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
2、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关于勤俭的古诗)。
3、注释:①本篇题为“咏史”,实系伤悼唐文宗逝世之作。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后。②《韩非子·十过》载,秦穆公问古明主得国失国之由,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③沈约《宋书》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干里,岂特十二乘哉”!得真:全诗校:“一作待珍。”⑤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湖的杂交马,据说能日行千里,喻可任军国大事的贤才。
4、朱熹: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5、 一束阳光的温暖,一场细雨的滋润,一回花粉的传播,一次辛苦的劳作,才结出一颗谷物;一次讲排场的后果,一回摆阔气的代价,却瞬间浪费无数食物。世界粮食日,珍惜颗粒,爱惜粮食!
6、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7、 生:李绅的《悯农》,我们小学就学过的。
8、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
9、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10、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11、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
1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13、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14、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1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6、(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
17、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8、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图片对照,认识到“勤俭”的重要性,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从收集到的古诗词中感悟勤俭的精神与传承。
19、淋浴器有滴水现象,用塑料袋套上接水另作他用;
20、(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1、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22、(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
23、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朱用纯的《朱子家训》,意思是一点点衣食都来之不易,应当经常想到物力的艰难而加以珍惜。
25、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26、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7、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么,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林斯基
28、解释: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29、译文: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30、(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31、以至于后人常常用这一句诗来比喻和赞赏有气节的人风骨凛然、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格。我们的为官从政者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
32、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33、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34、“人生不可安闲,有恒业,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须简省,杜奢端,即以昭俭德。”
3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36、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出处)《墨子·辞过》。
3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出自李商隐的《咏史》,意思是遍观历代前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多由勤俭,衰落常因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