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经常和人发生冲突;
2、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曾国藩传)。
3、三是批评咸丰皇帝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刚愎自用。曾国藩指出,皇上继位之初,曾经公开宣称要“以用人与行政并举”,近来却连下谕旨,“皆曰‘黜陟大权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参末议’”。这是皇上失信于臣工的具体表现。况且,目前情势紧迫,广西军务大计独由皇上一人运筹,实为不妥。(曾国藩传)。
4、事实证明,被主考官公示批评,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5、这次入场,曾国藩自信已经找到了作文的门径。
6、经常因为抹不开朋友的面子而打乱自己的学习计划;
7、在还未训练完湘军的过程中,皇帝多次要求他率领湘军去救援别的城市,但是他考虑到湘军并没有实力,多次拒绝,在危机时刻,多次挺住,坚持自己的观点,才保存了湘军的实力,不至于早早的被灭掉,不然也就没有后来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
8、二是盗贼太多,良民不安全。庐州、凤阳、颍州、亳州一带,自古以来都是盗贼密集的地方。北到丰县、沛郡、萧县、砀郡,西至南阳、汝州、光州、固原,这都是中原地区,一旦盗贼会聚,祸患则难以预测。近期盗贼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光天化日之下抢劫奸淫,绑架勒索,老百姓不得已告到官府。官府准备去捕捉,事先贴出告示,等到了那里,地保谎称盗贼已逃跑。官吏便焚烧附近的民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然后扬长而去;差役则讹诈当事人的财物,满载而归,而盗贼实际上并未逃走。有时官府会谎称盗贼已死,杀死其他囚犯以抵此案,而盗贼其实并没有死。案件不能了结,赃物不能追回,而当事人已破产,忍气吞声,无力再告。即使再告,就算侥幸能够发兵会捕,而兵役平常都和盗贼串通一气,临时得些好处,把盗贼放走,一点痕迹也没有;有的反借盗贼的名义恐吓村里的老实人,勒索大量财产,如果不给,就说他是盗贼的同伙,烧掉他的房屋,将他戴上枷锁;又有的责难当事人的同族或邻里,命他们绑着盗贼来献,直至押送到县上,又向他们索取收押和转送的费用。因此,凡是盗贼所在的地方,不只是当事人焦头烂额,即使是最疏远的亲戚、最远的乡邻,也都是重者倾家荡产,轻者受到牵连,这种现象到处都是……
9、其次,就是李鸿章的德也是靠得住的。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之后,同时提拔了三个人,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沈葆桢任江西巡抚,李鸿章任江苏巡抚。这三个任命都是曾国藩一手操办的破格提拔,对这三个人都是给予厚望的。
10、晚年的时候,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11、李鸿章在与曾国藩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之下,不断的发生变化,增长才干。他自己对于曾国藩的教诲也确实感念终生。
12、到了1859年之后,湘军与太平军进入了全面交锋阶段。1859年冬,江南大营的清军对金陵的包围趋紧,进攻猛烈,金陵险象环生。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风驰电掣地从浦口赶回金陵。这个烧炭工出身、身经百战的将领向洪秀全建议集中兵力全力歼灭江南大营,以消除金陵的心腹之患。商议的结果,是照搬了当年“围魏救赵”的方式——李秀成先虚张声势全力进攻杭州,浙江巡抚罗遵殿文人出身,不擅布兵,下令兵士死守。各路救援的清军畏葸避战,进展缓慢,到达杭州附近后,见太平军势大,谎称道路不通,远遁躲避。李秀成一举攻下了杭州,浙江巡抚罗遵殿战死。听闻杭州被攻占,咸丰忧愤至极,下诏催促江南大营的和春、张国梁派兵去救。在这种情况下,江南大营慌了神,连忙调集主力赶赴浙江。李秀成知晓江南大营兵马调动的消息后,立即从杭州杀了一个“回马枪”,与陈玉成联手,兵分五路,直扑金陵城下。具体安排是:陈玉成自全椒南下渡江,经江宁镇杀向板桥;李秀成从溧阳、句容直杀向淳化镇、紫金山;李世贤自常州、金坊杀向金陵北门;杨辅清自高淳杀往秣陵关、雨花台;刘官芳自溧阳趋往高桥门。
13、看过考题后,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默坐思考了半个时辰,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
14、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这让曾国藩确认了一个事实:
15、他的一生对大清忠心耿耿,竭尽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但是鞠躬尽瘁,且也回天无力,大清朝一败于甲午,再败于辛丑,最后在李鸿章去世十年之后猝然崩溃。
