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⑤国家对优秀教师予以提拔重用,不使之成为终身职位;(卢梭的思想主张)。
2、卢梭还提出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自已认识到行为的后果来进行教育。
3、总之,萨瓦省牧师的第三个信条是:“人在他的行动中是自由的。”(401)我们的邪恶和可怜,源自滥用我们的才能,“人啊,别再问是谁作的恶了,作恶的人就是你自己。”(403)这里颇似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思想。
4、卢梭认为,人类原本是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过着孤立、自由、平等的生活,人们之间只有年龄、健康和体力差别,而不存在政治上的或道德上的不平等,人们的行为受自然法支配。但由于自然法状态存在诸多弊端,如人们之间存在着个别利益的对立和冲突,这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乱,使得每个人的财产和自由经常处于无保障的状态,同时由于人们之间存在着个别利益的一致,人们都需要保卫自己的人身、财产和自由,因而需要订立社会契约。订立社会契约必须遵守下列原则:第每个参加契约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全部权利转让给联合体,而且所有的人交出的权利都是同等的,也就是说,必须坚持“全部”和“同等”的原则。第参加社会契约的人是把权利交给了联合体,即交给了整个集体,而不是交给任何个别人。人们从这个联合体里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它的同样的权利,并且得到更大的来保卫自己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人们通过社会契约组成国家后,仅有自然法是不够的,因为自然法缺少自然的制裁,正义的法则在人世上就是虚幻的。他认为,社会公约赋予政治体以生存和生命,立法赋予政治体以行动和意志。法律是政治体的唯一动力,政治体只能是由于法律而行动并为人所感到;没有法律,已经形成的国家就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它虽然存在但不能行动。因为每个人都顺从公意还不够,为了遵循公意,就必须认识公意,于是就出现了法律的必要性,卢梭把法律看成是规定和保护个人自由、维持平等的手段。因此,国家要制定实在法,实在法分为四类:政治法(根本法),民法,刑法,风尚、习俗、舆论。刑法是实在法的一种。在他看来,刑法就是规定个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即不服从与惩罚的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就确立了刑法。卢梭说:“刑法在根本上与其说是一种特别的法律,还不如说是对其他一切法律的裁定。”公民的自由、平等都需要依靠刑法来维护。
5、①教育目标: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6、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觉到跟有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乐趣。
7、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卢梭的思想主张)。
8、该书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
9、卢梭认为,法律的力量与其说是依存于执行者的严厉,不如说是依存于本身的智慧,而公共意志的极为巨大的力量乃来自指挥公共意志的理智。国家统治者最需要关心的事情,或者说最不可或缺的职责就是监督公民遵守法律。统治者是法律的臣仆,他的全部权力都建立在法律之上,他若强制他人遵守法律,他自己就得更加严格地遵守法律。因为统治者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卢梭指出,尊重法律是第一条重要的法律,而严厉的惩罚只是一种无效的手段,它是气量狭小的人所发明的,旨在用恐怖来代替他们所无法得到的对法律的尊重。刑罚最重的国家,用刑的次数最多,所以刑罚的残酷只不过证明罪犯的众多。对任何事情都绳之以同等严厉的法律,往往会诱使自觉有罪的人去犯罪,以逃避应受的惩罚,所以刑罚应当与罪行相适应。
10、卢梭谈及游学的要点。英国人就知道临摹古迹、法国人就知道拜访艺术家、德国人就知道找学者,只有西班牙人会“到了一个国家便不声不响地研究该国的政治制度、风俗和治安情形。”(694)这就涉及到政治制度教育了。应该先一般的研究政府的性质;研究政府的各种形式;最后专门研究出生地的政府,以便看看是不是宜居。这里卢梭提示了契约论和离开国家的权利。为了好好生活,预先想好政治的事情是必要的。
11、第政府是人民行使主权的一种工具。政府是公民和主权者之间的中介人。主权是一种精神力量,政府则是一种行动力量。
12、其次,正是因为这种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教育目章节,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我们提出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即认为教育应该是为个体的生长与发展服务,而不是为了社会培养符合社会的公民,此处我们在做题时要仔细甄别。
13、重视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忙碌中的父母应以孩子未来健康成长为重,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14、卢梭认为在这个第一阶段,因为孩子对事物只有感官认识而没有形成理性观念,只应该对孩子实行“消极的教育”,要给孩子们“有节制的自由”,让孩子顺其天性自然成长,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理性教育。卢梭特别推崇柏拉图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游戏和娱乐中学习,反对洛克的教育理论。卢梭认为:“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可以说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因此它最难于发展,而且也发展得迟;但是有些人还偏偏要用它去发展其他的官能哩!一种良好教育的优异成绩就是造就一个有理性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就企图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作了手段。”(5)
15、第人民主权的实质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公意”不同于“众意”,它代表的是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与意志表达的结果。
