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讲什么)。
2、我们在第一节中引出了巴门尼德和老子关于“轻与重”的相映成辉的哲学思考,那么在这本书中,昆德拉是怎么看待“轻与重”呢。在这本书中,虽然他没有提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但他提到了另一个,那就是贝多芬。昆德拉按照主流的观点认为,贝多芬将重当做了正面的东西,“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并从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里引出了一句话: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并将其作为本书中对于“重”的引申,不过他还引用了另外一德国谚语:Einmalistkeynmal(偶然一次不算数),用以说明托马斯这个角色的由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讲什么)。
3、——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4、真正平等而美好的婚姻,是不要成为彼此的附庸或累赘。特蕾莎和托马斯的爱情并不对等,她为了托马斯舍弃了一切,可是托马斯给她的爱情,就像是一种恩赐。
5、Kitsch是一个德语词,我手中的这本书将它翻译成了媚俗,“刻奇”是对它的音译,我们日常交谈中的媚俗,指的是追求低俗,昆德拉所说的媚俗(刻奇)与此不同,准确的应该叫“自媚”。我们生活里语义最接近的是“自以为是”。媚俗(刻奇)是盲目信任某种价值标准,并认为他人也应该信任这种价值标准,将集体的盲从上升到美学地位,从而掩盖个体的灵魂肿胀症。
6、虽然通过《华沙条约》,苏联收了一帮小兄弟,但大哥的日子并不安逸,什么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会装出一副建设社会主义的样子,背地里和反苏势力勾结以脱离大哥的控制。
7、结合本书后面的章节,昆德拉认为人类在重大事件上所做的决定,往往轻率得可怕。比如因为某位领袖的好恶,几千万人会失去生命;某人因为冲动刺杀了一位政要,导致一次世界大战。生活当中的轻率更是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听见有人因为随便了个专业便从事了一辈子,因为路过某个城市而选择定居,因为一个隐秘的细节决定和某个人结婚。因为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比较做出的重大选择是否正确,当造成恶果时,只能原谅和接受。因此昆德拉写到:
8、什么是媚俗?米兰·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一个美学概念,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从宗教的角度而言,媚俗是对“上帝是否排便”的一种否定,不是说“上帝不排便”,而是连“上帝是否排便”都不应当予以讨论的,这样一种“媚俗”。
9、——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10、所以特蕾莎就是那个一直在寻找关系和意义的“生命之重”。她偏偏爱上了抛妻弃子,一生追求孤独和情欲的托马斯。认定要把这个风流成性的男人据为己有、捆绑一生,她离开托马斯爱的目光一寸都无法生活。多年来用她粘稠滞重的爱,想让灵与肉分离的“生命之轻”的托马斯灵肉合甘心坠落。但迎接她的永远是日日的恐惧和心碎。
11、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情感性爱小说,而是一部引人思考的哲理小说,书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对生命及悲欢离合的展现。
12、不管你承不承认,女人的生命本质上就是由爱情来贯穿。爱情来了,生命便如花般绽放,鲜活可爱;爱情死了,生命之花便枯萎凋零,再也不能吐纳芬芳。可以说,一个女子,于灵肉的追求与守望,成就其一生,也毁灭其一生。也许你不尽同意,可是昆德拉笔下的女性全是这样的。
13、本书主要讲述了外科医生托马斯和妻子特蕾莎,情人萨比娜三个人之间的情爱故事,并通过三个人物之间不同的情爱观念,揭示了关于二元对立的轻与重、灵与肉、媚俗与背叛、永恒轮回与田园牧歌等一系列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命题。因此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情爱小说,而是被奉为一本哲学经典。
14、托马斯是个离了婚的中年男人,对女性既渴望又恐惧,工作之余他喜欢到处约。和特蕾莎的相爱也是因为一次约,后来托马斯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她;萨比娜是托马斯的炮友,他们的相处十分默契,除了约互不打扰对方生活;萨比娜甚至还帮特蕾莎找到一份报社的工作;
15、她的一生,从14岁爱上那个同龄男孩后,被父亲关在屋子里整整一年开始,能够吸引她的就只有背叛。
16、正因如此,轻和重对的界限才如此模糊。偶然是轻的,必然是重的。可一连串的偶然会导致必然,就像托马斯遇上特蕾莎是轻盈的,而要生活在一起又是沉重的;约炮是轻的,婚姻是重的。然而约久了也渴望真正的爱、渴望有,同样是无法承受之轻。俄国的坦克是重的,然而在被入侵地区的人民看来,他们就像马戏团一样可笑。政治是重的,生活是轻的,托马斯认为和官僚汇报工作还不如挖出一只死乌鸦重要。轻和重看似对立,实则难分难解。
