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一部描写残酷战争的历史作品,修昔底德却使用了大量的演说词,借由各色人物(主要是政治家,将军与使者,民众的声音则是一种被动的“言说”),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自然是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词(144页),历来被视为古希腊精神之自我宣示,尽管这主要是一种阿提卡风格的雅典言说。修昔底德显然和当时的大多数雅典人一样,非常重视演说与言辞。在开篇介绍历史写作方法时,他特意指出自己对待演说词的态度是”尽量保持它们的大量,并使其说出每个场合所要求他们(演说者)所说出的话语”,而演说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本书中的另一条战争线——辩论。我们可以关注麦提林问题辩论(230-244页),雅典的民众与执政官讨论如何处置这个“背叛的城邦”(在雅典的语境下指“不像其他属邦一般臣服于雅典”的城邦)。无疑,强硬派人物克里昂和温和派人物戴奥多都斯代表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克里昂怒气冲冲地抨击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指出雅典人对言辞的迷信:“你们经常是言辞的欣赏者…你们每个人的愿望是自己能够演说”,而戴奥多都斯则呈现出一个“完美的雅典辩论者”形象,将言辞的重要性与民主政体的优势娓娓道来,最终取得了多数赞同。言语在雅典与政治乃具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希腊语中,λόγος从“说出的词语/话语内容”本意,衍生出抽象的“言说”,最终以”逻各斯”的概念闻名——一种世界的终极规律或本源,近似于中国的“道”,而具有了至高的精神地位。然而,克里昂表达出的对言辞有效性的质疑使我们无法将希腊(雅典)视为一个”善言辞”的单一文化体,而是建立在对”言辞”的思考与分析基础上的一个辐射状文明。
2、天生你材必有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何况朽木。
3、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4、 (“怎么办”部分的递进式)(人性本恶的简短论据)。
5、这种话语植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马原的创作惯性使然,而是隐含于作家创作经验背后的启蒙诉求所致。按马原的创作经验,主要植根于八十年代反对历史理性的启蒙主义,他不相信历史的必然性逻辑,认为偶然性乃是世界的本质之所在,所以强调“局部逻辑偶尔逻辑大势不逻辑”的“混沌”理论。为实践批判历史理性的启蒙诉求,马原经常在小说的情节叙述之外,插入“我就是那个汉人马原”的话外之音,如此既能打破小说本事的逻辑幻象,也能以叙述者现身的方式,彰显所述故事的“虚构”本质。这种基于启蒙主义的创作经验,最终被马原以游移话语的形式移植到了文学批评之中。因此马原批评文本中的游移叙述,就不是一种自由联想式的意识流写作,而是具有承载批评家启蒙诉求的叙述功能。这当然是一种暗含着思想价值的“有意味的形式”。那么,马原究竟是如何借助游移叙述去表达自己的启蒙诉求的呢?
6、(3)请根据这则公益广告的主题,为它拟一个标题: (3分)
7、C.下片描绘了作者深夜无眠、思念亲人的画面。
8、(1)一向,向来(2分) (2)死亡(2分)
9、如今,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让我们不放弃一个贫困者;“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让我们的蓝天更蓝,环境更美。如今国泰民安,我们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以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10、《劝学》中,“ , 。”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11、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12、我有一间书房,融汇客厅。贴墙书柜傲骨嶙嶙,霸占客厅一隅,却还以我十倍之多可使用空间。敞开式方格柜鳞次栉比,我将这些年来读过的书置于其上,卷帙浩繁的博学感一览无余,历史书籍带着陈旧的味道,唐代古诗散发浪漫情怀,地理科普开拓视野,它们直面友人的侧目,容姿毫不怯懦。这便是我的书房呈现给世人的状态:宽阔、丰韵且从容。
13、韩愈《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1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5、当一个人没有对过去的任何记忆,只能从为数不多的物件、模糊的信息入手,寻找过去几十年的痕迹,从这个人的只言片语、那个人的照片信件中试着拼凑过去的自己。记忆并不是一条清晰的线,而是零碎的时间碎片。每个人只拥有片段,靠着各自的交集支撑起记忆。
16、“人之出、性本善”出此三大蒙学的《三字经》开首語,它千百年广泛流传,《三字经》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三字经》开首提到“人之出、性本善”是说人一出生本身是善良的,天性基本上都相差不多。只是后来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形成了巨大的差别!你不应该开场就拿《三字经》的经典说“人之出,性本恶”,没有依据!
