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如元凯徒成癖,赋若相如止类俳。惟有孔门无一事,只传颜氏得心斋。
2、在无锡河埒口也建有一座大王庙,规模较大,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毁于大火,仅留庙基,故得名“大王基”。(顾宪成的对联)。
3、1921年时,秦家有人异想天开,想把寄畅园改造成如上海「大世界」一般的现代化游乐场所,还好多数族人不同意而作罢。
4、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顾宪成的对联)。
5、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希金森
6、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林肯
7、从此,报恩桥的故事,一传十传百,从街头巷尾到灶边田头不断地扩展着传递着,直到现在。在数百年的传说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说法,但主题却是一样的,行善事,做善人。这则传说折射出人们对美德的赞颂、推崇和追求是不变的永久的。
8、该店始于1917年,在2003年崇安寺大改造时拆迁,再未营业。后有一当年该店从业者在稻香菜场重新开业,风味如旧。
9、万历十五年(1587年),因为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谪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
10、以上两点俱言之成理。但是,《楹联丛话》不载此联,则此联就一定不存在吗?据史记载,雍正皇帝是最反对朋党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书的《东林书院志》因忌讳而不载此联,也是可以理解的吧。有清一代,康乾之时,文字狱盛行,余威所至,《楹联丛话》未载此联也在情理之中。据此,作者是谁,留待进一步讨论。
11、我向东边遥望长安家园,路途如此遥远,思乡的泪水沾满了我的衣袖,我的眼泪流也流不干,和你在这马上相逢,没有笔和纸,哎,只能托你帮我给家人传个话报个平安。
12、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阿米尔
13、过去,惠山二泉的泉水因为极富矿物元素,用二泉水泡茶,水能高出水杯而不溢出来。
14、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富有之大业,至诚无息日新之盛德也。
15、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西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远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凭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16、习以成风,遂畏死耳。如习俗皆不畏死,则亦不畏死也。
17、学者读之更无可以消详处,更无可以致思量处。
18、清名桥桥顶平台上的血红印子相传是抗战时期某某英烈战死在此,血渍浸入石料中留下的,事实上这是汪伪时期,无锡绥靖队特务刘法水跟班陆允中的血印。
19、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20、又是春风染绿江南的时候,召稼楼迎来了最美好的一天。清晨,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召稼楼涌来。街上人头攒动,河里百舸塞流,姚家浜两岸,旗幡飘扬,红灯高悬。一时,鼓乐齐鸣,鞭炮震天。奚老爷和冯伯卿缓步走上雄伟的石拱桥,随后的是两家的俊才公子。在热烈的掌声中,四双大手揭开了石拱桥大横梁上的红绸布。当红绸布向空中飘去时,人们听到了冯老先生洪钟般的声音:“我的心刻在石头上了!”而欢呼的人们也真的看到了“报恩桥”三个刻在大桥横梁上的大字。
21、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22、大家都在写褚体,但这幅进全国楷书展了,评委说出了原由
23、故人何处。同在江南路。百种旧愁分不去。枉被落花留住。
24、不特圣人直重先后之序,如天之四时,分毫顷刻皆有次序,此是物理自然,不可易也。
25、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里,有多少个“声”字?
26、十多年后,他成了很有名的商人,也成了东林党的坚决支持者。“南货、北货、货货诚信;家事、国事、事事关心”,这是同志送给冯克安的对联,对子虽是套改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对联而得,但用在冯克安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一天,兵士押着一位东林党人路过苏州,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而辞职在家的周顺昌设宴为他送行,冯克安也应邀出席。席间,周顺昌大骂魏忠贤。魏阉获知后,立即派东厂特务到苏州捉拿周顺昌及参加送行的所有人员。
27、深秋,念一首词,唱一首歌,品三个朝代的人生初见故事
