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喜羊羊和沸羊羊看到树上挂着一面镜子。镜子里,灰太狼指着一座钟,钟上的时间是10点50分。灰太狼说:“你们知道真正的时间吗?如果你们不知道怎么做,你们就是笨蛋,如果你们知道怎么做,你们这些羊还是笨蛋!”沸羊羊想了很久,说:“在镜子里看到的时间,不就是10点50分吗?”喜羊羊说:“镜子里看到的物体跟实际物体是相反的。”沸羊羊说:“那会不会是2点20分呢?”喜羊羊说:“不。实际的时间和镜子里的时间加起来是12点。”沸羊羊也开窍了,说:“我明白了,实际时间是1点10分。”
2、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得牌子是三十八号。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他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3、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专项练习,可免费下载打印!
4、新版人教版PEP小学三年级上册复学习重点资料整理!考试必备!
5、日落西山晚霞红,我把小鸡赶进笼。一半小鸡进了笼,还有5只在捉虫,另外5只围着我。小朋友们算一算,多少小鸡进了笼?
6、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7、乘号“×”——三百多年前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他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角,这样乘号“×”也就面世了。“×”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8、以上的这些趣味小知识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同学们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相信你们也会成功的!
9、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营一家有80间套房的旅馆,看看知识如何转化为财富.
10、妈妈摇摇头说:“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印度人发明的。大约在1500年前,印度人就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能写成。后来,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觉得这些数字简单、实用,就在自己的国家广泛使用,并又传到了欧洲。
11、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最早人们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12、1+3=4+2=2的3次-2=2的3次+2-2=(2的3次+2-2)*2=……==2的100次+2的97次-2的97次=2的100次+2的97次-2的97次+2=2的100次+2的97次-2的97次+2+2=……=2的100次+2的97次-2
13、解 运动员3小时后相遇,小鸟飞了3小时,25乘以3,=75KM.
14、写出三个相邻的数,使它们相加的和是( )( )( )
15、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16、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
17、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18、从很多泥板记载表明,巴比伦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这里只举一例。例如公元前1700年的一块泥板(编号为BM85196)上第九题,大意为“有一根长为5米的木梁(AB)竖直靠在墙上,上端(A)下滑一米至D。问下端(C)离墙根(B)多远?”
19、一桶水可灌3壶水,1壶水可以冲2杯水,1桶水可以冲几杯水?
20、爸爸买来两箱梨,第二箱比第一箱轻8千克,爸爸要从第几箱中搬出几千克到第几箱,两箱的梨就一样重了?
21、煮熟2个鸡蛋用4分钟,煮熟6个鸡蛋用几分钟?
22、有9棵树,种成3行,每行4棵,应该怎样种?画出来。
23、数学是最容易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学科,通过自己的持续思考攻克了一道难题,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最终的答案,比同学更快的解出同一道题,这些都让孩子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尤其是同学、老师、家长在旁边夸一句:你真聪明!这个孩子的数学绝对不会差。
24、《孙子算经》是唐初作为“算学”教科书的著名的《算经十书》之共三卷,上卷叙述算筹记数的制度和乘除法则,中卷举例说明筹算分数法和开平方法,都是了解中国古代筹算的重要资料.下卷收集了一些算术难题,“鸡兔同笼”问题是其中之原题如下:令有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雄、兔各几何?
25、 喜羊羊和沸羊羊又走了一公里,他们看到一张纸,上面写着:“当你们看到这张纸的时候,你们就好好睡一觉吧,因为这是你们睡的最后一觉了45乘以11等于多少?”沸羊羊说:“这还不简单!先算45*10等于4接下来再加就等于495!”然后喜羊羊说:“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4+5等于把9放在4和5中间,就变成495!”
26、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27、0是我国最早创造的,我们知道阿拉伯数字9原是印度人发明的,13世纪后期传入中国,人们误认为0也是印度人发明的。其实印度起先发明时没有“0”,他们把“204”,写成“2 4”,中间空着,把200写成“2 4”,怎么区别中间有几个零呢?为了避免看不清,就用点“·”来表示,204写成“4”,那不和小数混淆了?直到公元876年才把“0”确定下来。我国却在1240年前就已创造了“0”,我国的零,当时是“○”,它是根据写字时缺字用“□”来表示缺字,“0”表示这个数没有,或这个数位上没有,用“○”表示,随着人们长期不断地记数,慢慢发展演变,最后确定为今天的“0”。因此以“0”作为零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一项杰出贡献。
28、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
29、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30、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1、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最早人们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32、有人特地选定这一天的晚间登门拜门拜访,寒暄之后,说明来意:“听您夫人说,今天是您六十大寿,特来表示祝贺。”吴文俊仿佛听了一件新闻,恍然大悟地说:“噢,是吗?我倒忘了。”来人暗暗吃惊,心想:数学家的脑子里装满了数字,怎么连自己的生日也记不住?
