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村上在书中穿插的点评未必总是可靠,究竟如何,需要我们自己积累经验去判断。毕竟,哪怕是托马斯·曼在《浮士德博士》中,对于贝多芬最后一首奏鸣曲的分析已被奉为经典,难道我们就一定要照单全收吗?村上很可能是有意为之,或者并没有想那么多,仅是从作品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出发——两种难以调和、激烈冲突的因素彼此交织,最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迎来终曲。然而,仿佛依旧是既没有调和,也没有解决,这同古典作品所追求的不同素材、各个乐章由冲突、对抗走向凝聚统一的精神好像并不一致。书中人所谓,舒伯特的音乐由于自身的独特性而特别难于演奏云云,确实没有说错。但这样的独特,并非以牺牲整体的完美作为前提,至少在D.850中不是这样。
2、24)较之把自由本身搞到手,把自由的象征搞到手恐怕更为幸福。或许世上几乎所有人都不追求什么自由,不过自以为追求罢了。一切都是幻想。假如真给予自由,人们十有八九不知所措。这点记住好了:人们实际上喜欢不自由。——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3、“投光角度的不同造成了影子的善恶不同”,村上春树通过一个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善恶的认识—“善恶仅来自观察视角”。善恶仅来自视角变化为村上春树在写作中以“与‘恶’共生”为名解构行恶者的责任提供了条件。如本文主要分析的文本《海边的卡夫卡》,《海边的卡夫卡》被认为是治愈系文学的代表作,其治愈效果实际上正来源于中田和田夫卡杀人罪责的解构,这种写作方式背后的逻辑正是“与‘恶’共生”。中田和田村卡夫卡的罪责通过失忆、将梦和想象力进行区别等方式被解构了,二者甚至成为了读者同情的对象,这意味着杀人不再是被绝对禁止的邪恶之举。而中田和田村卡夫卡罪责被解构的前提是琼尼?沃克弱于山德士上校因此死有余辜,这意味着强壮取代道德,善恶的区别被力量的高下取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与‘恶’共生”的深层次含义,是“与‘恶’共生”真正想要表达的。“与‘恶’共生”这种提法,看似充满人性关怀,实则将善恶绝对地相对化了,完全取消了人判断善恶的合理性,解构了行恶者的责任,的确不可取。
4、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围绕着一个名叫中田聪的老人展开的。(海边的卡夫卡解读)。
5、9)我下床走到窗外仰望夜空,一时思绪纷纭。思索一去无返的时间,思索流水,思索海潮,思索林木,思索喷泉,思索雨,思索雪,思索岩,思索影。它们都在我心间。——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6、学会独处,才能看清自己优缺点,从而获得自我修正和提升,最终获得成长。
7、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女主人公郝思嘉是一位漂亮迷人、传奇的女性。郝思嘉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丰满,她坚强勇敢有魄力、爱争强好胜,在战争中一路披荆斩棘,活出自我;同时,她又存在着缺点,她自私、喜爱金钱,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甚至连最爱她的人白瑞德的感受都不管不顾。而白瑞德对郝思嘉的一片深情十分感人。
8、他在进入“森林”之前几番犹豫,心怀忐忑,但好奇心和探索欲最终还是驱使着他步入了一个新世界。
9、或许我的心包有一层硬壳,能破壳而入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能对人一往情深
10、其实是非常值得的。在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里面,海边的卡夫卡可能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11、可毕竟,真正出色的作品在难以捉摸的外表下,还是要有一套内在的规律,这方面应当是古今、中西的作品皆同。
12、事实上孤独正在于此,当我们无法与自己交谈就会开始全身心投入外部世界,关注他人,与自己对比,空洞且焦虑,灵魂置于躯壳之外,偶然将目光投回自己,问自己一个问题,却发现,空荡荡的躯壳里,除了回音,再无其他。如何分辨单调和厌倦,是需要众生学习的知识。
13、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
14、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15、《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少年,得贵人之助,在一所精致考究的私人图书馆中暂时栖身,充当助手之职。但毕竟是15岁年纪,许多事情仍需那位贵人从中协调。过程中,此人将少年带到山中小屋暂住。路上,他在车里播放了舒伯特《D大调奏鸣曲》的唱片,该作的特点让少年颇感兴趣,于是此人又很详细地谈论了自己对这一杰作的看法。
16、KafkanarrateseverysecondchapterwiththerestcenteringonanoldmannamedSatoruNakata.