16、今天我们的舆论环境,也给予了这位老人家越来越多的体谅,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肯定。这也确实是李鸿章,应该得到的历史评价。
17、还有一次,也是在围困安庆的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发文让曾国藩火速派湘军名将鲍超率兵勤王。
18、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19、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父子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
20、但是沈葆桢和左宗棠在与他的权利重叠之后,迅速发生冲突,直至彻底决裂。唯独李鸿章虽然也有冲突,但是相互合作体谅的时候更多,也从来没有撕破过脸。这是曾国藩交班给李鸿章的一个重要原因。
21、曾国藩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那已经是了不得的事了。毕竟在曾家,可是从没有出现过一个通过读书而当官的。曾家在这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族。是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这一辈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早早的给曾国藩的老爹请了教书先生,可惜曾国藩的老爹太不争气了,考了十几次都没中,最后还是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了秀才。而曾国藩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笨人,跟天才一点关系都没有,在失败了七次之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两个原因:
22、重回湘营不久之后,一次千载难逢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落到了李鸿章的头上。
23、时间越久,李鸿章就越得到曾国藩的器重,很快就成为了曾府幕僚之首。
24、节目的最后,让我们进入团团人气点歌台,小编从众多上周的点播中,选出一首来自小欢送给中行青年的歌曲《明天会更好》。
25、所以李鸿章才到上海17天之后,朝廷的正式任命就下来了,他从此成为封疆大吏,开府一方。李鸿章当然喜出望外,赶紧写信给曾国藩表示感谢,曾国藩说,这是你早就应得的,我现在双手奉还而已。
26、但是勤王这种事情,关乎人臣大节,哪里有要价还价的余地。所以曾国藩拿着特别难办。这个时候又是李鸿章出了个好主意。我们既不说不去,但也不真去,用个拖字决。只要拖上十天半个月,北京已成定局,这个难题自然就化解了。
27、而辛丑条约的事情李鸿章就更是倒霉,从光绪皇帝向八国联军宣战,到义和团战败,联军攻入北京,皇帝跑到西安。当时李鸿章在广州当两广总督,和这件事儿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朝廷一个电报,把这个年近80的老人家叫到北京,在卖国条约上签字。李鸿章在签完字两个月之后就忧愤而死。
28、吊唁之后,曾国藩会同胡林翼等湘军高级将领在宿松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是一次具有非凡意义的会议。曾国藩和众将领在分析了军事形势之后,坚信战争的最终胜利一定属于湘军。而且,绿营一败,朝廷肯定会重用汉臣,形势将会有根本性的转机。在此之前,湘军在长江中游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后,虽然受到朝廷的重用,但湘军毕竟是“体制外的军队”,始终没有纳入最可依赖的圈子。曾国藩知道朝廷的真实想法,那就是:让湘军在长江中游与太平军鏖战拼消耗,而让绿营在金陵地区集结,这样,硬仗由湘军来打,胜利果实则由绿营来摘取。但朝廷没有料到的是,民兵部队湘军越打越强,逐渐占了优势;正规军绿营却屡战屡败,不堪一击。江南、江北大营连续被攻破,特别是这一次江南大营惨败,朝廷肯定会调整有关政策——半个月之后,湘军大营收到消息,对于江南大营被破事件,咸丰非常愤怒,下旨将逃到上海的何桂清革职逮问,军机大臣彭蕴章革职。听到这样的消息,曾国藩稍稍愉快一些,何桂清一直跟曾国藩不和,彭蕴章更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这些人不在台上,对曾国藩当然是好事。
29、话说1860年,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的时候,要移师祁门。但是祁门这个地方在李鸿章看来是兵家绝境,所以坚决反对,而曾国藩有自己的考虑就没听他的。
30、今天开始,我们将共读《曾国藩传》,一起了解曾国藩这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31、首先,他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32、简单来说,人们更喜欢通俗类的文学,不是严肃的历史。例如,《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二者都和三国历史有关,哪本书看的人群多?
