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以,只有符合义的标准,这个诺言才应该而且能够被践行,否则,就完全可以弃之不顾。
2、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发生了这种事,最应该做的就是知错就改、悬崖勒马,即使有那么一些不开眼的人责怪你是一个没有信用的人,也好过傻乎乎地做着不该做的事。
4、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5、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6、孔子的这个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点:言必信,行必果是有一个大前提的。
7、在《论语》中,我们知道,孔子只谈了“学(及‘好学’)”和“怎么学”和“学的意义与作用”,但从来不谈“什么是学”。我们在往期多篇文章中反复指出过,这是孔子谨守哲学上“不能言说”者就不言说原则的“智慧”,但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不言说就不懂,也不明白。所以,在《学而》篇中,就有了关于子夏的一段话:
8、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9、这是为领导者背信弃义寻找理论依据吗?显然不是,因为孟子明确说出了为什么不一定言必信、行必果,因为还有一个比信更高的准则:义。义者,宜也,做合适的事,做道义上该做的事。
1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1、白话释义:从此以后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内外互相应合,遇到事情坦诚自然,态度从容、不慌不忙。
12、事实上,从整个《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言论中,尤其是对君子与小人进行的对比性谈论,如:
13、·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5、如果“大人”不是与“小人” 相对称的大人,那么,孟子所说的“大人”是不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说的“大人”?如果是指《易传》中的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文言》传),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要把这么高层次的人拿到这里来去对照孔子“谈士”的“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行径呢?这种对比有什么“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吗?
16、白话释义: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7、这里所说的“孟子为什么走上了歧途”中的“孟子”,实际上包含了像孟子一样没能真正理解孔子思想体系和精髓的“所有人”。这个“所有人”,包括大众和所谓的“学者(古代称为大儒)”在内。
18、就是我们要能够判断是非黑白,要具备清晰的分辨能力,谨言慎行,你要说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话,然后才能说我做的,做我说的。
19、这个“者……也”句式是古人标准化的“定义式”语句,可以理解成是对大人这一概念作出的定义,即“大人就是不失却赤子之心的人”。
20、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21、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2、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