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犯了错,从重责备;别人犯了错,从轻责备,这样做人才厚道,就不好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2、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4、君子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厌恶,就举荐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会随意否定一个人正确的言论。(孔子论语经典语录)。
5、(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孔子论语经典语录)。
6、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论语》
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过犹不及。(出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译文)过了和不足是一样的。
9、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1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孔子自我评价)他这个人,发愤用功时忘记吃饭,快乐时忘记忧虑,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他悲伤地感叹着“吾道衰矣”,又义无反顾的把火种交给工匠和农夫,他揭开了知识高墙的第一块砖,转身时,听见高墙内旧秩序的瓦解,这是他对自己的背叛。
1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1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20、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论语》
2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3、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24、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格,但在孔子身上却得到完美统后世人把它称之为“中庸”,奉为儒家的理想境界。
25、·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
2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7、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28、狂狷才是通往中庸的大道,要成为一个中庸的人,一定先要做一个狂狷之辈。
29、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乐在其中啊。
31、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3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說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3、孔子语录: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3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35、·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3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7、(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3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9、(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40、子路勇猛,颜回推让,子路冲动,颜回克制,子路进取,颜回无为,子路狂,颜回狷。
4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4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3、(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4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6、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47、所谓“温故而知新”,听闻别人讲道以后,也不加以认真学习,就随便讲给他人,这不是在教人,而是在害人。
48、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49、(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50、(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1、2) 孔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52、·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经,如果把易经搞通,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53、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论语》
54、(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55、译文: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5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5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8、·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出处)《列子·仲尼第四》(译文)我哪敢当圣人,我不过是学问广博知识丰富就是了。
59、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60、坦白说,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能做到就是优秀。
61、子谓顔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臨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62、공자께서말씀하셨다.“유익한것이세가지벗이요,손해되는것이세가지벗이니,정직한이를벗삼으며성실한이를벗삼으며문견이많은이를벗삼으면유익하고,편벽한이를벗삼으며잘굽히는이를벗삼으며말을잘하는이를벗삼으면해롭다.”
63、(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64、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65、·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是个人的习性却相距很远。
66、·近者悦,远者来。(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让附近的人高兴,远方的人自然就来投奔。
67、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68、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69、子曰不知命无以爲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7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7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2、在他主张的周礼里,他本该安于卑贱,却上下求索,他从破落贵族的每一步上升都是对周礼的挑衅;
7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担心被甩掉。
75、공자께서말씀하셨다.“군자가진중하지않으면위엄이없으니,배우더라도견고하지못하다.충과신을주로하며,자기만못한자를벗삼지말고,허물이있으면고치기를꺼려하지말아야한다.”
7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8、(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