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大暑期间不炎热的话,那地里庄稼的长势就不好。
2、早上红云由东到西超过头顶,不出一日有雨。所以“朝霞不出门”。晚霞、傍晚火烧云,红云形如鲤鱼斑,来日定是大晴天。
3、玉米能吃能干。是指玉米需肥量多,增产潜力大。据统计,美国2002年最高单产1850公斤;河南浚县2007年最高单产1065公斤。许昌县陈曹乡史庄村2007-2009年,全村1000亩玉米平均单产700公斤。河南省1949年到2007年,面积由1393万亩发展到418万亩,增长了近3倍;单产由48公斤提高到36公斤,增长了9倍。可见,玉米只要选好品种,施足肥料,及时管理增产潜力大有可挖,确实是能吃能干。
4、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语句或韵语。
5、惊蛰刮大风、尘土飞扬的话,就意味着要倒春寒,这一年的春种作物会减产。
6、“官大不压乡邻”“交人交心,浇树浇根”“说下不如写下,写下不如做下”……一句句饱含哲理的谚语,充分体现榆林人敦厚朴实、淳朴豪迈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将简单的道理蕴藏在简短的话语中,传承给后世。
7、如果雨水时节刮南风的话,那证明这一年回春早,春耕春种要提前一些,一旦完了收成就不好。
8、豆子种下后当天就可以发芽,等过几天再下雨就不怕了,就怕当天播种当天下雨;因为豆子一般是夏天种,此时雨水较多,所以人们会比较担心下雨。
9、二月小麦没老鸹(指乌鸦在小麦地里已看不到)。
10、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11、物候法,是农民在长期生产中积累总结出来的。如棉花播种时期要求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度。河南中原地区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度的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谷雨前后)。播种过早发芽难,而且苗病严重。农民通过枣芽发,杨叶如钱大,椿头大似碗等这些物候现象能科学的把握棉花播种时期。
12、农作物幼苗,必须达到苗齐、苗匀、苗壮。才能实现高产。在间苗、定苗时要做到去小苗(弱苗),去大苗,留生长一致的苗,田间就不会再出现象棉花“大苗挤小苗,小苗不结桃”;玉米“小苗不结穗,只长一根棍”;烟叶“两大加一小,三棵炕不好”。烟叶打顶不能见花,枺芽不能过寸,否则影响产量和质量。
13、犁地要见死土,耙地要见扑土,耩地要见湿土。
14、肥多不浇烧坏苗,粪大水勤长得好。底肥三年壮。
15、以前小麦收割要经过几个步骤,先是将小麦从地里割倒,然后再拉回家,再在地上将麦粒碾出来,最后要在阳光下暴晒几天,最后入仓,步骤一道都不少,现在机械设备隆隆响,前面三步并作一步走,最后只剩晒和藏了,极大提高了效率。
16、若要好,三凑巧:粪大、水足、种子饱。肥田不如肥种。
17、一寸的小麦,不怕一尺的水,它的意思是指,小麦的苗期,是不怕水的;一尺的小麦,却怕一寸的水,它的意思是,小麦进入拔节抽穗期以后,是怕水的。这里的一寸和一尺,其实都是泛指,一寸多指苗期,而一尺指的是生长后期!那么这样说,有道理吗?
18、如果立春是在五九最后一天的话,那这一年的收成就不好,叫花子都要不到饭。
19、寒露到霜降期间,如果种冬小麦的话,那么不要急着种,种早了会影响收成。
20、如果小寒、大寒不下雪的话,那来年夏天雨水就少,会影响庄稼的收成。
21、这句话就更有意思了,从喜鹊的窝就能判断这一年的风向。厉害不厉害,说真的,真的佩服咱老祖宗的智慧。
22、无论是“推糠搓磨绳——开头难”,糠和绳都是陕北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此为比喻,为歇后语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还是“狼吃大女子——糟蹋好东西”,榆林人称呼年轻女性为“女子”,这一歇后语可以说是极具本土风情的俗语;或者是“三岁娃娃扎拳头——和他大比武啦”,这种夹杂着些许独属于榆林人的称呼……每一个歇后语,都在细节处体现榆林文化的晕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