17、特蕾莎从小就在“灵与肉”的夹缝中挣扎,她是小镇上唯一读书和听贝多芬的女孩,她厌恶自己的母亲,渴望自己的“灵魂”,她热爱和尊重一切“灵魂”,哪怕一只狗、一只猪、一只乌鸦的,就像1889年的尼采,抱住被马夫鞭打的马,大声痛哭,他从此与人类决裂。米兰·昆德拉认为,尼采是在为200多年前的笛卡尔对着所有的非人类的灵魂道歉。(笛卡尔否认动物有灵魂,称所有的动物为“动物机器”)
18、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
19、昆德拉说的“界限”是什么呢?是社会伦理道德?还是他内心的良心底线?
20、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
21、背叛,在萨宾娜眼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背叛,当然是她以进为退的最好盾牌。因为我怕你离开我,我就先一步背弃你。“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而萨宾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
22、作品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23、在这个故事中,萨宾娜是个独特的存在,她也是小说中最忧伤和难以理解的人。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才是故事的主角。理解特蕾莎只需要本能,但是理解萨宾娜,需要智识。
24、如果说托马斯约炮的动力是探索,那么萨比娜约炮的理论基础则是背叛。萨比娜痴迷背叛,因为背叛意味着摆脱原位,投向未知。她认为没什么比投向未知更美妙的了。
25、显然对于特丽莎来说是非常大的伤害,而此时的捷克政治动荡,于是两人选择了离开祖国,去到安稳的地方生活,但是特丽莎面对这样陌生的环境下,而且丈夫还与情妇私通,一气之下又觉得回到祖国捷克。
26、既然生命都如此轻的无法承受,跟何况那些岁月里的爱情,当然可能说完就完了。光阴里的一转身,这些年的情话,所交付的热情,岂止轻得灰飞烟灭,在宇宙的茫茫时间轴上根本早就时过境迁。
27、投稿邮箱:kindlelaiwang@eub-inc.com
28、再如写出《瓦尔登湖》的梭罗,也是“轻生活”的践行者。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生平放弃这样多的东西。
29、而作为一个女性,最大的矛盾就在于,特蕾莎是渴望成为萨宾娜的特蕾莎,而萨宾娜是渴望回到特蕾莎的萨宾娜。但是“成为”和“回到”在这个太过短暂的人生里,都永远只能在路上。
30、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
31、我们都觉得,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是我们的生命。
32、“永恒轮回”是尼采“最沉重的负担”,是尼采哲学世界的钥匙。
33、特蕾莎终于找到了她与托马斯余生的归途,他们可以到乡下去,远离一切让她痛苦的根源,一切让她噩梦不断的喧嚣和纠缠,过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34、每个人心中都有向往高尚的部分,然而身体所承受的痛楚却是实实在在的,多少人能克服肉体的折磨而坚持下去?很少很少。
35、如果觉得这个层层推进的含义还不够具体的话,那就举几个例子吧。
36、没有想到的是(令他俩都没有想到),托马斯放弃了重获自由后的单身且胡闹的生活,嘴里念叨着“esmusssein”(来自贝多芬的某一乐章),“非此不可,非此不可”,从生活安定的日内瓦回到了战事动荡的布拉格,回到特蕾莎身边。甚至,为了让特蕾莎安心,他随她去了远离城市、远离喧闹、远离一切诱惑的乡村,并和特蕾莎一起死在了那里。
37、特蕾莎把一切都看得太认真,她无法理解肉体之爱的轻松和不把肉体之爱当回事的乐趣。她是那种,不断对自己说“takeiteasy,takeiteasy”,但始终无法easy的女人。她想分担托马斯的负担,却成为了他的重担。她无法忍受托马斯对于生命的轻视(以及他头发里残留的女人下体的气味),更无法忍受自己带给他的沉重,于是选择了离开。
38、在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的主题。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39、且不论百度百科的可信性与否,这一说法至少表明昆德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的广泛认可。
40、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但同时也是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也就越真切实在。
41、有人说:“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
42、这个跷跷板在这个没有轮回的人世间大开大合地摇摆着,直到他们一起把卡列宁埋葬在两棵苹果树中间,跷跷板产生了一瞬间惊讶的平衡。这种生与死的和谐,反手给了轻与重一巴掌,于是灵肉也不愿再乱生事端,就此安息了。
43、这部作品使得米兰·昆德拉倾刻之间轰动世界文坛,《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作品发表那一年,即获诺奖提名。
4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中最吸引人也最具有哲学意味的一段话:
45、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46、生与死之间或许不是灵与肉的分离,而是重聚。曾经抓不住的一切,在死亡面前,你都可以永久持有。这是轮回的重还是轻呢?
