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880年,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
2、这首诗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苍茫的七言律诗。
3、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读者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
4、诸葛亮是杜甫的偶像,他写过很多追怀诸葛亮的诗,甚至直接用”诸葛大名垂宇宙“这样的语言来吹捧诸葛亮,这首《蜀相》是杜甫咏诸葛亮诗中最经典的一首,甚至在古今咏诸葛亮的众多诗篇中,也是最经典的一首。
5、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6、《唐诗鼓吹笺注》称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是“唐人怀古之绝唱”。
7、据说诗仙李白到黄鹤楼时读到此诗曾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可见此诗水平之高。当然这首诗的格律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当时格律诗正处于成熟、发展期,对格律要求没有那么严格,这是可以理解的。
8、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平起平收,首句押韵;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9、宋太祖,北宋开国皇帝,军事家。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基本完成统一。
10、全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六个虚词的运用,尾联中四个地名的迭出,以“穿”、“下”两个动词的运用,都在赋予了全诗流动飞走的感觉,读来杜甫欣喜若狂的神态如在目前。
11、这两句诗,有宋一朝,无人敢接,一直到了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才接上后两句: 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12、对于这次落第,他非常愤慨,他将自己自比为菊花,等到秋天时,百花凋零,我独开放,到那时,满长安都是我的香味,浸透长安。不可谓不霸气!
13、第二联写酒债到处都有,反正人生自古能活到七十的人本来就很少,不妨尽醉。
14、"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充分表达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
15、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说法莫衷一是。
16、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17、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把满腔爱国激情全部寄于词中。辛弃疾六十六岁时,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18、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19、这首诗知名度颇高,前三句用了3个“黄鹤”,这在格律诗中是极少见的,此诗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用语自然,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0、千百年来,人们喜欢赞颂项羽,就是因为他在临死之前还有一丝人情味。
21、据说,赵匡胤还有一首《咏月诗》。有一天他诗兴大发,吟了两句:为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可吟完这两句,就卡住了,再也想不出来。
22、 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23、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4、这首《短歌行》据说是曹操南征孙权时途中所作。这首诗将曹操内心对时光易逝,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
25、此诗语言优美、华丽,历来深受人们喜爱。用典贴切、自然,典故和诗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精彩异常,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可恰如其分地用于错过的初恋。
26、跑地能开一掬泉,步舞分行踏锦筵。运气休粮徒有益,动盛十年词两制。会须留赏待君王,莫背松江忆汉江。
27、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寓所西阁夜中所作。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28、✎经过的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兵败垓下。英雄末路,想到自己曾经英雄盖世,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是命运不眷顾他罢了。项羽又是多情的,在英雄末路之时,他担心的是他所爱的女子将要走向何方?
29、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30、刘彻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他的这首清丽隽永,笔调流畅的《秋风辞》,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历来为人称道。
31、李商隐擅长律诗,这首《锦瑟》是他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32、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唐代李益《塞下曲》
33、首联写诗人寻找丞相祠堂,一个“寻”字,便包含诗人追慕先贤的心情。“柏森森”三字,暗写诸葛亮令人仰止的品格气度。三四句写祠堂之景,草色自碧,鹂音空好,大有英雄不在,江山寂寞之感。五六句十四字概括诸葛亮生平,古今诗词中,对诸诸葛亮生平的描写,再没有比这两句诗更凝炼经典的了。
34、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
35、《唐诗鼓吹笺注》称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是“唐人怀古之绝唱”。
36、酒醒了也只是坐在桃花前,喝醉了就要在桃花下睡觉。
37、此诗前景后情,情景交融。前两联写景,述登高所见所闻,描绘出沿江空旷寂寥的景致,尤其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最为精彩。后两联转向抒情,杜甫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流浪的悲苦之情。
38、尤其“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联充满凄惋,饱含壮志难酬之感,已成为诸葛亮最恰当的“盖棺”之论。
39、跑地能开一掬泉,步骤最能随手转。运筹陈迹故依然,动处水纹开滟滟。会到心清有妙香,作宇由来称栋梁。
40、《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41、嘉靖即位早期,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
42、本来,诗写至此,已然完结,杜甫的高妙之处,是能突然翻出一层,去写设想中的回乡之路,使得全诗的情感持续流动,不作收束。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