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治”是荀子的重要思想,荀子认为“礼”之起源,是为了保持物质和人欲的平衡。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荀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2、20)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荀子经典语录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3、战国·荀况《荀子·儒效》。这几句大意是:处理任何事情,只要是有益于公理的就树立提倡,无益于公理的就废除掉。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以合不合公理为标准,因为这符合多数人的利益,适合于社会的通行原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公理有好处的就去办,就支持;对公理没有好处的就坚决废除掉。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事要符合公理的原则。
4、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穷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修身》
5、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积:积累。跬(kuǐ)步:古以一举足为跬,两举足为步。至:到。这几句大意是: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不会走到千里之外;不积汇小的河水,就不会形成大江大海。荀子的本意,是用此比喻学业的成功在于点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实,这几句话还说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6、1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7、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论》。
8、赏析:这句话出自《荀子·富国》。君子靠德行处世,小人凭借气力。
9、察看一个人的外貌,不如用心体察他的心理;体察他的心理,不如考察他做事的方法。
10、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11、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2、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1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14、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15、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荀子·王制》
16、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
17、荀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荀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希望能帮到你。荀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18、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荀子
19、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20、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21、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22、赏析:这句话出自《荀子·非相》。赠言:用良言勉励或规劝,多指临别时赠予行者。赠送给人以良言好语,这比送给人金子珠宝玉石还要贵重啊!这句话是说,对于家人或友人,赠给良言、在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比金钱、物质上的赠予和帮助还重要。
2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4、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25、最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干,在于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最明智的人之所以明智,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问题。
2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27、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8、10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2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30、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儒效》——荀子名言
31、品德高尚的人自珍自重,但不要求别人一定要尊重自己,把自己推举得很高;自己能做到诚实笃信,但不要求别人一定要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非得一味向别人表白;自己能够成为有用之材,但不要求别人一定要任用自己,以致去投机钻营。
32、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荀子经典语录
33、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
34、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大:尊。天:生长万物的大自然。思:犹“幕”,寄希望。孰与:何如。物畜:把天当成物质看待。制:管制,控制。从:顺从。颂:歌颂。用:利用。这几句大意是:与其尊敬天而希望它赐以福泽,还不如把它当成物质看待而管制它;与其顺从天意而歌颂它,还不如对天生的物质加以控制而充分利用它。在荀子的宇宙观中,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质,而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在天的面前,不是俯首帖耳任其摆布的奴隶,而是人能胜天,人力可以控制和利用自然。这一光辉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尖锐对立,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能动力量,对人类战胜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3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6、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
37、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骐翼:骏马。驽(nu奴)马:劣马。十驾:十天的行程;一天所行为一驾。这几句大意是: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之遥,而劣马走上十天,其行程也相当可观,这是因为它行走不止的缘故。此条以骏马、驽马为喻阐述学习的道理。天资聪颖的人如果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好比一匹健壮的骐骥不愿持续远行。而生性驽钝的人如果刻苦努力,锲而不舍,也可做出“十驾”之功。因此,不管天分如何,在学习上持之以恒是首要的。此条阐明的治学道理,教育了成千上万的人努力学习,此名句因此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语录,至今仍为人沿用。
38、见《荀子·劝学》。崖:高峻的岸边。这两句大意是: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都显得光泽滋润;珍珠产于深渊,连高岸边上的土石也显得不干枯。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事物积于内必形于外的道理,并进而联系到为学也是一样,只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和自我修养,就一定能取得显著成绩并表现出来。现常用以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性。
39、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40、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2、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43、一个好的农民,并不因为遇到水、旱等自然灾害,就不去耕种土地;一个好的商人,并不因为一时的亏损,就不再搞经营;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并不因为贫穷,就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松懈自己的斗志,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
44、19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45、战国·荀况《荀子·富国》。足国:使国家丰足。裕民:使人民富裕。臧(cang藏):通“藏”。其余:指富余的财物。这两句大意是:使国家繁荣富足的方法,是节约用度,让人民富裕起来,并善于积蓄富余的财物。富国必先富民,这固然是重要时,但人民富裕了之后,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勤俭节约、积蓄储备,这样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使国家繁荣昌盛。本名句可供阐述节约、积贮的重要性时引用。
46、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47、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48、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9、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50、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51、见《荀子·大略》。厌:足。本句大意是:学习与求教不应该有满足的时候。这是中国人治学所追求的—种境界。“学”与“问”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知识无止境,学问也应该永不满足,它不仅道出了一个规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种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名句成为千古习诵的格言。
52、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53、出自先秦《荀子·大略》。说得到,也能做得到,这种人就是国家之宝。说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有益人才。
54、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55、见《荀子·富国》。是:这。蹶(Jué6决),跌倒。这几句大意是:田野荒芜而仓廪充实,百姓空虚而国库满盈,这就是即将倾覆的国家。田野为粮之本,仓凛为粮之末;百姓为粮之源,府库为粮之流。只有使百姓安居乐业,勤于生产,田野才能多收粮食,仓藏才能充实;只有百姓富足,国库才能富足。若不惜民悯农,百姓不能乐业,田野不能收获,而强行拽刮,使国库充实,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会倾覆灭亡。这几句可用于揭露苛政。
56、“制天命而用之”符合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人尊重自然,也可适当地改造自然为我所用。
57、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8、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命》
59、再好的马只跑一步,也比不上资质不好的马努力地跑。不注重积累,哪怕朽木头也折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做,金石也能镂空。
60、一个人要想上进,他周围的朋友十分重要。别觉得自己能“出污泥而不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如果周围都是些不肖之人,你也别想着会有积极上进之人愿意和你交往。
6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2、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6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4、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荀子经典语录
65、以鸟兽困窘之时的行为为喻,说明人到穷困潦倒之时便会放弃道德操守的原因。
6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