33、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五至十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公元十四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
34、8-5=3千克,油:3+3=6千克,桶:8-6=2千克
35、两名自行车运动员,相距60KM,他们同时以10KM/小时的速度向对方驶去,一只鸟儿从其中一名运动员这边飞了出来,以25KM小时的速度向另一名运动员飞去,等它与另一名运动员相遇后又飞回第一名运动员身边.它一只这样飞来飞去.那么,最后小鸟飞行的总距离是多少?
36、王老师有12元钱,正好买一支钢笔和2个笔记本,如果只买一支钢笔,还剩6元钱,你知道一个笔记本多少钱?
37、有一天,一只蝴蝶在动物城的花丛里飞来飞去,一只小蜻蜓飞过来,说:小蜻蜓,咱们一起玩吧。小蝴蝶说: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能在一起玩呢?小蜻蜓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们就是一家的,另外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呢?不信,我领你去看。一路上,蝴蝶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还看见了许多动物:有美丽的孔雀、知了、七星瓢虫......
38、10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都要分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39、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40、三个小朋友的年龄一个比一个大1岁,他们年龄的和是18岁,年龄最大的是几岁?
41、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2、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全册1-8单元知识小结
43、14个同学站成一队做操,从前面数张兵是第6个,从后数他是第几个?
44、在数学城电子计算器展销中心,售货员熟练地操作着各种型号的电子计算器,计算着各种问题。观看的人不时发出一阵阵赞扬声,算得多快多准呀。人群中不少小学生拉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吵着要买电子计算器。有了它,做起数学题该多好呀! “不!”忽然,一个身材奇特的小矮人跳上了柜台,摇着手,对小学生说:“小朋友不宜用这样的东西,要从小培养自己的计算能力,学会简便算法。有了好算法,有时候算起来比计算器还快呢。” 大家一齐把目光集中在小矮人身上,仔细一看,原来是外号叫“半截儿”的小“5”。 “什么?你能比我的计算器算得还快?”售货员奇怪地问。小“5”说:“你不信,我们试试。”说着,小“5”对大家说:“你们随便报一个数,求这个数乘以5的积,售货员请用电子计算器也一道算,看谁快?” “好!”大家一齐喊道。观看的人群中有人先报了个算式“246×5”。 “1230”小“5”脱口而出。 “314×289×5……” “151445……”小“5”一口气报了出来。 售货员还未来得及操作完,得数就被小“5”说出来了。 “好啊!”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小“5”笑着说:“这叫做‘添零折半法’,因为5是10的一半,一个数乘以只要把这个数扩大10倍,再折半就行了。比如,246×5=2460÷2=12” “我们再来比一比。”售货员不服气地说。 “好,我们来计算任一个末位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小“5”说。 “等于30”小“5”真快,一下子又报出了得数。 这时候,连售货员也佩服小“5”神速的口算能力了。小“5”说道:“任一个末位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只要把它的十位数字乘上比它大1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上就是结果了。例如752=5656就是7和8相乘的结果。 “哈哈,这样算快极了。” “半截儿,真正灵,敢同计算器比本领;方法妙,快又准,数学城里大明星。”不知是谁编了几句顺口溜,把大家都逗乐了
45、 在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有着12生肖的说法
46、有一队骆驼,4只前面有4只,4只后面有4只,4只中间有4只,想一想这队骆驼一共有多少只?
47、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一起上山打猎,每人都捉到一只野兔,拿回去数一数,共三只。为什么?
48、20个小朋友排队,从左数起小华是第11名,从右边起小刚是第16名,小华和小刚之间隔着几个小朋友?
49、有3只猫同时吃3只老鼠共用3分钟,那么100只猫同时吃100只老鼠,需要多少分钟?
50、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51、三人共食一只碗:则吃饭时一人用三分之一个碗,
52、小华看一本书,打开后,发现左右两页的和是小华打开的是( )页和( )页。
53、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怎样买门票省钱”。故事讲的是导游老李,总是尽心为游客服务,想方设法地为他们省钱。这次他带领10个人去旅游,其中有7个大人和3个小孩,需要在景点买门票。老李想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按人数直接购买,需要960元,接近1000元了,好贵啊!第二种方案是全部买团体票,需要800元,比第一种省160元。第三种是大人按团体票买,小孩按人数买,结果只要680元,比第一种省320元,太划算了。原来学好数学还真能够省不少钱呢。
54、乘号“×”:是三百多年前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他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角,这样乘号“×”也就面世了。“×”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55、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56、△+□=9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