17、(3分)“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一句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松”“竹”意象,既是“岁寒三友”也是花中“四君子”,表达在逆境中坚持高尚品德的君子形象。而“山”“鸟”隐逸者的意象,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也表达了作者的积愤之情,具体的意象把抽象的思想表达得更加具体感人。
18、那么,被掩盖的事实是什么呢?按照马原的理解,驱使默尔索扣动扳机的深层原因,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人性恶的问题,而是由于“气温太热,阳光晒得头昏,心里烦躁得要命”,是“太阳”所隐喻的种种偶然因素才导致了默尔索的犯罪行为。遗憾的是,虽然“默尔索的逻辑其实才是真相,才是真实”,但主控官的逻辑却更容易为世人所接受。这有点类似于预谋杀人和激情犯罪的区别。前者是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必然性事件,而后者则仅仅是出于偶然。如果以前者掩盖后者,不仅罪行的性质会更加恶劣,而且也从根本上忽视了默尔索杀人时具体的生命感觉。从这个角度看,以一个杀人案件批判法律和道德的历史理性,继而转向对默尔索生命感觉的关注,既体现了经典小说以叙述关怀人的现代性品格,同时也反映了马原以偶然性崇拜去体察人物生命感觉的思想路径。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原会称赞加缪“能特别清晰地洞察人类的困境”,这是因为加缪透过荒谬的大众逻辑,向读者揭示了一条独属于默尔索的生命逻辑——他之所以杀人,全拜太阳的炙烤和内心的焦躁所赐。但杀人之后,默尔索还得承受法律之外道德的“诛心”之论:这明明是一次偶然事件,他却必须在主控官的道德审判下承认自己的人性之恶。从这个角度看,马原所说的人类困境,即是在历史理性压制下个人独异的生命感觉的无处藏身。较之法律的惩罚,这种抹平人物生命感觉的诛心之举,显然更为致命。
19、答案示例二:赞同改,因为虽然全文展现对老表由崇拜到不解再到理解甚至赞赏的感情变化过程,文章主旨也重在赞赏老表能始终热爱坚守一份平凡的工作不为世俗所胁迫的精神。但若改为“傻子老表”就比原标题更有反讽的味道,更能突出“我”的自省,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反省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可以充分体现标题的构思巧妙。
20、“鸟为食亡、人为财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世界上的一切不是决对的,你可真有点断章起意了,龙生九种各有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不同的思想意识,错和对、恶和善本身就是对行事处物的一种理解,加上是非的区别能力走向极端,但不能以概而论。人毕竟是高灵性的物种,有错大多还是善恶有分的,不能和不开智的鸟类相提并论!
21、(整体结构的递进式)
22、(1)类 (2)读zhǔ,通“嘱”,这里指劝酒
23、201
24、实际上,无论是神话的浪漫想象,还是文学的灾难哀歌,不管是史家的冷峻直书,还是哲学家的深邃思考,归根结底的母题都是如何认识灾难、记录灾难、铭记灾难、反思灾难。对作家们而言,“当我们真的写不出优质的灾难文学时,不如就喊一声:加油!这比硬写、瞎写、乱写要强。”而对读者来说,不妨翻开轻盈的书页,阅读其中每一个隐喻;细数度过的时日,记住当中每一种情感。来一场内心的洗礼、精神的涤荡,让我们不至于健忘、更不至于傲慢。“过去的终将过去。”用力记住不幸,更努力寻找确幸,或许这才是阅读灾难文学最该有的样子。(“怎么办”部分提出建议:创作灾难文学要真诚,阅读灾难文学要记住不幸寻找确幸)
25、“性”,原意是生,与生俱来的意思。《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就是把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叫着天性。这是“性”的本意。
26、SUFE领读者|俞梦熠:跨越时间的吟唱——读《诗经》
27、意义分析法,就是通过提示论据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比如课文《崇高的理想》,在举出我国历史上创下过光辉业绩的一大批爱国者的事迹后,有下面一节议论:
28、(2)赵王悉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
29、以下这段文字放入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5分)
30、(1)悉吾村精技击者不过百人(《冯婉贞》)__________________
31、“我家的书柜”藏书册数不含专业书籍的话大概200册左右。