28、无锡自古是个小地方,从来不知道“皇城根儿”、“天子脚下”是什么味道。泰伯奔吴据说到的是无锡梅村,但令人尴尬的是他的后裔却在附近的苏州建都。这是无锡和都城最早也是最近的一次机缘,从此以后,无论东、西、南、北京还是州府、省会、直辖市都一概与无锡无缘。处于政治边缘久了自然也就难有广阔的格局,温柔富贵乡中也孕育不出惊世骇俗的野心,这导致两千多年来的无锡一直在历史常识里被忽略,在社会变革中蛰伏。虽然无锡山明水秀,物产丰饶,交通便利,虽然无锡自古不乏出类拔萃的才俊,如顾恺之,李绅,倪云林,顾宪成,到了近现代更是群贤辈出:薛福成,徐寿,华衡芳,陈西滢,博古,顾毓秀,孙冶芳,钱钟书,钱伟长,钱穆,王选,许卓云……但是无锡作为一个整体很少能以什么流派自居产生全国影响力,像“京派”、“海派”、“吴门”、“徽商”那样响亮。近现代的无锡名士之所以能举世闻名恰恰是因为他们成年后移居大都市寻求发展,没有阻碍他们眼界胸襟的形成,而无锡只是有幸给他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锡对于他们更像是一个优秀的保姆而不是杰出的导师。
29、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裹,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却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燕,一枕清霜。
30、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团是几时。
31、居恒共师弟朋友相讲习,惟至善性体、小心工夫。
32、我是何等人,彼为何等人,若是答他,却与此人等也。如此自处,忿心必自消也。
33、这次是问出声了,说:“酒家在哪呀?”牧童手一指,说:“你看就在那杏花村。”这首歌好听吗?接着,我们要听到的是另外一个“问”。是笑着问的,笑问:“您从哪来呀?”这是问谁?这是问久别回乡头发斑白的一个人呐——
34、这是晚晴左宗棠所作,此对联作为他一生的标榜,直接抒发了他气壮山河,对自己的鼓励和读书人的期望志向。
35、这种重振道德的运动,其标榜的宗旨固然极为堂皇,但是缺少了皇帝的主持,其不能成功已在预料之内。——参见《万历十五年》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36、这副对联是在云南昆明大观楼上;上联说的是滇池风物,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下联追述到唐宋,全面否定清朝的统治,大气磅礴,意味深长。作者是清康熙年间的民间诗人孙髯。他一生厌恶清朝官场腐败,不参加科举,贫困潦倒,晚年很凄凉。
37、青春并不是生命中一段时光,它是心灵上的一种状况。它跟丰润的面颊,殷红的嘴唇,柔滑的膝盖无关。它是一种沉静的意志,想象的能力,感情的活力,它更是生命之泉的新血液。——辛尼加
38、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惟诗不可拘以法度。
39、1947年,才将此对联复制了一幅,置于东林书院,乃将其中的「事事在心」改为「事事关心」。
4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41、不要一路流连着采集鲜花保存起来,向前走吧,因为沿着你的路鲜花将会不断开放。——〔印度〕泰戈尔
42、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43、无锡地处江南,多风多雨,江南注重文教,多读书人,不远处的一条短短的小娄巷就出了一名状元,近三十名进士举人和八十多名秀才,书院里书声琅琅也是所言不虚吧。上联是对地理位置再贴切不过的情景描摹。
44、无锡东林书院名闻天下,其中名联人尽皆知。只是这幅对联最早并不是悬挂在东林书院的,而是出自惠山顾宪成祠中的对联,且原联不是「事事关心」,而是「事事在心」。
45、今之学者不能见其近者小者,而妄意谈其大者逺者,故终汗漫而无成也。
46、她是属于冬天的花,送你三首小学必读“梅花诗”
47、言读书编类,语言相似者,事做一处,便见优劣是非。
48、在今天的锡山北麓,映山湖以东,原有祭祀战国春申君的春申君祠,是惠山最古老的祠堂之一。由于春申君功高卓著,他的祠堂成为无锡人公祭的庙祠,又称大王庙。
49、30多款APP产品在AppStore名列前茅
50、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5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52、今无锡城内崇宁路有秦邦宪故居,秦邦宪即共产主义先行者博古。
53、这副联语属于励志联、格言联一类,联语质朴,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从修辞技巧看,此联运用了很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強艺术性和感染力,如:反复、叠字、顶针等。“风声雨声读书声”,用了反复;“声声入耳”用了叠字;“读书声”与“声声入耳”之间,用了顶针。
54、无锡≈巴黎市区×44无锡≈首尔×5无锡≈纽约市区×6
55、有人曰仕宦显达者,使天下谓之贤人则不可,使天下谓之不贤人,则可矣。
56、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57、因陆素日跋扈便被刘手下趁机抓至清名桥,用军刀砍了头。于是便留下了这滩血印。
58、久要不忘平生之语,古谊若古鉴,忠肝若铁石;
59、毎心有所不善者,常使气胜之。且云自知如此,未得为善也。
60、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巫咸遍地逢冤狱,上帝遥天不忍闻;
61、在无锡老城的东门还保留着一处古迹:东林书院。白墙黛瓦,亭台楼阁,假山池沼,俨然是一座江南园林。如今可供游人品茶聊天,周末兼办国学班供儿童诵读经书。
62、融化在无锡日常琐屑中不易察觉的个性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