17、对于卡夫卡来说,冷漠的父亲是他成长中的阻碍,而大岛、佐伯、中田都是他成长之路上的正向引导者。
18、村上在书中穿插的点评未必总是可靠,究竟如何,需要我们自己积累经验去判断。毕竟,哪怕是托马斯·曼在《浮士德博士》中,对于贝多芬最后一首奏鸣曲的分析已被奉为经典,难道我们就一定要照单全收吗?村上很可能是有意为之,或者并没有想那么多,仅是从作品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出发——两种难以调和、激烈冲突的因素彼此交织,最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迎来终曲。然而,仿佛依旧是既没有调和,也没有解决,这同古典作品所追求的不同素材、各个乐章由冲突、对抗走向凝聚统一的精神好像并不一致。书中人所谓,舒伯特的音乐由于自身的独特性而特别难于演奏云云,确实没有说错。但这样的独特,并非以牺牲整体的完美作为前提,至少在D.850中不是这样。
19、仿佛是冥冥之中的指引,卡夫卡怀疑佐伯就是当年离家出走的母亲。
20、不少村上迷津津乐道于这一场景,或许因为这样的好运虽有点儿不真实,描写却精彩生动,将人物命运带入类似幻境中之和平的美好意境。然而,村上在此尤为集中要表现的,恰恰是这首奏鸣曲成为现实世界的某种投影:
21、托尔斯泰他用了六年的时间,六次重写《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是世界文学作品中刻画得最完美的人物形象之这个完美不是说安娜性格上一点儿缺点也没有,而是一种艺术追求上的完美,安娜的人物形象是饱满而深刻的,她浑身散发着庞大的生命力,但她对爱情的追求与世俗的道德形成了强大的冲突,这注定了安娜结局的悲剧性色彩。
22、她所要的并不是我的臂膀,而是某个人的。她所要的也不是我的体温,而是某个人的。我觉着有些愧疚,为什么自己要是自己。
23、 如村上春树所说:“恕我重复,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
24、为使计划得以施行,他花了好多年时间,做着充分的准备:认真上课汲取知识、在健身房里持之以恒地锻炼身体、在图书馆里贪婪地读书。
25、独处是一场修行。一个人听着音乐沉思,一个人在旅行中清点往事,一个人在品读诗书中与有趣深邃的灵魂对话……
26、这世界上大凡一切都是有意识的。例如,风有意识。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注意不到这点,但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注意。风带着一种意图包拢你、摇晃你。风知晓你心里的一切。不仅风,什么都是这样,石块也是其一。它们对我们一清二楚,彻头彻尾。某个时候来了,我们有所感知,我们只能与之和平共处。我们接受它,并且活下去、走向纵深处。村上春树《东京奇谭集》
27、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在这个世界上,原本能够称之为深刻的东西都已稀少,更不要提接近事实的深刻了。但村上春树的文字却有着这样的一种魔力,令全世界都陷入他那独特的蓝调情绪当中,无法自拔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28、最近一些打板客不太好赚钱,所以正是锻炼趋势交易的机会。假如你在大盘没有波澜的时候还能坚持分析,首先是勤奋,其次是即使现在没有赚到钱,或是交了学费,相信下个牛市你就能成功了。
29、这本书所呈现的世界,用来描绘这一世界的篇章结构,真是既不能完全解释得通,又每每那样富有魅力,让人手不释卷。
30、因为小森这本书,通过目录和那档读书栏目,能看得出觉得小森的观点认为《海边》是本病态的书,故意回避战争惨烈的书。我想我大概笼统的了解了书的意思,那么在读这本书之前,大致方向可能不会错。读完这本书,或读的过程、消化的过程中,会遭遇一个转折点,或许彻底的改变我对《海边》的态度也未可知。就像当年读完约翰塞尔,再看之前读过的丹尼特,就倒戈了立场,从崇拜到失去神秘感,虽然仍然喜欢,但仍旧起码降低了一个档次,不那么盲目崇拜了吧。
31、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众多战争相关的思考,目前我只能接受,无法理解,战争似乎离我过于遥远,生在和平年代,只在电视中看到了战火的灾难。村上春树提到“没有旨在结束的战争。”无论是侵略还是反抗,战争都不是正义的。
32、佐伯与田村家的长子是青梅竹马的恋人,15岁那年,恋人的离世促使她打开了入口石,试图以此让时光停滞不前,从而保持她与恋人的幸福。
33、“最好先睡一觉。”叫乌鸦的少年说,“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34、……如果照原样一气演奏下来,就不成其为艺术。正如舒曼指出的,作为牧歌则太长(注:应指第二乐章,另外我不确定舒曼是否真的说过这番话),技术上过于单一。倘若如实弹奏,势必成为了无情趣的古董。所以钢琴家们才各显神通,独出机杼。这里强调承转,这里有意放慢……而若稍不小心,这样的算计会使作品的格调顷刻瓦解,不再是舒伯特的音乐。弹奏这首D大调的任何一位钢琴家都挣扎在这种二律背反之中,无一例外。”
