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朋友发给我”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对莫言颁奖辞“的全文,细细一看,才知道为什么颁奖辞的全文在网上很难看到,要么被屏蔽,要么语焉不详。我不知道莫言对这份颁奖辞是如何表态的,但我想,如果同声翻译很准确,或者他事先得到了中文译件的话,一定很尴尬。
2、 对于”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对莫言颁奖辞“的全文,我细细看了看,才知道为什么颁奖辞的全文很难看到。我不清楚莫言对这份颁奖辞是如何看待的,但我知道,政府的相关人士看到一定会很尴尬的。(中国官方对莫言的评价)。
3、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
4、伟大的作家的诞生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就莫言也是如此,能够将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关系的细致末节都捋的清清楚楚,并且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经天纬地的事情。莫言文学的诞生源于文革后,改革前中国的社会形态,与当地文人长于思考,生活困苦,努力求变的特点密切相关。因此,他的作品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极为深刻,对要改变现状的迫切表达的极为强烈,这使得他的作品最能抓住人心。我们渴望这样的作家,这样的作品能够涌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5、所以贾先生一世文名“毁于一旦”,在国外不够劲儿的,在国内又认为作品口味儿重了,里外不落好。被莫言捡了个便宜。不过以贾先生的身世秉性,借他八个胆,他也不敢如莫言那般写法。
6、不多说了,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诺奖文化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辞全文。这才真正代表一个文学组织机构的高水平,也代表了一个作家的良心。
7、莫言 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8、同声翻译之所以尴尬,因为委员会的评价,准确地揭示了莫言文学的本质。莫言文学是“揭疮疤文学”,揭制度的疮疤,揭社会的疮疤,揭人性的疮疤。它的方式是只讲故事,讲各种各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不做结论,结论由读者去做。在东方文化里,这种方式是很讨巧的,读得懂的人,会心一笑,他们断不会说破莫言的心事;而在官方,只要你不说破,只要你不涉及那几个敏感词,大家便相安无事。何况,能真正读懂的并不多。(中国官方对莫言的评价)。
9、宋炳辉教授在讲座伊始说,莫言无疑是中国当代最优秀和最富有个性的的作家之他在中国读者中具有广泛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而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后,不但没有终止反而加剧了争论。莫言获奖这一事件无论是从外部世界看中国,还是中国文学的自我认知,都因此发生转变。事件体现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却也再度引发莫言作品的论争。关于莫言的中国批评,折射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许多共性,也囊括了中国文学进入文学的世界共和国(TheWorldRepublicofLetters)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包括作家写作如何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接受语境,并且在两者之中实现创造性的超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如何面对这一处境下中国作家的写作;如何理解中国作家在文本内部和文本之外(现实中)的话语方式等。
10、无论是透明的红萝卜和赤热的红高粱,还是丰乳肥臀,都是生命的图腾和野性的呼唤。莫言以强劲的想象力与磅礴的魔幻笔触,书写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张扬了民族心灵的生命欢歌。
11、我只是在看我们班一些关于高三青蛙和偷菜妈妈的讨论。那时候看完青蛙,大家都会主动思考生育问题,高学历的人如何帮助家乡。现在,我的大学在乡村振兴中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和好评。我们一起反思了粮食问题,反对压迫。莫言说他的志向就像挂在nv人奈子身上的金钟罩,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我们没有躺平。我们有自己的志向,看看他的文献,反思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太多的感受,只是想亲身经历,但也不认同对他的无理指责。
12、听了他的话,联想到我曾读过的几部莫言作品,如《红高梁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酒国》等,我发觉自己才第一次真正懂得文学这两个字的份量。正如作家王蒙所说:“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手法的新颖,其实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的冷峻哲思,对人性的深刻品悟。而愚钝如我者,空负作家之名,几部出版物中有长篇而非小说,有小说而非长篇,蜻蜓点水,支离破碎,哪里有丁点儿“长篇胸怀”可言?