16、卢梭的教育理论对欧美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德国的泛爱教育运动、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等等,无不受到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启发。
17、他认为一个人的儿童时期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不能用各种枷锁东缚儿童,阻碍他们自然本性的发展。这是卢梭的根本立场,也是他独具思想的教育学说的重要原则。
18、卢梭最早因为其音乐方面的才能,与狄德罗、伏尔泰等法国文学大咖结交。他作为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了全部音乐条目。又于晚年编纂出版了《音乐辞典》。 卢梭的主要著作和主要思想。 1755年,卢梭发表了《论人间不平的起源和基础》。书中,他对人类自然状态作了一个假定性的描迷。他认为,尽管自然造成了不平等,但人类有一个事实上的平等的时 期——那个时候,人们彼此独立地生活,不服从任何一个人,他们象野兽一样互相回避。在他看来, 地质的大变动把人们集中在一起,人类度过了各种神话所描绘的原始公社生活的“黄金时代”。在这种时代,人们既有爱、友 谊、歌、舞的欢乐,也有妒忌、恨和战争的痛苦;从中学会了善良,也学会了邪恶。铁和小麦的发现开始了人类进化的第三阶段,产生了对私有财产的要求,从而陷入可怕的战争状态。并迫使富有的地主求助于保护他们财产的法律制度。 1755年,卢梭为《百科全书》写的《论经济政策》 中,提出将因为社会不平等引起的不公平,缩小到最低限度的方法——第要实现政治权利和义务平等;第对一切儿 童的公共教育应按照古代斯巴达的典型建立在对祖国的热爱和道德上的严峻的基础上;第要实行将公共财产资源与征收 遗产税和奢侈品税结合起来的财经制度。
19、卢梭于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父亲依萨克・卢梭是法国基督教新教徒。母亲苏珊・卢梭死于产后失调。卢梭幼年由姑母抚养。1722年10月,卢梭的父亲和别人发生纠纷,败诉后逃往里昂。卢梭被舅父送到日内瓦附近的布瓦锡学习古典语文,兼学绘图、数学。1724年,卢梭到一家公证人家打杂,后转到雕刻匠家做学徒。1728年春季,因不堪师傅的虐待,逃奔他乡。投奔安纳西地方的德・华伦夫人,得其资助,去意大利都灵,进入公教要理授讲所,改奉天主教。1730年,卢梭到神学院学习。1732年,卢梭在尚贝里做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结识了一批乐师、音乐爱好者,研讨音乐知识。1733年,卢梭寄居德・华伦夫人家中,开始涉猎学术著作。1736年,卢梭到沙尔米特养病,选读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儿等人的哲学著作。1740年,卢梭到里昂,在贵族马布里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结识了政治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布里和哲学家孔狄亚克。1742年8月卢梭携带《新记谱法》去巴黎,音乐家拉摩想将其推荐到法兰西学院宣读,但没成功。后结识了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两个人颇为投缘,遂成为密友。狄德罗介绍卢梭结识了一批启蒙思想家,并参与启蒙运动。1743年春季,卢梭写成歌剧《风雅的缪斯》,其音乐才能开始引起巴黎音乐界的注意,并以教音乐、抄乐谱维持生计。1745年,卢梭结识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748年,经狄德罗介绍,卢梭结识了哲学家霍尔巴赫。1749年,卢梭开始为狄德罗、达郎贝尔筹备的《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部分条目。是年10月,卢梭到巴黎郊外万桑要塞监狱探望因《论盲人的信札》之事被囚禁的狄德罗,并将《法国信使》报上登载第戎科学院有奖征文一事与之商议,得到狄德罗的鼓励,遂动笔撰述征文。1750年7月9日,应征论文《论科学和艺术》得奖,该年年底于日内瓦出版,受到文坛普遍重视。1753年,第戎科学院宣布有奖征文,卢梭应征作文。1754年8月,应征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落选。1755年4月,该文在阿姆斯特丹出版。1757年卢梭开始写作《爱弥儿》。1758年,《论政治经济学》(《百科全书》条目)单行本出版。是年3月,发表长信,批评达郎贝尔在《百科全书》第七卷上发表的“日内瓦”条目对于日内瓦城市建设和戏剧文化生活的意见。1759年,卢梭开始写作《社会契约论》。1761年1月,《新爱洛绮丝》在巴黎出版。1762年4月,《社会契约论》出版于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受到当局的责难和逮捕,卢梭被迫辗转逃亡到普鲁士的纳沙泰尔的莫尔季耶村。1764年,出版《山中书简》。1766年1月,应休谟之邀到英国,该年年底写成《忏悔录》前六章。1767年,避居于特里,(《百科全书・图册》)第五卷继第三卷出版之后四年出版。1769年,写成《英雄所需要的道德》。1770年,《忏悔录》完稿。1775年,开始写作《忏悔录》的续篇《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遐想》。1777年8月,健康状况恶化。1778年5月,移居巴黎附近的爱尔默农维尔庄园。7月2日,卢梭病逝,终年66岁。葬于爱尔默农维尔附近的圣・彼得岛。1794年4月15日,革命政府将其迁葬于巴黎国葬所。
20、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个生活刻板而守时的人,当地人能把他散步的时间当钟表,他这一生只有两次没准时散步,一次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那天,另一次是康德读一本著名的书入了迷,那本书就是卢梭的《爱弥儿》。正是卢梭的《爱弥儿》使得康德从一个科学理性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道德理性主义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快乐。曾经有一个时期,我相信这样才能使人生命有其尊严。我轻视无知的大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认为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所有人恢复其为人的共有的权利,否则我就还远不如寻常劳动者那样有用。”
21、第卢梭的教育思想高度尊重儿童的天性,倡导的是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22、(5)(法)卢梭著《爱弥儿》第100页,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6月第1版
23、第人民是立法者,立法权属于人民。人民立法的原则包括法律意志和法律对象的普遍性。
24、第人民主权的实质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公意”不同于“众意”,它代表的是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与意志表达的结果。
