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如孔子看到诸葛亮,也一定赞美的。所以,对联对于诸葛亮的歌颂,可谓五体投地,无以复加了。(关于诸葛亮的对联)。
2、心县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3、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题湖北襄樊古隆中。
4、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5、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6、负天下奇才,若定指挥,独惜赍志偏安,鼎足三分屈王佐;
7、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交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8、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
9、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10、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11、认真说起来,这个对联最精彩的还是上联,而下联则稍微有点“逊色”。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下联的“平西蜀”,已经被上联“收二川”说过了。下联的“定南蛮”,已经被上联的“七擒”说过了。
12、fúyúnzhǎngchángchángzhǎngchángzhǎngchángxiāo
13、hǎishuǐcháozhāozhāocháozhāocháozhāoluò
14、下联出自《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5、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16、第3副对联:梁父吟成髙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17、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18、蜀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19、第4副对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
20、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21、诸葛亮在西蜀的方针是“严刑峻法”,但是老百姓生活比较安乐。作者认为,必须要像诸葛亮那样“审时度势”,而不能一味严刑或者一味宽容。
22、虽然这副对联比较文雅,也比较依靠读者对典故的认识和理解,的确不是通俗易懂的对联。但不得不说,这是一副文采飞扬的对联,虽然是集句的方式,却显示着作者的才华,也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对于诸葛亮的敬佩。
23、上联:三顾茅庐,三兄弟三请诸葛亮;下联:两钓渭水,两父子两邀姜太公。
24、这样便没人敢揭了,但毕竟是春节不能不吉利,便在后面加了几个字,令人叫绝: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25、上联:三顾茅庐,三兄弟三请诸葛亮;下联:两钓渭水,两父子两邀姜太公。
26、为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千驷万锺弗受,三代下犹见斯人。
27、上联:三顾茅庐,三兄弟三请诸葛亮;下联:四世同堂,四代人四方传佳话。
28、相传有一名士来成都游览缅怀诗人,登上望江楼顶层,举目远眺,感触万端,遂情不自禁地吟出此联。可是吟完上联后,他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乃惆账而去。多少年过去了竟无人续就,遂成“绝对”。
29、孔子没有见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人,而诸葛亮却正是这样的人。相信大家一定背过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0、话音一落,便想着续上下联,可是没想到的是,脑海中突然空空如也,一时语塞,愣是苦思冥想也想不出下联来,正当为难尴尬万分之时,只听身后传来了一个声音,下联:“龙隐洞中洞隐龙”,秀才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先生,听了秀才的上联,见他想不出下联,刚好自己从龙隐洞游玩过来,便以此为对,堪称巧妙,上下联不仅对仗工整,且意境相符,不失为一副上佳之作!
31、这幅对联是四川内江一座嘉靖年建造的三元塔中的一幅说景联,这幅对联里含有孔明、姜维(江围)、吕布(旅步)、曹操(槽巢)、关羽、张飞六个人名。
32、奈何天不遂人愿,在之后十几年的时间内,他先后六次到京城参加会试,却均已落榜而告终。公元1893年,赵藩被调到四川做地方官,虽然官职不太高,但他为官清廉,工作相当努力,丝毫不畏权贵,多次亲自带人赈恤灾民,当地百姓对他非常钦佩,称赞他为“赵青天”。
33、上联:三顾茅庐,三兄弟三请诸葛亮;下联:十面埋伏,十路人十计战国策。
34、《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节选)
35、三个臭匹匠,赛过(顶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36、有才的朋友便给了几个,上联:“姜子牙渭水钓鱼”,这下联应对经典,与上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因此,以此为对,不仅对仗工整,且意境相符,不失为一副上佳的对子!
37、——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再以徐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38、第二副,上联叫: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下联叫:知我者其惟春秋乎!——这副对联很好。它是一首集句联。上联出自《孟子》,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我平生的愿望,就是向孔子学习。下联也是出自《孟子》,《孟子》里面提到孔子,说孔子讲: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修《春秋》,他说,了解我的人,是通过我修的《春秋》来理解我,而怪罪我的人,也是通过《春秋》。而关羽呢,他是一个喜欢读《春秋》的人。所以集了《孟子》里的两句话,这副对联很好。
39、考虑到上联乃是绝对,下联能够写到这个程度,也很不容易了。所以这副对联呢,在过去也流传很广,被很多对联爱好者认可。老百姓们也可以从这副对联中感受到诸葛亮的伟大。
40、上联:三顾茅庐,三兄弟三请诸葛亮;下联:一部兵书,一生计一人唯孙子。
41、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42、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43、慕纶巾羽扇风流,俎豆维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阳庐舍;
44、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45、其字面意思可解为:鸟儿被围在宝塔之内,眼望塔孔中的亮光,只怨江堤围困,难以出去旅行;被囚笼中,心中思念旧巢,只恨双翅被关,不能够展翅飞翔。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