35、3)你惧怕想象力,更惧怕梦,惧怕理应在梦中开始的责任。然而觉不能不睡,而睡觉必然做梦。清醒时的想象力总可以设法阻止,但梦奈何不可。——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36、 比如“卡夫卡”,在捷克语中的释义即乌鸦,而乌鸦在日本语中,被认为是可据其叫声占卜吉凶的灵鸟。油画“海边的卡夫卡”隐喻什么?父亲田村又隐喻什么?卡夫卡的话语里得知父亲是一个冷漠的人,没有给予儿子温暖,反让他感受到威胁;从中田的故事中得知田村是一个残暴的杀猫人。他杀猫“是为了收集猫的灵魂。用它做一支特殊的笛子。然后吹笛收集更大的灵魂。”本质上,父亲田村就是自由灵魂的禁锢者,如同卡夫卡最终走出的森林一般。
37、习惯这东西真是不可思议。要素只要缺一点点,感觉上就好像自己被世界的一部分所抛弃。
38、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
39、我想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到底多让人喜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跟这本书能否产生共鸣。而共鸣,又取决于你的人生经历,口味等等,所以是一件事。再加上小说这种文体本身就没有太强的目的性,只是把一个故事呈献给观众,所以解读就更加因人而异了。
40、我已经厌倦了嫌恶别人、憎恨别人的生活,厌倦了无法爱任何人的生活。我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哪怕是一个。最重要的是,我甚至连自己都爱不起来。为什么不能爱自己呢?是因为无法爱别人。一个人需要爱某个人,并且被某个人所爱,通过这些来学习爱自己的方法。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不会爱别人的人,不可能正确地爱自己。
41、喜欢阅读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简·爱》作品的,为您推荐以下这个经典版本,可点击下方横幅购买。
42、16)以横扫一切的偏见斩草除根。——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43、佐伯的确是卡夫卡君(请原谅我加一个君,因为不想和犹太作家卡夫卡混淆)的母亲,而樱花也正是他的姐姐,中田只是一个命中注定的帮助佐伯,消除那些尘世间无需存在东西的,这么一个人而已 。
44、 全书共分49章,奇数章基本上用“写实手法”讲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数章则用“魔幻手法”展现中田的奇遇。两种手法交互使用,编织出极富强烈虚构色彩、奇幻诡诘的现代哲学寓言,典型的后现代潮流之作。而我个人认为,全书隐喻,属纯意识流文学。两个看似不沾边的人物故事在跌宕起伏中断章,总让人意犹未尽,不能一气读出酣畅淋漓感。读时又有太多的思索,困惑和不解。
45、整个小说叙事有条不紊,人物语言风格把控力非常雄厚。故事拥有抑扬顿挫的情切,故事性十足。最重要的东西,可能还是我目前还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村上式”文本风格。以我目前的状态,估计也只能说这么多感觉了。
46、种种迹象标明,杀猫和奇装异服等是否存在,其实是个问题。中田做了少年“本该去做”的事,他和他所经历的事情仿佛都带着隐喻的色彩。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两条线索要渐渐合并到一起。
47、23)你的影子有点儿浅淡。一开始看见你我就想来着,你掉在地上的影子只有常人一半左右的浓度。——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48、在那里,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让他有时间独自思考过去的一切往事。
49、这两天一大堆砖家在为人民币贬值找理由,和美联储即将被预期到的加息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我补充一点,就是房价要是不跌,就要用贬值来对冲,这么做是为了保国内银行不倒闭。
50、但用少年的话说,在他提炼自己的才华,完成那些杰作之后,所留下的只有大量污秽。
51、讲来讲去我觉得还是得回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个结论上,如果你读了一小时,觉得实在看不下去,那就算了,如果你喜欢这个故事,甚至想了解的更多,我推荐一本叫做《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书,里面有这个人更多的价值观。
