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译过来: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儿子齐湣王继承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2、滥竽充数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3、也有网友表示,“索马里兰又不是一个国家,只是来要钱而已,有什么好炫耀的”;“两个不被承认的‘国家’互相取暖”。还有人直接表示:“无言笑死人!”
4、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5、 译文 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6、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7、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不知变通,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8、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他这是招徕生意之一道呢,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9、这件事真正引发热议,让公众认为“不能忍”的,还是她的回应。事件曝光后,她不仅不认错、不道歉,还如此坦然、如此无辜,进而指责他人“炒作、报复”。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莫非真认为“我的地盘我做主”“刁民总是要害朕”?
10、祭坛本是圣洁之地,为何管理如此模糊?因为它是皇帝的财产,和老百姓没什么关系,所以没人爱惜它。
11、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因内容而异。开会的通知要写清楚开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会议主题,还要写清要求。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楚所通知事件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做法。
12、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13、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14、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15、(2)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
16、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糊弄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寓意:
1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18、齐湣王也同齐宣王一样,但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好一个滥竽治国。
19、南郭先生生气地说:“当然不是!我是贵族,贵族!我是‘士农工商’中的‘士’!”
20、滥竽充数:讽刺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也比喻以次充好。
21、吴钊燮在发布将与索马里兰互设代表处的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在脸书留言讥讽。有网友表示,“这次台湾又要花多少钱啊!”“第一次听到这个‘国家’,好像不被承认吧,这样也那么高兴吗?”
22、通知是一种应用文体,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如: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决定具体问题等,都可以用通知。通知内容的格式包括标题、正文、落款。
23、据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在位时,就特别喜欢听吹竽,为他吹竽的队伍高达三百多人,而且齐宣王喜欢群奏,所以在演出时,经常是美女和乐队共同上阵。不巧,有个南郭先生,整天游手好闲,没有什么本事,这天刚好就听到了这个消息,所以他自告奋勇地要求参加到齐宣王的吹竽队伍中去。
24、货真价实是一个成语结,读音是huòzhēnjiàshí,意思是货物质地优良,价钱公道。原是旧时商业用语,用以招徕生意。引申为事物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25、(可在纸上答题发至小打卡,也可在评论栏跟贴答题,可拉至文末见参考答案。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一天一点小古文,只为今人知古人。)
26、成语典故: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27、不过后来好景不长,齐宣王的年纪大了,身体上的毛病也越来越多,为此,还多次请了宫中最好的太医为他看病,但终究是敌不过病魔的反抗,齐宣王在弥留之际,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齐湣王。
28、
29、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上面一行写发通知者,下面一行写日期。
30、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31、“无X无X”式的词语有无影无踪、无拘无束等。
32、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33、从视频中可见,齐市中秋晚会上,当事女演员唇红面白,一袭蓝色旗袍甚是惹眼。当然,在观众看来更惹眼的还是她拿倒了的葫芦丝。
34、“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国(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5、@滕原浩君:主要是有人提醒她摆正,还不乐意。
36、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
37、堂堂皇家祭天之所,怎敢如此践踏?因为,天坛内有神乐署,大祭时负责配乐,平时授徒,相当于皇家音乐学院,就在天坛内办公,为增加收入,他们先在坛内开茶棚,渐次把天坛当公园,坐收门票。
38、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39、齐宣王使人吹竽(yú),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等。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40、齐宣王:南郭先生之所以能留在乐队中正是因为齐宣王的识人不清。一国之君识人不清?这与他的虚荣、好讲排场分不开。三百人的乐团,在现代也是很少的,著名乐团更是少有满足300人,即使在现代人很多。无怪乎南郭先生敢“欺君”。
41、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42、 这些条件越好,那么(他)将离楚国越远啊。
43、这是有关动作及神态描写的。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例句中加点的词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都是表示动作的词,通过这些词表现出鹿的神态。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44、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45、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46、1918年,天坛正式开放为公园,但相关制度并未落实,加上战争等因素,使它反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直到新中国成立,局面才发生根本改观。
47、独怜幽(yōu)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48、竽是古代一种簧管乐器。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不会吹竽的人混杂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因为大家一起吹的时候根本听不出谁在吹谁没有在吹,所以这位南郭先生可以充数。
49、据半岛都市报,齐鲁晚报、@时间新闻视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