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是,马岌敲锣打鼓去登门拜访宋纤,宋纤理都不理他,直接紧闭大门,避而不见。马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今而知先生人中之龙也。”意思是说:“名声可以听到但是本人却见不到,仰慕德行却看不到样子,从今以后我知道先生是人中之龙。”
2、终于,司马懿出山,空城计发生时两人得以相见。司马懿已看出城中无人,本想引兵杀入。但其被诸葛亮琴声所扰,恢复了一丝神识,隐隐知道了诸葛亮的身份。诸葛亮苦心相劝,司马懿并未答应,收了杀念后就撤军了。
3、萧史拜见穆公,穆公命其吹箫。萧史取出赤玉箫,玉色温润,红光耀目。吹出第一曲时,清风习习而来。吹出第二曲,彩云从四方来聚。吹至第三曲时,见有一对对白鹤翔舞于空中,一双双孔雀栖集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非常高兴,弄玉在帘内也非常惊喜,认定此人正是自己梦中的夫君!(关于龙的成语故事)。
4、传说东汉费长房见一老翁挂着一把壶卖药,然后就跳进壶里去。第二天,费去拜访他,和他一起入壶,但见房屋华丽,酒菜也很好。费于是向老翁学道,后来骑着老翁所给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变成一条龙。(关于龙的成语故事)。
5、诸葛亮本是真龙之身,天子之命,但其无上位之心。何况刘备三顾茅庐,怀有知遇之恩。诸葛亮联吴抗魏,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不光是尽心辅佐刘备,也是想见到司马懿。
6、根据玉帝的安排,伏虎罗汉投胎于东汉末年一官宦世家,年少聪颖则胸怀大志,善权谋,多思略。复姓司马,单名懿。司马懿隐忍蛰伏,韬光养晦,人称冢虎。然而,司马懿欲以臣子之命得天下,逆天而为,后世必遭天谴。
7、降龙罗汉得知其变,晚两年投胎于琅琊阳都。降龙罗汉自幼饱读圣贤之书,通各家之兵法,熟谙奇门遁甲之术。复姓诸葛,单名亮,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此生志在规劝司马懿卧虎山中,切不可觊觎天下。
8、造句: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衬托得刚刚好。
9、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10、△ 点击上方听今天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往下拉有百科知识分享呦!
11、夜里梦见一美丈夫羽冠鹤氅,骑彩凤自天而降,立于凤凰台上,对弄玉说:“我乃太华山之主也。上帝命我与尔结为婚姻,当以中秋日相见,宿缘应尔。 ”从腰间解赤玉箫,倚栏吹之。凤箫和鸣,弄玉猛然惊觉,梦中景象宛然在目。第二天早上,弄玉告诉穆公,遂派孟明以梦中形象到华山寻访。有樵夫指说:“山上明星岩,有一异人,自七月十五日至此,结庐独居,每日下山沽酒自酌。至晚,必吹箫一曲,箫声四彻,闻者忘卧,不知何处人也! ”
12、(近义词)言不由衷两面三刀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13、孙家后人孙承佑,靠姐姐嫁给吴越王而成一方富豪。后人孙奕又善于理财,曾管陈州酒税,晋升福建转运使,为人仁义,处事公信,为政“厚裕安民”,因而不但一家富盈,而且惠及辖区百姓。
14、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养由基曰:‘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15、解释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16、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和孩子一起听床头小熊讲故事,既减轻了阅读压力,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无意识记忆。
17、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18、起初,马援兄之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讥议时事,而与侠客们轻相交往。
19、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由唐代的张彦远编写。全书十卷,可分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余名画家传记三部分,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的意义。“画龙点睛”的故事就来源于其中的张僧繇篇。
20、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再看看墙上,被“点睛”的龙已经不知去向了。
21、·关于“龙”的成语还有很多,你可以列举一下
22、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23、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24、近义词:点石成金 点睛之笔 锦上添花 生花妙笔
25、 本义指春秋时代,楚国的养由基善射,能百步内能射中柳叶。后用来比喻善射者,也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26、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áo),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27、(拼音):zhìzhàngchénglóng
28、 于是,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他们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
29、(举例造句):偶然掷杖成龙去,又过蓬莱日主祠。★清·王士禛《送高念东先生予告还山》诗之二
30、曾有樵夫偶然远看似见一位白发老翁盘坐在树上,走近时又不见其踪影,消息传开后民众奉为“树神”,尊相祭拜。 某日,有赵钱孙李四个家族同往叩拜祝愿。
31、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32、(出处)《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33、人们发现这四条金龙都没有眼睛,纷纷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给点上。张僧繇却说:“给龙点上眼睛,它们就会从墙里面飞出来!”
34、司马懿杀曹爽后,大权在握,登天一步之遥。临终前,司马懿心生悔恨,想起了诸葛亮之前的话,最终醒悟。诸葛亮都可以隐藏真龙之身,而我这没有的又在争抢什么!告之后人还权于曹魏。
3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36、夜里梦见一美丈夫羽冠鹤氅,骑彩凤自天而降,立于凤凰台上,对弄玉说:“我乃太华山之主也。上帝命我与尔结为婚姻,当以中秋日相见,宿缘应尔。 ”从腰间解赤玉箫,倚栏吹之。凤箫和鸣,弄玉猛然惊觉,梦中景象宛然在目。第二天早上,弄玉告诉穆公,遂派孟明以梦中形象到华山寻访。有樵夫指说:“山上明星岩,有一异人,自七月十五日至此,结庐独居,每日下山沽酒自酌。至晚,必吹箫一曲,箫声四彻,闻者忘卧,不知何处人也! ”
37、导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我整理关于龙的成语故事,以供参考。
38、《晋书·宋纤传》:“名声可以听到但是本人却见不到,仰慕德行却看不到样子,从今以后我知道先生是人中之龙。”
39、孩子的奇思妙想,查阅到的科普答案都分享给大家!文末留言即可,我们将不定期随机抽取幸运嘉宾,赠精品童书一册,免费邮寄到家!
40、(例句)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当有人向他求援时,却避退三舍,这与叶公好龙毫无差别。
41、它的背上有九九八十一片鳞,叫声像敲铜盘一样响亮。嘴边有两条须,和络腮胡子,颔下有一颗明珠,喉咙下面还有逆鳞。最重要的是,它的头上有尺木,如果没有它的话,龙就不能飞上天空了。
42、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43、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张僧繇,出自南京,那么我们再为大家介绍一个同样和南京和张僧繇有关的成语——空前绝后。
44、张僧繇,吴郡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大臣,著名画家。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