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尼克松是真的抽不开身,从经济政策到国际局势,如今的美国正处于一个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阶段。(尼克松)。
2、1913年1月9日,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以下简称:尼克松)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奥林奇县的约巴达林。尼克松共有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尼克松的一个弟弟在年幼时病死。(尼克松)。
3、没有人想到,为期7天的访问,气氛竟是这样无拘无束愉快放空,晚宴之上尼克松家乡的乐曲小调,更是令他极为感动。
4、得到基辛格的提醒,尼克松果然回忆起,毛主席在衣服上都有着补丁。
5、在杭州访问的时候,《上海公报》的初稿已经成型,中美团队开始校对中英文版本的措辞,傅立民称赞中方翻译实在是太专业了,英文版的《上海公报》完全体现出了英文措辞的细微差别。而他唯一提出的两个建议,也被中方欣然采纳了。
6、尼克松说:“我真的很抱歉,我不应该那么做。”后来傅立民才明白,尼克松当时想展现自己是即兴发挥,作出的发言。但实际上,他早已经把演讲稿背得滚瓜烂熟。但如果翻译拿着稿子念的话,就会破坏他的计划。
7、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然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权威性的大国,美国在失去过去国际权威和地位的同时,也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力,失去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8、《中美联合公告》发表带来的影响,可能尼克松当时也预见不到。
9、1972月2月17日,尼克松在启程离开白宫前,发表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10、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中美关系本已有破冰预兆。
11、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能否长久发展,能否同其他国家竞争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技术。
12、如今中国已经崛起了,当前美中关系确实面对一些挑战,两国关系的改善将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13、波罗,指的是马可波罗的冒险和发现的旅程。1971年7月1日,基辛格离开华盛顿开始了这场秘密访华的“波罗行动”
14、让他们投鼠忌器,不得不考虑如果他们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那么是否有可能真的彻底把中国推向美国的一方。
15、作为当时世界霸权“领头羊”的美国,不少国家选择追随其脚步,尼克松访华当年,中国同日本建交,随后德国等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起联系。
16、第二天下午,毛主席在书房接见了尼克松。这是两人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会晤。薄暮之容的毛主席与不是总统的尼克松,相谈甚欢。
17、为政举措:在尼克松的总统任期内,一方面他通过了大量的环保法案,另一方面则对以前的环保法案进行了修改和加强。在这些环保法案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是1970年1月1日尼克松签署的《国家环境政策法》,这个法案通常被称作美国的“环境大宪章”。
18、1933年,毕业时以全班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后又入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大学法学院。学生时代的尼克松就热衷于政治活动,大学四年级时当上了全校学生团体的主席。
19、“您不要觉得规格低了,因为毛主席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
20、毕竟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下世界的主流,美国和中国走近所带来的收益,是远远大于漠视或者封锁的。
21、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也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打破他国封锁,刻苦钻研30年,隐姓埋名不回家。
22、没有他人预想到的防弹车,尼克松所乘坐的只是同周总理共乘一辆的红旗轿车。
23、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与美国总统卡特一起向民众致意
24、法院希望尼克松能够交出录音带,尼克松拒不配合,甚至还要求罢免负责调查此事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
25、莫说是亲眼见识过的尼克松了,就连后来听闻的我们,不也深深为之感动吗?
26、我们都知道,基辛格曾在巴基斯坦总统的帮助下秘密访华,为后面的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打了前站。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尼克松为何要授权基辛格这样做呢?