52、2010年夏天,主唱Hush曾在台北的“海边的卡夫卡”咖啡厅打工,当咖啡厅老板知道他的音乐理想后,便邀他登台演出,从而开启了他的音乐之路;同年年底,鼓手熊爸和贝斯手卡贝加入,因此由Hush、熊爸以及卡贝三人正式组成Hush!乐团。
53、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54、奇数章,以卡夫卡的视角进行线性叙事。其他章节则围绕一位名叫中田的老人展开。
55、最好的证明,便是书中所引的另一作品,夏目漱石的小说《矿工》。它讲述了一个富家公子,由于闹出爱情风波而离家出走,结果在漫无目的的游荡之后,居然到某个铜矿当了一段时间的矿工。经过极可怕的劳动之后,那个公子还是离开了,“至于主人公从那场体验中得到了什么教训,生活态度是否因此改变,对人生是否有了深入思考……凡此种种作品都没有写”。村上将D.850与《矿工》联系在一起,真是极为精湛之笔,因为末了,田村卡夫卡君离开时大抵也是如此。《海边的卡夫卡》的世界充满意想不到的枝杈,每每总是充满了隐喻,然而《D大调奏鸣曲》所隐喻之最集中者,恐怕仍旧是少年整体的命运。
56、然而,我自己读村上的书,尤其是喜爱的几本小说反复读过之后,越来越发现这些作品最集中的魅力,或许仍是笼统地称为“作者的天才”比较妥当。
57、《D大调奏鸣曲》的末乐章是一个相当可爱的乐章,开始的主题迈着轻盈且优雅的脚步,稍后音乐的发展也完全像是将前三个乐章关在一道门外。
58、村上书中惊人之笔甚多,各类头绪、抢眼的细节也多;并且让人颇费思量,难以找到准确之解答,完全合理之解释的大小情节不胜枚举。
59、这时候的我们很弱小很无助,非常需要有人来正向引导我们走出人生的困境。
60、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内心过不去的坎,想自我封闭,想逃去一个自认为与世隔绝的独立世界,
61、当想要独处的意愿来临时,便是成长的关键时刻。
62、日本的作家中,最喜欢的莫过于村上春树了,上次我分享了他的《挪威的森林》,不少读者表示很喜欢。
63、随后,中田打开了通往彼岸世界的入口石,而这也是卡夫卡返回彼岸世界的入口石,卡夫卡第二次走进森林。
64、村上很可能是有意为之,或者并没有想那么多,仅是从作品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出发——两种难以调和、激烈冲突的因素彼此交织,最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迎来终曲。
65、4)你倾听她体内空白被填埋的声音。声音微乎其微,如海岸细沙在月光下滑坡。——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66、 倘如我们都类似过卡夫卡的成长,“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的确,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7、13)偶然若能跟通情达理的人慢慢聊上一会儿,深感茅塞顿开。——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68、孤独一人也没关系,只要能发自内心地爱着一个人,人生就会有救。哪怕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村上春树语录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人生马拉松》要自信!只要自信就无所畏惧。愉快的回忆、倾心于人的往事、哭泣的场景、儿童时代、将来的计划、心爱的音乐——什么都可以,只要这一类在头脑中穿梭不息,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因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到任何地方,所以到这地步,只好彼此觉悟。《1Q84》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术语、被篡夺的理想、僵化的思想体系——对我来说,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东西。《海边的卡夫卡》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千万别因为懦弱和无聊的自尊失去心爱的人。《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无事。可惜人无身影,无记忆,无心。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的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励志语录大全但我那时还不懂,不懂自己可能迟早要伤害一个人,给她以无法愈合的重创。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69、终于,在十五岁生日的前夜,他带着仅有的一笔钱和一些日用品,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东京和父亲,独自坐上巴士,来到了陌生的四国,每天躲在甲村图书馆里看书。
