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召见时,他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意,光绪破格提升他为有四品卿衔头的军机章京,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当时称为“军机四卿”。
2、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3、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4、那么他的赴死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他要用自己的死来警示后来者,维新变法之路是走不通的。他所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实是在说只有流血牺牲才能救国图强,不要再幻想付出很少的代价就能成功,妄想即不造成社会破坏又要强国富民是一条死路而已。后来怀着救国之志的青年们也果然大多放弃了维新之路,转而选择流血革命。
5、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生平简介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蔡元培委身教育事业是以戊戌变法的失败为契机的。1898年冬天,他回绍兴就任绍郡中西学堂的总理,就提倡新思想,后又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提倡民权,办爱国女校,倡导男女平等,办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将革命与教育相结合。1912年他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被社会公认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方针。1917年1月,他就任北大校长,将北大改造为焕然一新的中国最高学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之后,他还试行大学区制,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撰写教育论文,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6、菜市口刑场,临刑的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赴刑。(谭嗣同简介)。
7、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
8、15岁的年龄就能把诗作写得如此清新,可见他在作诗方面确实有天分。谭嗣同最初喜欢模仿李贺和温庭筠的诗,“不久又钻研李白和韩愈的诗,后则研究六朝诗。他常以曹植自居,时人称他‘自命学曹子建’”(李喜所《谭嗣同评传》)。
9、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次日,光绪又召见他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10、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11、慈禧太后还要求光绪帝任命自己的亲信荣禄出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将军权牢牢握在手中。
12、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13、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14、谭嗣同本是完全有机会逃脱的,比如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早已致信让他避祸;即使在政变发生后,他也完全可以像梁启超一样避居日本使馆,但谭嗣同坚辞不受,并说:
15、“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谭嗣同简介)。
16、“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7、那么他的赴死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他要用自己的死来警示后来者,维新变法之路是走不通的。他所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实是在说只有流血牺牲才能救国图强,不要再幻想付出很少的代价就能成功,妄想即不造成社会破坏又要强国富民是一条死路而已。后来怀着救国之志的青年们也果然大多放弃了维新之路,转而选择流血革命。
18、其实对于谭嗣同这是很正常的,那一代的的目标是救国救民,维新也好,革命也罢,都是手段而已。如果维新能够成功,就可以避免革命造成的巨大社会破坏,何乐而不为呢?换言之,在1898年之前,谭嗣同的思想是维新和革命之间摇摆,没有一定的倾向,对于谭嗣同来说这两者区别不大。
19、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20、将所有奏折请这四人来阅览,这已经达到了宰相的职权,于是此四人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比如废除八股文、改书院为学校、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对外派留学生、训练新军等等。这一系列的主张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这些人到慈禧太后那里去哭诉,太后决定制止光绪帝的这一系列变法。
21、《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22、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3、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24、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
25、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