13、其获奖的特殊意义还在于,他并没有表现出一种脱离中国社会和体制才能创作的特定形象,而是在现实条件下,书写出他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文学,一定意义上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气象。
14、 而当下,有良知的文人稍微写点批评的文章,或者鞭挞现实的作品,就立即会被毛左或者脑残们按上汉奸的帽子。
15、主讲人简介:宋炳辉,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1986年起发表文学批评和研究著述200多万字,出版《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视域与方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想象的旅程》《徐志摩传》等专著10余部。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2014)、“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
16、我写的书(数量)是莫言的十倍,但看完莫言的《生死疲劳》后,我认为此子胜我百倍,我告诉莫言,我写不出来的书,希望你帮我写出来。——司马中原
17、不过对于这一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埃斯普马克说:我相信莫言得奖后依然会写出伟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种力量,没有人会阻止他。
18、 在朋友圈里,我看到不少毛左与愤青,对莫言获奖一事耿耿于怀,用尽所有恶毒的话语来骂莫言,说他无耻,说他汉奸,什么难听说他什么。
19、莫言是躁动在中国大地上赤裸裸的生命的宣泄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和他的《红高粱》的出现,是一次生命的昂扬勃发。在层层叠叠、积重难返的教条窒息下,只有生命原始欲望的喷薄,充满自然力的东方酒神精神的重新燃烧,才能使中国从垂死中恢复它的生命。
20、恩施文学向何处去?根据莫言的忠告,我以为,恩施的文学作品要以历史的眼光、地域的风情、民间的情怀、深邃的底蕴、全新的手法赢得广大的读者群,要营构一批有恩施地域的骨子里浸润着山韵巴风的艺术形象,要让作品负载着这方水土独特而丰富的人文气质走向中国和走向世界。
21、文学不是“报告文学”可以虚构,可是你绝对不可故意丑化、污蔑!一个作家也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你起码要爱自己的祖国、母亲、人民,起码懂得真、善美,要有做人的良知!这些你都不在乎、都能去虚构,去求得虚荣,去跪接西方人“赏赐”的“厚礼”,你觉得还配做“文学大师”吗?
22、莫言所描述的过去,不是共产主义宣传画中的快乐历史,而是他用夸张、模仿以及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变体重现五十年的宣传,令人信服、深入细致。
23、就是他找到了成名的突破口,找到了:在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的名号下,塞进了“反动”的点滴,就像一个大锅菜,用了一点点“味精”,一下子就挂上了引暴地雷的那根弦,成为“爆款”。当你再细细看去,原来都在国内堂而皇之发表的作品,瑞典人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的”文学价值”了。
24、毛主席不管文稿和诗词,在世界上堪称属第一的!
25、莫言得奖,太棒了!最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他的小说充满方言,可以彻底看到村落的经验是如何给人充沛的生命力,最泥土的人就最国际。每回读莫言的小说,都会感叹,我不如他。——龙应台
26、文学圈自古都有“文人相轻”,莫言的批判也是从文人圈子里面开始的,一开始从文学爱好者古川、北风等开始,共同公开发表了《中国民间人士反对莫言被授予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开信》,要求诺贝尔文学奖取消莫言领奖资格,就此掀起了一场文学界对莫言的大批判。
27、鲁迅的书,包括近代很多作家的书,早就被西方研究过了!西方的亚洲文学研究水平很高。就算同时代的作家,余华等的作品也早就被翻译了。莫言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政治因素,因为莫言的一篇反应中国当年计划生育的小说,被西方作为攻击中国的舆论工具,莫言实际的文学水平如何,圈内人都知道。请你看看《谁在导演世界》一书,就都懂得了。文学,当然有批判的功能,但是,也更容易被人利用!小如个人,大到国家,每个个体或者国家都是非常复杂的。你见识的范围小一点,就来评判莫言的功劳。
28、所以,他就不管不顾的走了一条”捷径”,别人不敢走的,他走了,用料刚刚好,擦边球打的恰到好处。
29、其莫言认为,作家应认真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认真学习西方现当代文学不断花样翻新的手法,学会在自己独特的生活领域和身边人物中深挖题材,即善于化用名家的语言技巧、结构技巧等,写自己拥有的最熟悉的生活。结合他的这一观点,联想到他小说中的“怀乡”与“怨乡”,他正是把自己的创作建立在对乡土的变化与气质了如指掌、并真诚热爱父老乡亲的基础之上的。最近,评论家张柠对莫言作品如是评价,“我不认为莫言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我也不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的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如果说他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最新果实。”张柠的评述,与莫言自己的陈述基本一致。
30、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让个人在芸芸众生中凸显而出。莫言用讥讽和嘲弄的手法向历史及其谎言、向政治虚伪和被剥夺后的贫瘠发起攻击。他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揭露了人类生活的最黑暗方面,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形象。
31、他之所以尴尬,因为委员会的评价,准确地揭示了莫言文学的本质。莫言文学是“揭疮疤文学”,揭制度的疮疤,揭社会的疮疤,揭人性的疮疤。它的方式是只讲故事,讲各种各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不做结论,结论由读者去做。在东方文化里,这种方式是很讨巧的,读得懂的人,会心一笑,他们断不会说破莫言的心事;而在官方,只要你不说破,只要你不涉及那几个敏感词,大家便相安无事。何况,能真正读懂的并不多。