70、村上春树作品的主线,通常是不同世界的碰撞。他的小说及短篇故事,总是巧妙融合了个人经历,超自然幻想和日本历史。
71、大凡事物必有顺序,看的太超前了不行。看的太超前,势必忽视脚下,人往往跌倒。可另一方面,光看脚下也不行。不看好前面,会撞上什么。所以么,要在多少往前看的同时按部就班处理眼下事物。这点至为关键,无论做什么。
72、28)你的心如久雨催涨的大河,冲往一个黑暗的地方,每当看到那样的洪水,你便这样想:是的,那就是我的心。——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73、进入森林,对卡夫卡来说,是成长的一个重要步骤。
74、而琼尼•沃克就是那个雕塑家,即卡夫卡之父。
75、《D大调奏鸣曲》的末乐章是一个相当可爱的乐章,开始的主题迈着轻盈且优雅的脚步,稍后音乐的发展也完全像是将前三个乐章关在一道门外。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是:一个人的内心经历了那样的狂暴,那样的不可思议的平静,然后又是极为激荡的世界。而最后,这个人关上门——不是回家,而是出走,以一个亲切可爱的邻家男孩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没有一个合理的,或者精神升华的答案,舒伯特所做的仿佛仅仅是告诉你,他要建立的整体性是怎样。而其结果,一如作曲家的(音乐)语调一般确定:哪怕不合常规,可我就是对的。这是另一个层面的完美性,也是不同于莫扎特、贝多芬的大胆。所以《海边的卡夫卡》中,称这首奏鸣曲为不完美之作,在我看来实不足取。但另一方面,村上显然又是真正明白D.850本性的人。
76、害怕远离故土,远离气味相投的朋友。抛舍不下这份舒适惬意的温暖,就像寒冬的早晨不敢钻出热乎乎的被窝一样。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77、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改变所处的场所和立场……平衡本身就是善。
78、30)往下我集中注意力在森林中穿行,注意不迷路、不偏离路。这比什么都重要。——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79、我要坐在有阳光的地方,像猫舔奶碗那样一字不漏地把报纸上下看遍左右看遍,然后把世人在阳光下开展的各种生之片段吸入体内,滋润每一个细胞。
80、就像开篇的时候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大概是说“一个人走在沙漠中,莫名其妙的刮来一阵旋风,将人笼罩进去,遍体鳞伤。而忍受过去之后,沙漠一片寂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可只有这个人自己知道,他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81、2)大巴在高速公路上以一定的速度继续奔驰,传来耳畔的声音既不变高又不压低,引擎的旋转次数也全无改变。单调的声响如石臼一样流畅地碾压时间,碾压人们的知觉。周围乘客仍在座席上弓身昏睡,窗帘拉得严严实实,醒着的只有我和司机。我们被卓有成效地、极为麻木地运往目的地。——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82、对于父亲的死,卡夫卡看上去不感到悲伤,也不为之遗憾,“就真实心情来说,遗憾的莫如说是他没有更早死去。”卡夫卡在缺少爱的环境里长大,面对死亡的时候会显得麻木不仁,而这种对于至亲离去的病态的漠视感,是人类罪恶的源泉之一。
83、阴影就是邪恶的存在,与我们人类是积极的存在相仿。我们愈是努力成为善良、优秀而完美的人,阴影就愈加明显地表现出阴暗、邪恶、破坏性十足的意志。当人试图超越自身的容量变得完美,阴影就下了地狱变成魔鬼。因为在这个自然界里,人打算变得高于自己,与打算变得低于自己,是罪孽深重的事。村上春树《1Q84》
84、中田因小时候的迷离事件丢失了另一半灵魂,丧失了记忆和读写能力,大半辈子干了木匠,后来年岁的他找到了一份帮别人找猫的工作,是他杀了卡的父亲,最后他想找回原来会识字、普通的中田,他选择了死亡,选择了重生。看中田的前部分故事是很轻松的,他会和猫君讲话,他也很容易得到满足,一份美食就可以;他思考不了复杂的问题,一思考他就头疼。他是这样的简单而朴实。命运之神把他带到了一块石头前,他想找回另一半灵魂,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中田的选择,星野君找到了石头后,中田在睡觉中安静地死去了。
85、“问得好……某种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地吸引某种人的心。
86、不会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会忘记的留着也没有用!