47、十年后,这本书却给他带来了灾难。苏联入侵捷克,《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因此遭受迫害,被当局禁止发表言论和出版书籍。
48、媚俗是对生物学、美学、道德伦理、政治上的,一切脏的、丑的、罪恶的、杂音的绝对否定。
49、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在背叛,或者是自己,或者是爱情,或者是自由,又或者是意义。而在所有背叛之途里,萨宾娜是走得最远的,这也是我觉得或许她才是小说主角的原因。其他人都不断追求生命之重,这会让他们难以意识到之所以无法停止,是因为害怕生命的无所适从和大段空白。而萨宾娜却一直执着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坦然拥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0、愿每一个人类都能如托马斯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定”,愿每一个人类的墓碑上都能刻上“**葬于此。Ta曾产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这样毫不媚俗的、牧歌式的墓志铭。
51、无所谓爱情,遇见了,喜欢了,就格外用心去爱。没有理由没有缘由,相识相爱相忘都是这般合情合缘。见识过的短暂,其实也不觉得那些短暂有什么不好,紧锣密鼓的当下,总能以短暂的振奋和欣喜,带来爱的永恒纪念和忘却,而不至于无法承受。“时间”这个维度,永远是生命和爱情的不能承受之轻。
52、越往西,就离她的出生地——波西米亚越远。她不愿死后被困在棺材里埋葬于美国的土地下,因而立了一份遗嘱,死后火化并抛洒骨灰。“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重之征兆,她却想死于轻之征兆”,死得比空气还轻。
53、接着他举了两个例子:三十年战争和希特勒入侵捷克,前者由于波西米亚贵族的冲动而导致了三十年战争,后者由于捷克人的谨慎导致了整个民族被纳粹蹂躏。昆德拉借托马斯的角色认为:
54、她像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而他将她捞起,安放在自己床榻之岸。
55、特蕾莎的软弱是以假乱真,她是真的强大,她在下一盘自己都没看穿的棋,但是结局她会彻底放下恐惧;而萨宾娜的强大是倒逼出来的力量,她是真的需要一个爱她的男人,成全她那份最真实的柔弱。有些人浑身带刺,往往不是为了伤人,而是保护自己。萨宾娜一生有两个重要的男人,弗兰茨爱她,崇拜她,却不能理解她。托马斯理解她,依赖她,却并不爱她。
56、那天早上醒来,他发现特蕾莎还睡着,紧紧地攥着他的手。托马斯不敢把手抽出来,怕把特蕾莎弄醒,只好小心翼翼地侧过身,仔细地看着她。他再一次告诉自己,特蕾莎就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飘来的孩子,让他收留。
57、听凭内心的呼唤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呢?
58、布拉格的一切都在变得丑陋,托马斯和特蕾莎对此没有任何眷恋。他们搬到了乡下的集体农庄,小说的最后,托马斯与特蕾莎在乡下过上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颇有些长相厮守的意味,两人最终死于一次意外的车祸。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