27、当尼克松乘坐专机赶到中国的时候,更可以说是身上聚集了全世界的视线。
28、事实上,对于首次会面在书房中,尼克松一开始是有些不满的。他觉得自己不管怎么讲也是美国的总统,毛主席就算身体抱恙,也该在客厅见他。
29、“走马观花”则暗讽尼克松来中国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已。
30、中苏关系的恶化,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和压力。对于在一旁窥伺的美国来说,则是趁机拉拢中国,进一步遏制苏联的机遇。
31、1972年6月17日的晚上,总部的一个工作人员下班后回来取东西,当他走近办公室透过玻璃窗惊异地发现,漆黑的办公室有光柱在晃动,难道有小偷?警惕的工作人员马上跑去向大厦保安部报告,保安人员立即封锁了楼道,搜查了相关办公室,一共抓获了五个人,此五人手上均戴着医用外科手套,身上带有窃听设备,形迹十分可疑,保安人员不敢私自作主,即刻转交警方处理,经初步讯问,一名叫麦科德的人自称是前中央情报局的雇员,随即联邦调查局介入,通过调查,估计他的身份有可能是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负责人,但麦科德失口否认,联邦调查局一时无法断定他们这次到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设备,是受谁的指使,但是,是去总部安装窃听设备是事实,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的“水门事件”。
32、外交部长乔冠华在机场亲自迎接尼克松,而尼克松下榻的地方,仍是只有重要外宾才能居住的钓鱼台国宾馆。第二天,毛主席第二次接见了尼克松,还是在那间装饰朴素的书房里。
33、那时美国久攻越南不下,想要通过谈判,和平地结束这场战争。
34、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希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来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于是多次作出寻求“改善关系”的姿态。
35、尼克松的二次访华,让人们意识到了福特对华态度的问题。
36、但这种性格也导致了他的失败,水门事件发生后用职权阻止调查导致他无法完成总统任期,如果尼克松没有水门事件,他会发挥多大作用?他会不会以和北京正式建交作为交易筹码,让中国提前至少五年出兵打北越来保住南越?他会不会更好地应对石油危机?一切已经无法如果,但要是没有水门,可能整个印支半岛的冷战格局都要有大变化是很有可能的。
37、“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但是如果这件事能就好,我死也值得。”
38、正如毛主席所预想的那样。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发布,3月13日,英国便同中国确立了外交关系并于3月14日正式公布。
39、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中美建交,那么蒋介石父子和美国的关系,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冲击。这样一来,两岸关系就有可能出现新的突破。
40、但是,北越南的背后站着两个大国——中国和苏联,在两极格局下,虽然我们坚定奉行不结盟的政策,但是伟大的毛主席还是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边倒”的策略,坚定支持社会主义阵营。
41、在尼克松身体好了些之后,毛主席又向大洋彼岸的尼克松捎去了想要再进行交流的信息,毛泽东认为“水门事件”过分夸大其词了,此时的尼克松也很想再去趟中国和他的老朋友见见面,但是基辛格跟尼克松说,在新任总统访华前访华的话,会使新成立的政府班子感到难堪。于是,这件事又被放缓了。
42、傅立民还透露,尼克松和周恩来的会晤主要是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以追求共同利益展开对话。而对于双方的分歧,则是交给了部长级官员进行多轮磋商。而《上海公报》正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43、著名的“乒乓外交”事件,正在建立在这时期中美各自的意向之上。
44、1976年的那次美国总统竞选,也证明了这一点。
45、正是因为有着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新中国才能逐渐实现伟大复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获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46、在美国泼托马克河畔,有一座世界知名的建筑,“水门大厦”,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丑闻,“水门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47、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
48、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一个令全世界措手不及的事情就此发生,这就是“尼克松访华”。
49、美国社会的契约精神,将会受到严重冲击。这将会伤及美国社会的根本。
50、在途经夏威夷后,1972年2月21日上午11:30分,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降落在了北京机场,尼克松夫妇走下旋梯,尼克松向迎接他的周恩来总理伸出了手,这一历史性的握手,被尼克松形容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隔绝。
51、基辛格在北京停留了48小时,同周恩来总理作了长时间的交谈,对于双方的态度,作了一个明确的肯定,一些重大问题也作出了基本的敲定。
52、有鉴于“水门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有鉴于将来要面临严厉的法律追诉,尼克松总统选择了“私了”。他主动辞职下台,而国会也不再推进针对他的弹劾案,他也成功的避开了卸任后的司法追诉。
53、那时候的毛主席也生着病,尼克松到来的时候,他特意在卧室安排了一次见面。
54、别的不说,光是两弹一星就足以令中国立足于世界了,美国清晰看到了中国的实力增长,这才选择了转变态度。
55、中国,就成为尼克松眼中可以牵制苏联,改变美苏争霸的不利处境的目标。
56、大概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修、反,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套……