32、按判断某一叙述内容是否具有“游移”属性的关键,主要取决于这一部分叙述内容和本事叙述之间的关联性程度。若是关联性较弱,或是没有内在关联性的话,那么基本就可断定其“游移”的文本面貌。而这种关联性的强弱程度,则又取决于批评文本整体的叙述逻辑:假如某一部分叙述内容是为了铺垫、过渡和强化整体叙述逻辑的话,那么它的关联性就较为明显;反之,若这一部分叙述内容不仅没有起到上述作用,反而还会因其游移状态阻碍到整体叙述逻辑的自足与转换的话,则其游移属性就会变得确定无疑。照此标准,《加缪:局外人》中的六个叙述内容,有一部分和整体叙述逻辑关联较弱,另一部分则是属于“闲话”的无关联内容。
33、1999年,新千年将至,美国有线新闻网络(CNN)和今日美国报(USA Today)年度盖洛普民意调查中,特蕾莎修女当选20世纪“美国最受尊敬的人”,票数远超马丁·路德·金,小埃德蒙·杰拉尔德·布朗(Jr.),约翰·费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 Kennedy)。
34、(2)作《师说》以贻之(《师说》)__________________
35、SUFE领读者|马金铭:梭罗——生在红尘仰望星空
36、热度是流量,流量是价值,这是网红世界、网红经济里的一层逻辑。无论周某曾经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在服刑期间如何改过自新、未来将如何发展,作为被追捧的“网红”,他都显得有些“被动”。即便有“流量潜质”,也不应被恶意消费。正如人们所担心的,一些直播平台倘若借“不打工”的梗来营销炒作,传播“坐享其成”的扭曲观念,岂不贻害无穷。这样的“网红”,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热度,更应该凉一凉。(分析为什么是“咄咄怪事”:这种恶意消费传播了“坐享其成”的扭曲观念。属于议论文的“为什么”部分)
37、(2)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_
38、(1)名词,热水,开水 (2)读shāng,“汤汤”指水势浩大的样子 (3)读tàng,同“烫”,热敷
39、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春节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快闪系列节目《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一时间《我和我的祖国》那美妙动人的旋律响彻大江南北,“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活动场面震撼,无数人为之热泪盈眶,一种最真挚的情感在我们心中升腾——祝福祖国,展现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为春节增添了喜庆气氛。
40、(盛玉雷 人民日报评论2020年3月20日)
41、(2)(5分)评分细则:称谓1分,事由3分,歉意1分
42、在书中,修昔底德将人性作为一个最核心的刻画对象来描写。他认为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因素,并且人性是不变的;通过分析并认知人性,就可以窥探到历史的本质,预知将来注定发生的同样事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充满了怪诞不经(对现代人而言)的传说与神意,而修昔底德却与“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一样,将神的因素——神的意志,情感和力量从历史发展中完全剔除出去。当然,这不代表着作者是一位朴素的古代无神论者,而是体现了历史书写在这一时期摆脱神性色彩的自觉,成为“人”的历史学;正是因为他的书写围绕人性展开,修昔底德才能确凿地说自己”探求事实的真相”,描绘人性的本质。 易宁(2004)将修昔底德书写的人性归纳为四个特点,包括(1)人性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特点;(2)人性是人自然形成的本性;(3)人性与法律和正义等伦理观念往往是对立的;(4)人性是不变的。
43、静安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44、9岁生日礼物——《安徒生童话》是我书柜里的第一本书,大红色的封面,厚实在手感,它开启了我对书籍的美好记忆。
45、A答:运用了对仗的手法(1分),“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1分),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2分)。
46、2各尽所能尽己能 2各行其是自己搞 2耿耿于怀心怨恨 2功败垂成最后败 2功亏一篑未成功
47、(1)撰启事(1分) (2)换废地备齐材料(2分) (3)拒参观(1分) (4)说原委(1分) (5)笑迎四方慰平生(2分)(大意对即可)
48、家有贴墙书柜四架,霸占书房一隅,藏书约560余册,我将这些年来读过的书置于其上,其中尤爱台湾散文家林清玄的散文,其文笔流畅清新,集东方审美智慧与佛家哲学情思于一炉,于平淡朴实的字词间表现出醇厚、浪漫的情感,启人心智,授人哲理。在午后暖阳下,泡一壶清茶,阅一卷散文,不胜快哉!
49、⑤高云翼心里明白,对方不就是怕我京城之事的牵连么?