87、遭遇家庭冷暴力和周围人嘲弄的中田没有离家出走,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女教师身上。
88、田村君离家出走,刻意有计划地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身上背负了太多东西,太多历史。整本书都是关于寓言和隐喻的,不过这趟旅程结束后,他还将继续上课,完成学业,或许完成了父亲寓言所规定的东西,他将回到一个崭新的起点?最后这个结局让我嫉妒,是的,又是嫉妒。我不嫉妒他的命运,我嫉妒他的身体和他的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以及最终那个我认为比大团圆还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回到了家乡,但是不是记忆中的家乡,如新大陆一般的家乡。
89、最后,卡夫卡在母亲的要求下,勇敢地走出了森林,进入了现实生活。他努力尝试着去原谅母亲,与过去和解。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90、在这个自然界里,人打算变得高于自己,与打算变得低于自己一样,是罪孽深重的事。
91、他还热衷于在作品中融入音乐色彩,这本书就是典型例子。因为,当卡夫卡在陌生的城市街道上游走时,就听着齐柏林飞船(乐团)和王子(歌手)的歌。之后,他躲进一座气派的私人图书馆。他遨游在古老的汪洋书海里,观察一幅古怪的画作,和图书馆的神秘主人呆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还跟图书管理员交朋友,开始欣赏舒伯特之类的古典音乐。
92、由于村上在魔幻与隐喻中渐行渐远,我们最终失去了彻底明白一切的来龙去脉之可能。但作者牵引我们游弋在两条线索之间,感受二者交织形成那个奇诡世界的魅力,也足以让我们忽视这些。其间,音乐的运用不仅是村上浓墨重彩的手笔,更可说是某种“点睛之笔”。如前所述,它们引起了原本不了解古典音乐的读者的普遍关注。这是很不寻常的,绝非单纯采用二古典音乐之“概念”、“元素”作为装点能够取得的效果。在第一条线索的发展中,作者将最关键的“配乐”交给了舒伯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这个作品本身非常符合他整体性的隐喻构思,它的结构,它的性格等等,能够找到这样一首作品为配乐,真是可遇不可求。但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宝贵,村上已不满足于单纯将它放在隐喻的层面,而是安排一个人(也就是播放音乐之人)详细解释它所隐喻的东西。
93、 比如小说涉及的哲学·文学有:日本的《源氏物语》,古希腊悲剧“俄狄斯情节”,“卡桑德拉预言”,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悖论与荒诞,科幻小说的“时光隧道”……责任始于梦中,卡夫卡最终验证了类似古希腊悲剧“俄狄斯情节”预言:杀死父亲,与母亲和姐姐交合。不管以何种方式。至于佐伯是否卡夫卡的母亲,这已不重要,卡夫卡从内心原谅了母亲,并听从她的劝解返回现实。
94、我喜欢我的懦弱,痛苦和难堪也喜欢。喜欢夏天的光照,风的气息,蝉的鸣叫,喜欢这些,喜欢得不得了。
95、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等因素所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最终结果。我也始终相信这些因素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不管怎么说,命运是在自己手里的。
96、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97、 我闭目合眼,释放身体的力气,缓松紧张的肌肉,倾听列车单调的声响。一行泪水几乎毫无先兆地流淌下来,给脸颊以温暖的接触。
98、这看似很自然,既是带有魔幻色彩,又何必一一探求其合理性?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