57、中国和美国,我们两个国家现在不存在打仗的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分兵回国,而我们的兵不出国,我们就有的谈。一次谈不成,无非是路子走错了,大不了就谈两次嘛。
58、自从1965年7月19日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同中国递交新的外交申请。要打破这个困境,中国同样需要找到破冰之法,而这个破冰之法便是美国。
59、于是在6月4日,尼克松进一步回信,开始商讨基辛格的“波罗行动”。
60、展开翻译工作的傅立民,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台湾和大陆普通话的区别。虽然傅立民有一口北京腔,但是他的中文是在台湾学的,他很快发现,两岸普通话的用词存在差异,这对他的翻译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61、中国当然也希望能够借助美国的力量,实行均势外交来突破苏联的威胁,因此面对美国的诚意,中国同样向外界表达了希望与之对话的信号。
62、那时的毛主席已经年近八旬,身体不好,1972年1月13日时,曾突发高烧引起严重缺氧而休克,经过医生的紧急救治才苏醒过来,到1972年2月21日这天,状态也没完全恢复。
63、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经济开始腾飞,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64、尼克松再次大为感动,这也加强了他建设中美新关系的决心。
65、一切按排妥当以后,大家又提出了对被抓的五人在面向公众时怎么解释的问题?总不能什么都不谈吧?尼克松考虑再三说“五人中不是有三人是古巴人吗?麦科德以前也参加过“猪湾事件”,就把这次事件说成是古巴人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而进行的私自行为,与本次竞选无关,大家看看这样解释说的过去吗?”,尼克松征求助手们的意见,大家经过分析、讨论认为,发生在1961年的“猪湾事件”,是由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对卡斯特罗政府进行的一次失败的入侵,当时策动,主持的正是民主党的肯尼迪总统,这样解释勉强能说的过去,骗骗公众还是可以的,最终大家统一了口径。
66、一味地强调绝对军事优势,奉行美国“统治”,已经是不现实的,因此,加入第三者,实现两者之间的互相牵制,才能继续稳固美国“领导”的局势。
67、1972年,尼克松的总统任期即将结束,为了查探对手消息,打败对手顺利连任,他安排人在水门大厦装了窃听装置。
68、1972年2月23日与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会谈。握手之后,尼克松帮助周恩来脱掉呢子大衣,这个镜头轰动一时。1972年2月24-25日
69、尼克松回国的次日,美国发表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向全世界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不日将撤回驻台美军。
70、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从中美苏三个角度来看。
71、一开始,尼克松准备把这件事情推给其他人,并多次当众强调“这件事里无白宫成员身影”。
72、人们都想知道尼克松这次访华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中美关系又会走向何方,而这些问题都极有可能在这次会晤中得到解决。
73、尼克森总统,在其总统任期到期后,将会失去司法豁免权,将会面临司法诉讼,十之八九会有牢狱之灾。
74、对于我国而言,想尽一切办法,让美国意识到,不与中国合作是不理智的,与中国冲突对抗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75、面对美国国内谣言四起的“美国受骗论”《环球时报》这样评论到:
76、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曾派司徒雷登向新中国领导人传话:如果新中国不站在任何一边,美国才可以承认中国。
77、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之前,基辛格就已经来过中国数次了,尼克松之所以会被触动,选择访华,基辛格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78、就这样,尼克松同毛主席正式见面了。两个人从哲学聊到历史,从社会聊到民生。当聊到台湾省以及越南的时候,都彼此心照不宣,进行略过。
79、接着,杜鲁门主义出台,从此以后美国坚定奉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冷战也正式宣布开始。
80、所以,中美的建交,是时代潮流下彼此双方互利互惠共赢共进的选择。
81、尼克松访华是指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的事件。
82、根据尼克松后来回忆所说,当时虽然毛主席的身体情况不是太好,但毛主席的思维依旧是非常清晰的,尼克松的所有话他都能听懂,且也有着交流的念头。
83、如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的各项事业都在蒸蒸日上。
84、于是尼克松就赶紧把此片找来反复观看,重点是想了解毛主席的领导风格,和他在民众中到底有多大的威信。
85、这一切离不开改革开放,可改革开放的前提,便是无数国家同中国的建交。
86、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87、可以说,中美的建交尼克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尼克松的晚年,他却对于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
88、中国并不想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国也承诺“永远不称霸”。
89、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残留,导致美国与曾经的朝鲜战争对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建立联系是一件十分敏感且冒险的事情。
90、1937年6月,毕业并获得法学士学位。尼克松自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曾去纽约觅职未成,决定返回惠提尔当律师。他在旧金山通过了参加律师业的考试,成为当地律师的成员,然后回到惠提尔开业。
91、伟大的精神总是相通的,且极富有感染力,让人不自发的就萌生敬佩之心。
92、然而如果和美国建交,这一困局就会被打破。这当然不是指望美国他们会给中国投票,而是凭此敲打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