32、 诚如莫言所说:我看到了人心,也看到了自己。
33、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文学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介绍了莫言的作品,阐述了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瓦斯特伯格的颁奖辞全文如下:
34、 如今的脑残们,喜欢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乱给别人扣帽子。
35、斗胆套用鲁迅先生这种干练精准的文风,对莫言的作品,上下(看的不多,没有上上下下的看,实事求是的说,是花花的上下看了几眼)看了看,也读出了两个字“反动”。真的是这样。就撂下不读了。
36、他是继拉伯雷和斯威夫特之后,也是继我们这个时代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比很多人都更为滑稽和震撼人心的作家。他的辛辣是胡椒式的。在他描写中国最近一百年的宏大如挂毯的故事中,既没有跳舞的独角兽,也没有跳绳的少女。但他所描写的猪圈般的生活如此独特以致我们觉得已经在那里呆了太久。意识形态和改革运动来来去去,但是人类的自我中心和贪婪却永存。所以莫言为个体反抗所有的不公,无论是日本侵略还是毛主义的恐怖以及今天的狂热生产至上。
37、 (人文学苑6号楼,未名湖东北)
38、类似作品,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韩少功的马桥词典。
39、莫言的故事都伪装成神话和寓言,将所有的价值观置于故事的主题中。在莫言笔下的中国,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理想具有合乎标准特征的公民。莫言描写的人物都充满了活力,不惜用非常规的步骤和方法来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打破被命运和政治所规划的牢笼。
40、宋炳辉教授认为,莫言的作品以高密东北乡为虚构世界并折射中国现代历史和现实,又以他特有的夸张感觉的方法超越现实;他的作品不乏粗鄙、丑陋甚至残暴的人物、场景与细节,但包裹着对世界的悲悯与救赎之心;他以喋喋不休的语调,及自我贬损的方式传达尖锐的批判之声;并以文本内外的话语方式的醒目反差,体现出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学、文化语境的敏感和策略选择,莫言所选择和建构的文本内外的话语策略,正是向中国与世界这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差异的语境发出自己的声音。宋炳辉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对莫言所谓扭曲中国形象的指责,把一种创造性的批判叙事,简单化地阐释成一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迎合和献媚,实际上是对西方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错误移植,它客观上回避了本土社会文化矛盾与对抗,转而强调西方对于中国的话语压迫,却有意无意地迎合狭隘的民族主义话语。
41、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同年,冯牧在北京华侨大厦主持莫言创作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都高度评价了《透明的红萝卜》。
42、莫言之所以敢写,也许有一点是真实的,饿怕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百姓是很饿了几天肚子的,就像现在伊朗朝鲜一样,被美国经济封锁成那个惨样子。原来我们也遭受过如此待遇的。莫言不管,他把饿肚子的账估计算在了,他认为的对象上了,反正是饿过的,为了吃饱白馍,豁出去了,大不了再接着饿。
43、 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就像当年的美国一样,既需要诗人惠特曼的赞美,也需要作家德莱塞的批评。
44、食品都是含有点有害物质的,哪有那么纯净绿色无公害?在国家质量检测标准范围内就行。文学作品也一样,他也往里面加了一点不良成分,在当时的检测范围内,就出版了,发表了,赚钱了。一不小心又被诺贝尔奖相中了,不但白馍管饱,还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莫言足矣。
45、莫言得诺奖,媒体炒作得翻了天,但却没有见到发奖人是怎么说的。即使有,也只是三言两语,拿”魔幻现实主义”说事,弄得大家很不得要领。何况中国人要的是那份得奖的”自豪感“,发奖人怎么说的,是不会有几个人去较真的。
46、莫言的小说《酒国》中,最美味的佳肴是烤三岁童子肉。男童成为很难享受到的食品。而女童,因无人问津反而得以生存。这一讥讽的对象正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因为这一政策女婴被流产,规模之众多达天文数字:女孩子不够好,都没人愿意吃她们。莫言就此话题还写了一部完整的小说《蛙》。
47、莫言获奖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拉近了中国文学和世界各国读者之间的距离。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优秀作品,因为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还不够广泛,一些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
48、但莫言的作品,不在此列。这个关乎个人喜好,就好像我也不喜欢三体一样。
49、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文学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介绍了莫言的作品,阐述了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瓦斯特伯格的颁奖辞全文如下:
50、 莫言获奖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说明,时直今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全文。
51、投稿邮箱:zyzuojia@sina.cn