33、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
34、河防战略是曾国藩首创,而收获成功的是李鸿章。如果不换将的话,也依然可以成功。只不过李鸿章年富力强,确实缩短了战争的时间。
35、那一年夏天,长江流域暴发了百年未遇的大水灾,饿殍遍地,民不聊生。朝廷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及时调整政策,长江沿岸的横征暴敛依旧继续。在这种情况下,熟悉民间疾苦的曾国藩又上了《备陈民间疾苦疏》。在曾国藩看来,南方暴乱之所以此起彼伏,主要原因就是那些贪官污吏的所作所为导致官逼民反。现在,长江沿岸同样潜伏危机,这些地方如干柴,一点即着。在奏折中,曾国藩详细地列举了很多严峻问题,看得出,曾国藩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清楚的了解。
36、*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37、曾国藩在圣人道路上,第一件成功的事是戒烟,但是对于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项单纯的嗜好,或者割去一个良性肿瘤那么简单,更多的性格弱点是甚至于人的本性之中的。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一时半会的“猛火煮”是不会彻底改掉的,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这也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
38、这就让曾国藩很难办,因为此时正是围攻安庆的紧要关头,调兵北上就意味着功亏一篑。
39、之前曾国藩不断的教李鸿章做人处事,现在又教了最重要的一课,建军。如何行军、扎营、挖壕、待敌,都尽数传授,甚至亲自为将来的淮军制定军规。因为担心李鸿章急躁、傲慢的性格误事,曾国藩又以深沉二字相劝,李鸿章都一一的谦虚领受。
40、关于二人的故事说完了,最后一点时间,我想说说李鸿章晚年,这位为大清朝鞠躬尽瘁一生的老人,他的悲壮与无奈。
41、回家之后,他一头钻进书房里,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42、来到曾国藩的幕府,李鸿章发现这里非常的特殊,特殊之处在这里不仅仅是曾国藩的参谋总部,更是一座“黄埔军校”,而曾国藩自己就是校长。
43、晚清名臣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毛主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也有人视其为封建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但无论如何,曾国藩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值得我们学习的文化修养。
44、这一次,曾麟书终于考中秀才,而曾国藩不仅落了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考卷被当成了反面典型。
45、有一个小插曲,足以说明曾国藩的做人准则——曾国藩接到上谕后,幕僚提醒说,在任命过程中,新上任的军机大臣肃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是因为肃顺的举荐,咸丰才下决心让曾国藩担当两江总督的。建议曾国藩给肃顺写一封感谢信,这样对曾国藩以后的升迁也有好处。曾国藩考虑一番后,没有写这封信,他觉得自己担任两江总督是朝廷的任命,不是哪一个人的原因,如果硬要归功于某一个人的话,就把是非搞颠倒了。曾国藩只是给皇上上了一个折子,以谢龙恩。等到咸丰去世,慈禧联合慈安以及咸丰的两个弟弟发动宫廷政变,杀掉肃顺之后,在肃顺家找到一个密封的大箱子,里面装的都是全国各地的命官给肃顺的效忠信,几乎所有人都有,唯独没有曾国藩的。
46、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说,南京攻克之后,曾氏兄弟看似达到了声望的顶点,实际上已经步入到一个危险的境地。因为湘军已经代替太平天国成为大清王朝最大的威胁。曾国藩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大规模裁撤湘军。
47、在清朝和西方列国所签的合约中,并不是西方列国想要毁灭清朝,相反,西方列国只要要求清朝平等对待自己,能平等交往和贸易,但是清朝太爱面子了,宁愿赔很多的钱和割地,也不要平等对待西方人,认为他们是低等民族。太讽刺了。这些历史,在这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这本书。能学到和历史书上不一样的东西。
48、经历了靖港小挫,湘潭大胜,长沙解围,湖南全省戒严。曾国藩给出了一份相当出色的试卷。但是他并没有洋洋得意,他这人做事有一特点,一直是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他常说“悔生吉”,所谓悔,就是总结反省失败。在他看来,失败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每一次失败都要吃透,才能不白白付出这个代价。
49、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
50、要么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要么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51、这次全省示众对曾国藩刺激极大,这是他长到这么大第一次被当众批评。
