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这首诗借古喻今,伤时忧国。比之崔颢的“乡关”之思,显然更博大、深沉。在艺术技巧上,首联与崔颢诗的首联、颔联表意相当,而此诗的颔联、颈联与崔之颈联相比,虽同为名句,但一难于抵两,此诗的浑成赡美,是崔诗所不及。(用怀古伤今造句)。
3、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达官贵人、社会名流。
4、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如果我们单从诗句出发,可能就会把它理解为一首描写一对新婚小夫妇的诗歌。但如果我们关注到了这首诗歌的题目《近试上张籍水部 》,就能明白这是一首借喻诗。诗人把主考官比作“舅姑”,把自己比作待晓堂前的儿媳妇,把自己的作品比作容颜装扮。
5、何当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涨秋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6、A.诗歌一开头就指明所感之事是“丧乱”“干戈”,金人入侵,致使社会动乱,使人痛心至极,不忍诉说。
7、(注)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②陈与义:宋朝诗人,少即有才名。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此诗写于建炎三年(1129),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之际。③为国有人:语出贾谊《治安策》“犹为国有人乎”。
8、明知道人家已经客客气气,忘了过去,自己何必怀古伤今。
9、四两句,诗人大声疾呼: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颔联诗人用问句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匡扶社稷”英豪的期盼之情。
10、 第六七句说:“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D项,“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风格情怀极为相似”错误。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颂。从本诗“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等语句,可知陈与义的诗歌善于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这正和忧国忧民的杜甫的风格相近。
12、怀古伤今的诗人,被故弄玄虚的骗子诓骗的身无分文了!
13、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4、忆苦思甜(yì kǔ sī tián) 回忆过去的苦难,回想今天的幸福生活。
15、原注石关去县城南十里,元时磊石拒敌于此,故名。崧山(嵩山)。在县北山之半有马跪迹,俗传昔时避兵之所,今已无觅。
16、连谓短语,由多项谓词性词语连用,谓词性词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
17、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8、登临长城,一股英雄气毅然而生,站在烽火台上,俯瞰那秀美的山川,让我不禁想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让我感受到曹操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壮志豪情。倘若说天下美景使人流连忘返,那长城便使人终生难忘!
19、一川烟云,梅子黄时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0、B 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贫困,穷是处境艰难,不得志之意。
21、这首诗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3、把握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寓意,利用其寓意来感知诗歌情感。意象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往往打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多愁善感的诗人往往触景生情,这就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索性把自己的志向、情操全部寄寓到所写事物之中,也就是“托物言志”或“象征”;当然也有借写古人、古迹、古事来抒情感怀的,也就是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24、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运用了借代,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5、尽管嵩山战事不断,大部分时间它是温情平和的,许多文人留下对它的赞美,请看,明朝徐用检《嵩山行》:
26、(注)①建炎三年腊月,陈与义与友人席益(字大光)在衡山相遇。当时,陈与义因躲避金兵而抵达湖南,席益则卸掉官职流寓衡山一带。次年元旦后数日,陈与义离开衡山赴邵阳,在席益为他举办的饯别宴上作此词。②歌声:席间歌女劝酒的演唱。③雪:指“雪儿”。雪儿为隋末李密歌伎,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雪儿”后来泛指歌伎。④衡州:今湖南衡阳。
27、No.2《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苏轼
28、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要了解词人写这首词时已年近半百,但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用,空有报国之志而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其次要理解词中所描写的古人古事,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怀古伤己: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29、总之你看吧,几个诗人里,总有一个肠子不舒服的。
30、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概括时一般用二个词四个字,例如:
31、试想,在春天到来的休闲时刻,和朋友一起写诗,喝酒,寻访石关古迹,是不是很惬意呀?可是曾经做过战场、留有马跪迹的嵩山,即便山中开满鲜花也是沉寂一片,是不是有怀古伤今的无奈呢?
32、颔联具体写人事巨变。诗人借事抒情写意:昔日吴国巍峨的宫殿、葱郁的园圃,已经一片荒芜;东晋声势显赫、炙手可热的世家贵族也已进入坟墓,成了一抔黄土。言外之意是说,沉湎于豪奢生活的帝王,热衷于权势利禄的豪门,得意一时,终将覆灭,不过是历史上匆匆来去的过客。这一联虽然是写景感事,但却写得感慨淋漓,深得吊古之妙,其造句尤为精妙。
33、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4、①照应起首两句“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语意上紧密关联,使全词结构严谨。②“离恨”用船来载,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③虚写,此时作者还处于沉醉之中,却开始想象“明朝酒醒”之事,这种对未来的设想从时空角度增强了作者的恨别之情。
35、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36、写男女爱情或离别相思之苦。包括:爱情诗、思妇诗、弃妇诗、宫怨诗。
37、对昭君独自在塞外终老的结局,诗人们也有不同的感受。杜甫眼中的昭君是深情幽怨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8、有些诗人还特别爱跟胡子过不去,“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说诗人作诗时为选好一个字要思索很久,甚至捻断好几根胡须(古代很多文人都是留须的,捻须也是一些人思考问题时的习惯动作)。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 而现在这一佳句通常被引用来赞扬诗人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39、昔:过去;从前。现在不是过去所能比得上的。形容变化非常大。
40、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曾是三国时吴国、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的国都。
41、①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人”“来”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②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写景富有层次。③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
42、任何违法犯罪现象的滋生,总有其特定的土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是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蝴蝶效应”,在这种背景下倘权威部门信息披露不到位,则自然成为衍生违法犯罪的病灶。
43、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44、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5、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寒、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
46、虽然诗中的主题是一个“怨”字,但他相信昭君无论怨恨多深,也一定是思念故国。对应杜甫那种对国家、对君王一往情深,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态度,就能理解诗中所传达的无论你爱不爱我,我对你永远痴心不改的深情了。
47、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两个问题:目的和手段哪个更重要?你是愿意做一个高贵的失败者,还是做一个不择手段的成功人?
48、游览完鸟巢,今天的旅程也告一段落。可生活中的意想不到,还在继续......
49、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康熙十三年,闽藩耿精忠叛。五月,东阳、义乌、永康、浦江相继陷,县民大恐,总督李之芳遣副将陈世凯赴县援剿……”兰溪之战主要在马涧季宅和柏社嵩山展开,历时三天,清军全胜,杀死耿军2000多人,缴获大量物资,烧毁寨栅等物品。
50、C.“吟诗”两句写作者与友人相聚时一起赋诗,天天盼望春天,可桃花刚开却要分别,无限惋惜溢于言表。
51、诗歌题后简短的注解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注释有的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或作者情感志向等重要信息。诗出有因,其因主要在作者写诗的背景上,我们阅读鉴赏诗歌当然也应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帮助我们扫除障碍,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