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2、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3、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4、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求王阳明的诗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5、沿溪步月色,溪影摇空苍。山翁隔水语,酒熟呼我尝。
6、是的,“心外无物”,人生必得先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找到那个无所畏惧的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王阳明诗词有哪些不错的姑苏吴氏海天楼次邝尹韵晴雪吹寒春事浓,江楼三月尚残冬。
7、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8、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9、从这个意义上说,阳明心学,首先就是一门立志之学。而阳明先生的一生呢?其实就是做了两件事:一是督责自己立志;二是引导他人立志。
10、《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11、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2、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3、随着汇集到龙冈书院的青年学子越来越多,阳明先生便自然而然地担起院长的责任。既为书院,便得有学规,可究竟以什么作为学规呢?思来想去,阳明先生提炼出了八个字,即“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14、“一言蔽之,由二元论到一元论、由理性主义到抒情主义,从思想史看就是从宋代到时代的展开。在明代,以情为中心比以理为中心更突出理情一致主义、兴趣比技巧更受重视的感兴主义、性情自然比理智规范更受尊重的自然主义、主观比客观更受强调的主观主义、提倡反传统并高喊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主义,都相当盛行,甚至出现了近代革新思想的萌芽。
15、但是其他太监看王守仁不顺眼,要他下场比划比划,你个文人怎么擒贼。王守仁徐徐起身,三发三中,方才镇住这帮去势之徒。嘉靖即位,王守仁屡遭排挤,平叛有功但不能受赏,五十七岁郁郁而终。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1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17、万物勾连纠缠,心念一动场已变。念头是神经元的电波脉冲,是能量也是物质。所谓唯心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唯心唯物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18、要想抵达“真善美”就必须学会养心养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19、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20、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即“理”全在人“心”。
21、他的名言很多,让人读后如醍醐灌顶,其中有一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令我受益匪浅。01“致良知”,养其心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2、“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23、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24、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25、这次疫情中涌现出的“钟南山、李兰娟”等凡人英雄,让我们感动和膜拜的是一颗救苦救难的大爱心!
26、若问良知是什么,也可解读成“初心”,我们如今高声呼吁大力提倡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抵也是这个道理。
27、王守仁天姿异敏,被流放贵州龙场期间百无聊赖,穷荒无书,于是每天温习以前学过的四书五经,反复琢磨,终于脑补成圣,对孟子的格物致知有了全新理解,他从孟子求放心三字入手,专门教人怎么致良知。走的是宋朝周敦颐程颐陆象山的路子,否定朱熹学说,跟他学习的人特别多,于是有了“阳明学”,后来还配享孔庙。大明朝一共四个配享孔庙的。
2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29、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
30、比如,我们熟悉的演艺界的标杆陈道明先生。他和钱钟书是好友,季羡林称他的文学素养可以做北大教授。
31、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32、王阳明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就如树的根基好,抽出的枝条、结出的果子就是好的。修养好本心,那么一定会有美好的德行。
33、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34、只要有向上向善的进取心就是学习。一直念着过去的事,考虑未来的事,并没有什么用处,只会使自己的向上之心有所懈怠和分散。
3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6、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让我们敬佩多少年!
37、10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38、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39、《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40、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1、九华山下柯秀才家苍峰抱层嶂,翠瀑绕双溪。下有幽人宅,萝深客到迷。
42、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43、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44、因为得罪刘瑾被打了四十大板,流放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王守仁和土著居民关系处的特别好,这些朴实善良的人民把他当神一样供着。
45、在“立志”篇中,阳明先生首先就来了一声棒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这一论断,实质上是将立志的重要性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他看来,志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就像舵对于船的重要性一样,就像马嚼子对于骑马之人的重要性一样。一个无志之人,就像一艘在汪洋大海里的无舵之船,随风飘荡,随波沉浮,最终靠不了岸,最终会遭于倾覆。
46、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47、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48、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4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50、这几句即王阳明的重要观点“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体的,要是真的对某事物有所认知,那一定是身体力行地去做了。产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时,“行”就已经开始了,只有切实展开行动,想法才能变为现实。亲自实践了,便是已知了。
51、志于阳明心学在商业中应用及传播,每月举办心学研讨会及游学活动,立志通过阳明心学影响更多企业走向光明!