52、李鸿章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是一个行动者,而非思辨者。虽然出身翰林,但是他没法像曾国藩那样成为儒学大家,不能洗尽自己身上的粗野之气。虽然曾国藩和周围朋友一再劝诫,但是李鸿章的傲慢和急躁还是伴随了他的一生。
53、《曾国藩传》02第一卷京官时代第一章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父子双双去“赶考”》
54、但是,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55、曾国藩坚守诚信外交,诚信外交的基本点是坚守合约,至少在没有实力前,应该遵守合约。在你的力量不如对手前,你越使诈,自己越倒霉。只有通过诚信外交,才能和西方国家正常往来,以便于引进西方的设备和技术,才能“师夷长技以制夷”。
56、作为一个羸弱的国家,却要求一位老人家在谈判桌上维护住国家的利益,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所以梁启超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57、作者张宏杰老师也有自己的付费音频课程:“曾国藩的24锦囊”。本期节目的文案7800字,音频约27分钟。
58、奏疏到了结尾处,曾国藩几乎要给咸丰皇帝以警告了,曾国藩告诫咸丰皇帝,如果不听忠言,一直骄矜处世的话,那么,皇帝就将会觉得直言者面目可憎,奸佞之臣和蔼可亲,当今社会那些毛病将继续蔓延,没有尽头。
59、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为此他专门向唐鉴请教。
60、(曾国藩备受后世推崇,他的粉丝众多,其中两个粉丝:毛泽东、蒋介石)
61、在发现自己和别的精英相比,存在许多严重缺陷后,他立志学做圣人,并从写日记开始严格要求自己。
62、把曾国藩给气的啊,一定要上疏将他革职拿办。当时周围的人都劝说,这是我们出生入死的老弟兄,你不能下这样死手啊。曾国藩非不听,当时李鸿章负责写奏折,说我不写,曾国藩说你不写那我自己写。李鸿章说,你写那我就不干了,不干就不干,随便。结果李鸿章真的就收拾行李就扬长而去,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63、曾国藩把所有的幕僚都当做自己的学生悉心培养,甚至每个月还要进行两次考试,曾国藩自己出题,亲自阅卷,考察幕僚们的文字水平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是否有所长进。
64、第二个原因,曾国藩自小就接受的挫折教育,因为笨拙他在读书时,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总是经受失败的打击,等到后来考试时他也不会因为失败而气馁,而是败而不馁不放弃的继续前行。(有毅力)
65、李鸿章的到来,让曾国藩也非常高兴,因为在他看来,李鸿章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既能办事儿,又是个文案高手,妙笔生花。所以曾国藩一开始是把李鸿章留在身边做参谋以及起草奏折这些文案工作。
66、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
67、他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68、萧一山的《曾国藩传》。书写于上个世纪40到60年代,在台湾首先出版。所以基本上不会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萧一山是历史大家,对史料分析剪裁都是高手,有一点很重要,居然他生活的时间早,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材料。
69、紧接着,太平军直扑徽州,曾国藩就派亲信李元度去防守。结果李元度一战而溃,最重要的是城未破就仓皇逃走,把徽州给丢了。
70、之前我们说过,曾国藩是一个笨人,本身智商不高,为什么他能创办这么强的湘军呢?因为他能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的鞭策自己。他不比别人聪明,然后他做事却非常高明。曾国藩的高明就建立在笨拙之上,建立在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致就是“巧”。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它的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参考。“智慧愈苦愈明”。
71、他自以为通过记日课,便可以迅速改掉所有缺点,但过了数月之后,他发现,戒烟乃是“脱胎换骨”事业中最容易做的事情。
72、后来,李鸿章淮军练成,与太平军在上海虹桥展开了激战,是连战连捷,解了上海之围的同时,也确立了淮军和他李鸿章在上海不可动摇的地位。
73、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74、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湘军名将,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役中战功卓著,随后又平定捻军,列位国之重臣。曾国藩的衣钵传人,在曾国藩死后,拼了老命拉着大清朝这辆破车往前走。
75、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76、第一个是浮躁、坐不住,爱闲逛串门,爱去刑场看杀人;
7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8fNNd79Mve2oVCtar-7qA提取码:s65r 书名:曾国藩传
78、翻开本书,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