25、卢梭的刑法思想是其关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思想的集中反映,贯穿着激进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革命精神。卢梭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卓越代表,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他的刑法思想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反对封建等级特权和社会不平等以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卢梭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来论述死刑,别开生面,也极具说服力。从他主张轻刑,反对重刑,但不反对死刑的观点来看,卢梭的刑法和刑罚思想具有极强的辩证色彩。卢梭的刑法观即使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应当说,我国刑法理论和实践中的惩罚与宽大相结合以及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与卢梭的刑法思想也有相通之处。
26、王兆军:临沂东夷书院发起人,国内外著名作家、学者、画家。198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学士。主要作品有《拂晓前的葬礼》、《原野在呼唤》,长篇小说《乡下人》三部曲:《白蜡烛》、《青桐树》、《红地毯》,随笔散文《碎玻璃》、《皱纹里的声音》、《眺望红尘》、《问故乡》等;其画作主要为焦墨山水,构图紧致意远、用笔干脆简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曾任加拿大brock大学教授。
27、在对上帝的一番沉思后,萨瓦省牧师说,行为的准则“是在我内心深处发现的,因为大自然已经用不可磨灭的字迹把它们写在那儿了。……良心是最善于替我们解决疑惑的。…良心是灵魂的声音,欲念是肉体的声音。…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按良心去做,就等于是服从自然。”(410-411)
28、第人民主权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卢梭认为,从社会契约中诞生的人类共同体是一种普遍的善,具有道德上的崇高性,因此对共同体的限制也是不必要的。社会契约的结果不是人民将自己奉献给君主,而是人民之间相互奉献。
29、一个自由的人他的终极生活信念是什么?他理想的爱情是怎样的?他和自己所在的国家与社会是一种什么关系?当他遇到人生最大的打击时,他怎么恢复过来?
30、牧师在各个民族和历史的千差万别的习俗中,到处都发现相同的公正和诚实的观念,到处都发现相同的道德原则和善恶观。因此,他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我们好善厌恶之心也犹如我们的自爱一样,是天生的。…良心啊,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415-7)如果良心向所有的人心都发出了呼声,那么,为何只有极少的人才能听到呢?“这是因为它向我们讲的是自然的语言,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事物已经使我们把这种语言全忘记了。”
31、以上就是卢梭在《爱弥儿》中表达的教育理念,其实不止关乎一个人如何成长为自由而有德性的人,也透出他的宗教观念和政治哲学理念。我们使用他的《植物学通信》来学习博物学的一些主题,并不需要完全接受他全部的理念,而是看重他对教导清晰的思路,并且也让我们意识到教育是如此复杂的一件事。盼望这个梳理可以帮助大家思考古典教育中相似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回应一个人成长过程这些复杂而困难的话题。
32、卢梭直言不讳地说,我对书是很憎恨的。在书本产生之前,人的自然天性是会对世界产生好奇心的,卢梭认为教育者要做的不是直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是巧妙的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设置一些有实际用处的场景,引导他从真实世界开始学习。比如太阳的升落或从在森林中学习辨认方位开始学习天文学;从自己住的地方的路线、村镇与河流开始学习地理学;让孩子会制作地图而不仅仅是会认识地图;从看到魔术师用磁力鸭子变魔术,开始带孩子体验磁铁的神奇开始学习物理学;从鉴别酒的真假开始学习化学。
33、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从儿童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只有三种教育圆满的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能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34、 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褒奖与享受。
35、为了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卢梭虚构了爱弥儿这个男孩,爱弥儿是个孤儿,他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下顺从自己的天性,从一个小婴儿长成一名快乐自由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有思想有担当的公民。可以说爱弥儿就是卢梭思想的产物,所以他也被卢梭称为“我的儿子”。
36、正因为有这样的差异,才有了罗素的“神评论”——“从卢梭时代以来,自认为是改革家的人向来分成两派,即追随他的人和追随洛克的人。有 时候两派是合作的,许多人便看不出其中有任何不相容的地方。但是逐渐他们的不相容日益明显起来了。在现时,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
37、基于此,卢梭提出了“直观教育”。“直观教育”,即直接教育,使儿童们接触到的直观事物与他们应该学习到的观念保持一致。卢梭认为12岁以前儿童的知识只限于感觉范围,还没有悟性;12岁以后才有理性的发挥。
38、如今,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以自己为出发点,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孩子施加了压力。自己的孩子如果不上几个兴趣班,便会输在起跑线上,造成了许多孩子对学习的恐惧。父母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在培养其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教育其坚持,将学习进行到底。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