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陶渊明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4、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陶渊明《咏贫士》。
5、正文始,作者描述了回家路上,到家之后的所见所闻,并设想了隐居后的生活,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这数十年的人生感悟。“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此六言成了象征超脱豁然的千古佳句。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除了对自己走过的路的谴责之外,还蕴涵着对当时社会腐朽没落的强烈批判。但是,出仕已去,归隐未晚,一旦对自己的过去接受并正视,面对并认可,那就能达到“悟往之不谏,来者犹可追”的超然境界。
6、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郑耕老名言范大成名言徐洪钧名言有关陶渊明名言大全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己酉想为九时再开却有九日》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7、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8、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9、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10、“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两句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假如周围一片喧嚣,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诗人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远处的青山送来了绿意。
12、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
13、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人生无根蒂》
14、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5、主旨:写山青水绿的江南春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
16、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关于它的用意,后代的两个大诗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个是杜甫。他在《遣兴》中写道:“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这是说,陶渊明虽是避世隐居,但也并未进入忘怀得失的境界,他对儿子品学的好坏,还是那么关心的。一个是黄庭坚。他在《书陶渊明责子诗后》说:“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同恺悌,和乐安闲的意思)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杜甫的意见是认为《责子》此诗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予以否认,细味此诗并联系其它作品,似乎杜甫的意见还不能完全否定。
17、《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8、哲理:现在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19、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陶渊明
20、写法:诗人指责商女是一种法曲笔,真正应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这两句是一种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生的忧患意识,因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21、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陶渊明
22、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23、角度:诗意:不怕浮云遮住视野,只因为身在塔的最高层。
24、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着奋发进取的豪情壮志。他也受到盛行一时的道家思想的熏陶,热爱自然,喜欢闲静的生活。
25、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26、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手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7、人的衣食需要自己经营,只要付出劳动,田地是不会欺骗我的。
28、我的内心远离尘世,我的内心保持宁静,所以居住的地方自然就显得偏远和宁静。
29、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0、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陶渊明
31、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32、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33、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道,“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34、悟已主时对的不谏,知来者对的可追。----《归去来兮辞》
35、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
36、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诗人老年孤舟相伴的凄凉之景,表现了复杂而漂泊的感情,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37、白发空垂三千丈:李白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8、——本文为“与经典对话”专题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
39、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陶渊明
40、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41、主旨: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事态度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