50、大乘佛学思想认为原始的人性,本来便是光明清静,含容万象万类,极其圆满,而与宇宙万有共同体。当它在光明清静的元始之初,既非有善,亦非有恶,所谓善恶,都是人为后天的观点,不足以言先天的元始“本性”。如果勉强以善恶来论,应该称之为“至善”的,或“纯净”的,方差可比拟。但极其圆满的光明清净的本然之性,由于明极而忽然缘起无明阴影,由此动则易乱,于是便生起天地宇宙与人类万象了。从此由于无明的污染人性,愈动愈乱,愈乱愈动,因而迷失它本来的清净圆明,坚固地执著“我执”与“爱欲”,于是便形成分为段落的死生生死,而构成人世间永无休止的分段生命现象。基于此,所有大小乘佛学的基本精神,都是要求“人性”的自觉,破除由执为小我的后天“我执”,而返还到先天无余大我的自性清净。努力修正由“我执”、“爱欲”所起的种种错误心理和行为,涤除由惑乱心理所构成人世间的烦恼苦果。
51、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如果游移叙述是批评文本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它完全不受限制,可以成为一种批评的意识流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52、 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等人认为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力图排斥异己,互相谋算、陷害与残杀,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象狼一样。
5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最爱在落幕的夜晚,点起一盏明灯,抽出几本喜看的好书,在书桌前静静品读。泡一杯好茶,就让时光静止吧。
54、至于再把“欲”归纳到男女之间狭义的“爱欲”范围,而且认为“欲”就是罪恶,那是宗教性绝对道德的观念。宋明理学家也袭用了这严肃的面,例如朱熹所说“世人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就是由这严肃人格的观点而出发的。
55、
56、(1)
57、这段话,通过对这些爱国者的高度评价,既把事例与所要论证的论点(对于具有伟大理想并为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尊重他们,怀念他们,纪念他们)紧紧联系起来,提示了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做到了材料和观点的统而且使文章的思想得到升华。
58、可按常说的“8731”的标准来布局:字数800字以上;段落7个及以下,首尾段各100字左右,中间段各200字左右;文章有3个层次,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中心论点只1个,即无论有多少个分论点还是有多少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都只能“一意孤行”地为中心论点服务。
59、衣沾不足惜, 。(《归园田居》)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衣带渐宽终不悔, 。(《蝶恋花》) ,不逾矩。(《孔孟论学》文中描写山中秋冬之景的两句话是 , 。(《醉翁亭记》)
60、佛学所有的经论即由此基点出发,因此它薄视物质形器世间的所有,发出众生同体之慈以及无任何条件之悲心,呼召众生超越形质,返还形而上的光明清净,归到非善无恶的圆满自性之境界。例如著名而普遍流传的《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等,均以此为中心。又如《大涅槃经》以“常”(永恒)、“乐”、“我”(无小我的自性本元)、“净”等四象说明白性的圆明清净。而唯识法相的经典,则以剖析为“爱欲”所污染的心、意、识的阴暗面,指证出元始光明真净的本来。至于《华严经》却以宇宙万象本为体,融会形而上道与形而下的物质世间,指证自性的体用互通,而达于光明清净的圆极。《般若经》等,便是直指智慧的自觉,而超证于形而上道的捷径。而禅宗心法的证悟,也就是证此事,悟此理。
61、朽木亦此。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者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树立自己的观点:朽木亦可雕)
62、本次比赛由来自通识教育中心、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图书馆等的学者、教授组成专家评委组,采取匿名评审的方式、从文章的主题内容、体裁结构、语言表达、创新和亮点等方面入手进行盲审打分。经过各位评审专家的精心遴选,获奖名单已公布:“SUFE领读者|“领读文化经典,笔绘书香校园——校内征文比赛”获奖名单新鲜出炉!”
63、人性本恶,这是人具有动物性。人从动物中来,具有动物的残暴性。后来人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使用石头当做武器,又学会了用火烤动物的头脑作为品尝的美味。
64、董仲舒是西汉时中国儒学的一代宗师。今文经学家的代表。他利用“阴阳五行”的观念,继承《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认为“人受命于天”。但他认为,天有阴阳的属性,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有善恶两种品质。善的品质体现于天的阳,叫着“性”;恶的品质体现于天的阴,叫着“情”。他认为,“性”能体现“天”的“阳”只是可能,并非是现实中的“善”。同理,“恶”体现于“天”的“阴”也只是可能,并非是真实发生的“恶”。因此,他主张,人性分为三类:“情”欲少不教而善的,叫“圣人之性”;“情”欲多而又虽教不能为善而行恶的叫“斗筲之性”;介于两者之间,虽有情欲可以为善为恶的叫“中民之性”。这就是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有趣的是,唐代文化大家韩愈在董仲舒的基础上,将人性作了更细的划分。他将“性”和“情”都分为上中下三品,性与情相互对应。“上品之性”发为“上品之情”,“中品之性”发为“中品之情”,“下品之性”发为“下品之情”。这种细化也许更精致,同时对以后宋明理学有关“天理人欲”的争论给出了启发。
65、这是战国中后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66、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看到了两位坚强少女的成长历程,教会我们对待人生应有的信念,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67、来自天使行动组织(Angel Action)的反抗议者戴着10英尺高的天使翅膀包围了WBC的抗议者们,阻挡他们的视线。还有一个名为机车爱国者卫队(Patriot Guard Riders)的组织提供非暴力保护盾。一般他们只是手举旗帜,团团包围WBC抗议者们。
68、 教书育人也应有“新招”
69、(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
70、“性者,天之就也”。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意思是:“人一旦饿了就需要马上吃,这是不好但又很自然的行为,如果不克己,就会从需要变为想要;从有限的私欲发展成无尽的贪婪。”
71、公式: 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