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3、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抒发物是人非、今昔殊异的慨叹。前四句是对比,后四句是抒情。诗人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此诗用词直白,通俗易懂。
8、这是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村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官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達”,選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村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9、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0、年重月,月重光。万瓦千林白似霜。扁舟入醉乡。山苍苍。水茫茫。严濑当时不是狂。高风引兴长。——向子諲《长相思》
1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2、素娥醉语曾留。又中秋。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刘辰翁《乌夜啼》
13、八月十五杀鞑子,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也作月圆杀鞑。故事讲述的是元末时期,在中秋团圆之际,刘伯温通过月饼向广大农民传递杀鞑子信息,从而成功起义的事情。每年农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吃月饼。吃月饼的习俗,据老辈人讲,与流传在阜阳一带《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有关。
1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15、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16、但在本地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倒是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或许这是旧社会民族关系紧张时期,同源故事的异流演绎罢了。
17、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18、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9、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李频《中秋对月》
20、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21、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