52、此时来一异人,摸了摸他的头,给他改名王守仁,他方才开口说了话。王守仁从小喜欢谈论军事理论,箭术一流。
53、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54、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____李白《上李邕》
55、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56、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57、无相寺三首老僧岩下屋,绕屋皆松竹。朝闻春鸟啼,夜伴岩虎宿。
58、云里轩窗半上钩,望中千里见江流。高林日出三更晓,幽谷风多六月秋。
59、蒋介石是王阳明铁杆脑残粉。最初他叫蒋志清,看到王阳明名言“大中至正”四字特兴奋,于是改名蒋中正。
60、9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1、当把地球作为静止的参照物,就会产生地球静止人在动的意象;当把人作为静止的参照物,就会产生人静止地球在动的意象。把虚空某一点作为静止的参照物,就会产生人、地球二者都在动的意象。不同的参照物就有不同的意象,即不同的世界(现象)。把什么作为参照物是思想过程,是分别、选择过程,即是心动过程!不同的心动导致不同的意象,导致呈现不同的世界,导致看到不同的世界。无意识选择物质的参照物时,只能看到物质的世界,并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了,并得出世界是物质的结论。
62、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诚恳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主动删除!
63、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64、自1508年春天到龙场后,阳明先生很快就将这一“绝境”变成了“神仙之境”,不仅与当地的群众打成了一片,成为鱼水关系;而且还吸引了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一大批青年粉丝,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弹琴,一起吟诗作对,一起放歌纵舞,一起静坐修身,一起研讨圣人之学,正所谓“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
65、横额:真三不朽。谁能帮我解释一下王阳明心学名句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66、出多无伴侣,归只对妻孥。白首青山约,抽身去得无?贺新郎(葛长庚)遥想阳明洞。
67、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书》
68、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69、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70、30 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71、(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72、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73、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74、这句也是继承了孟子思想的精华。孟子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常省察自我,反观己心,去除障蔽,不可松懈,才能有所进益。
75、凡事不可强求,之所以无法获得宁静,是因为我们有时是刻意追求宁静。而越是刻意,越不得宁静。
76、那么他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在哪呢?个人觉得,他是有德有品有良知的人,也是养心高手。
77、23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78、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79、一个人如果他的心是正直善良的,那这就是一颗有高尚道德的心;一颗有高尚道德的心如果失去了他的正直善良,那么也就变成一颗普通的有七情六欲的人心了。
80、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81、王阳明不只是唯心而且是主观唯心的典型代表人物,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就是主观唯心,认为没和人(心)发生联系的客观物(真实存在)是不存在的,这本身就是主观唯心论,只能说对个体(主观)而言是不存在但不能此物不存在,人家是在说物的存在与否,你却偏说物什么意义了,真是牛头不对马嘴!曲意这句话!
8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3、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84、《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最经典的入门必读书,“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曾国藩、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85、坐望九华碧,浮云生晓寒。山灵应秘惜,不许俗人看。
86、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87、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88、大意: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爱美色,憎恶恶行如同讨厌恶臭,他就是圣人了。
89、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90、重读,无论何种目的,若发诸内心需要,写个人读书笔记是必要的做法。我并不认为,阳明学的境界容易达到,事实上王学发展史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很容易跑偏的,变成疏空迂阔的事儿,是书生意气、两脚不落地的另一种常见毛病。做笔记的目的,是理清自己内心,绘画心灵地图,认清自己,重新出发。笔记着重于自我的理解,提醒自己那些不好的地方,可能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更换习惯角度和姿势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