28、公元前384年43岁,亚里士多德生,德谟斯提尼生。
29、于是讨论又回到了那个著名的游叙弗伦问题:「到底是因为神喜欢所以虔诚,还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
30、如何去爱智慧?苏格拉底认为,应当用理性的思考去追寻,因为“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
31、当时他是这么说的:「那些指控者们很年轻,他们控诉我的演讲都经过仔细的修饰、非常漂亮、听起来也很有说服力,但是却全是谎言。」
32、认识你自己并非你的肉体,而是你的灵魂,它是一切善、美、正义与虔诚等美好德行的栖息之所,唯有不断去追寻这些美好的德行,发觉自己的道德本性,这就是“爱智慧”(philosophy)——哲学的应有之义。(英文“哲学”一词philosophy是由古希腊文词汇演化而来,本意为“爱智慧”,故哲学又称为“爱智之学”。)
33、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篇》
34、教完你怎么算命,我们再回头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想知道神谕到底是不是对的。他先去找了一位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跟他交谈之后,发现此人其实一肚皮草包。他又去找了最优秀的诗人、手工艺人,发现他们都一个德性,都是自己觉得出类拔萃,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沾沾自喜,个个以为一切全通。最终,苏格拉底想明白了,神谕讲的是对的。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35、雅典人相信每个公民都可以是非常称职的政治家和法官,因此雅典的大多数政治职务都是由公民通过抽签轮流担任,法庭也并没有专职的法官,普通的公民就是法官,类似于美国的陪审员。
36、之后苏格拉底就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37、你看,跟第一个例子一样,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什么是勇敢的标准答案。要跟苏格拉底学习,就要先破除一个迷信: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