52、 讲座最后,车槿山教授评议道,宋炳辉教授指出莫言如何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特殊处境上,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面对内外“两个世界”的矛盾;同时点明批评界忽视叙述者借由文本來叙事的行为以表达悲悯之心;再者,深入探讨了莫言的手法折射、超越甚至化解现实的维度,并以自贬的方式瓦解叙述者主体的现象;最后,以中外文学作为相对的例子,体现莫言的创作观与批评界的不对接。车槿山教授也问道,基于场域及语境的不同,倘若中国作家意识到内外世界的需求相异,为了生存的目的而放弃身为作家“自由知识份子”的艺术写作态度,当他做出某种妥协以保护自身能够自由发生,那么妥协下的事件再发生是否就使他不再是作家?宋炳辉教授答道,以文体的流变为例,不同文体可以说是在不同语境的压力下的结果,以此或可探讨任何文体的生长及创造,是否真正存在典型自由发生的案例。随后,宋炳辉教授就在场听众的发问(如何看待顾彬对莫言的批评、作家如何在“内外世界”中平衡及把握写作的动机及方法)言道,相较而言,顾彬在文学偏好上更倾向于诗歌及经典文学,且身为外国人,对于外国文学的熟悉度有限,这些皆有可能影响他的文学判断;针对第二个问题,宋炳辉教授以莫言为例,并认为他是从福克纳等许多作家中找到自己的对话方式,同时站在自己的文化立足点上,创造并转化成自己的写作方式。
53、莫言的东西就到了聚光灯下了,有种说法,莫言的东西少儿不宜,或者说成年人才看得懂。莫言获奖以后,才真莫言了,沉默了。是国人文人相轻?嫉妒他?那倒未必。
54、这一苦痛的证据就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吃人肉的风俗。在莫言的笔下,吃人肉象征着毫无节制的消费、铺张、垃圾、肉欲和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能够跨越种种禁忌界限试图加以阐释。
55、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信心,这毕竟是对作家世界性的最高承认方式。一个本土的中国作家得奖,对中国作家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56、莫言获奖与中国今日的国际地位有关。但若以此证明中国文学的崛起,则仍难以摆脱东方主义的窠臼,仍没有摆脱“被看”的心理,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事实上,中国当代文学的孱弱,离文学强国之梦还差得很远,向世界文学学习和开放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旋律。
57、莫言获奖,可谓汉语文学凭借自己的艺术水准和文化承载力获得世界承认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把世界目光引向中国作家,成就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进行密切交流的契机。就文学性而言,每一个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创作的独特性和话语表达方式。
58、除此之外一些看了作品而感受不到期待值的粉丝也加入到了嘲讽的圈子里,很多人都觉得莫言作品里面有丑化中国人的形象,不够真实,是暗箱操作。
59、坦率的说,不知道陈丹青这句话出处在哪里。但是光从字面上看,符合他在江湖中的风格。
60、莫言与恩施与我们交谈时,粗略翻阅了我出版的几本文集,恳切地说,长江流域的巴人文化神秘深邃,博大精深,我非常羡慕你拥有这样一片历史文化的富矿、民族风情的厚土,希望你多多关注你身边的普通人,与他们心心相印,这样,你的创作自然能境界大开。莫言还欣然挥毫,为我题写了“烈烈巴风”的赠言。我想,这四个字,既是他对我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我今后文学创作提出的高标:巴风,我所拥有的乡土之风、民族之风也;烈烈,文学风格应有的浩荡气韵也!
61、内容简介:莫言无疑是中国当代最优秀和最富有个性的作家之30年来在中国读者中拥有广泛的影响,也引发了持续的争议,诺贝尔奖没有终止反而加剧了这种评价的分歧。莫言所选择和建构的文本内外的差异化话语策略,意在同时向中国与世界这两个既相关联、又有差异的语境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些指责莫言扭曲、污损中国形象以迎合西方目光的观点,是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误置下的产物,也是观念狭隘的文学阐释对莫言独创性的遮蔽。借助莫言评价个案的话语分析,可以观察当代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处境,也为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实践如何面对内外“两个世界”提供有意味的切入口。
62、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共有104位作家获得这项国际性文学大奖;在这之前,因它与中国本土文学总是捉迷藏般地兜着圈子,故招来国人对这项大奖的诸多猜忌与抱怨。特别是2000年,1987年才走出国门的华裔法籍作家高行健登上领奖台,更是让国人似乎看贱了这项大奖。因为中国文学界普遍认为,若撇开政治制度和语言隔阂的因素,单从文学的层面上来看,能与《灵山》、《一个人的圣经》媲美甚至超出其档次的作品,在中国当代并不少见。当然,由于中国作家大多并不太执迷于这个奖项,也遭到国人的许多非议,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没有大家,没有精品力作,中国文学始终在低谷徘徊,未能堂堂皇皇地走出国门,中国作家对不起这个世界与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言获奖,既是对诺贝尔文学奖本身的一次正名,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以及国人焦虑心态的一种慰安。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获奖,名至实归:这是几天以来网络等新闻媒体上一类主导性的舆论。
63、1988年秋,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在鲁迅文学院期间,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酒国》,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1991年,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64、 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十多年前的高行健可没莫言幸运,尽管两者的文学作品都有揭露现实黑暗丑恶的一面,可毕竟人家莫言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高却是法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