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苏州市档案馆、昆山市图书馆、千灯亭林中学、炎武小学等十余家赠书。
2、这部作品中有顾炎武的原则和执着,也有踟蹰和犹豫,更有家国和责任担当。在吴伟东看来,在扮演顾炎武时,不仅要展现顾炎武的爱国情怀,还要传达他在30年的游历中坚持学习、坚持创作的精神。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普遍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艺术行业来说,也应该像顾炎武一样活到老、学到老。
3、《文学自由谈》发布文章,痛批诗坛乱象,认为贾浅浅的诗是“回车键分行写作”、“肮脏恶心的文字”。第三则
4、第十二讲 顾炎武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2021年11月27日)
5、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6、 顾炎武最初的遗民生活是“隐于商贾”,即以经商方式逃避与清朝的政治合作。从清顺治七年(1650年)开始,其断断续续经商,持续六七年,曾贩卖过布匹,可能还做药材生意。这期间,顾炎武还参加了苏州吴江的遗民诗社--惊隐诗社(又称“逃社”,也称“逃之盟”)。康熙二年(1663年),社中骨干人物潘柽章、吴炎,因受“文字狱”牵连,被当局所杀。此后,惊隐诗社逐渐停止活动。潘、吴遇难时,顾炎武已游学北方,他在太原听到潘、吴遇难消息,写下了《祭吴潘二节士诗》,对这两位遗民同道有“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的极高评价。顾炎武还将孤苦无依的潘耒(柽章之弟)收为弟子,加以多方照料和精心培养。
7、中国之大,古称君临天下,皇恩浩荡,实则布衣百姓的日常生计不离乡镇聚落,国家行政管理的最后一站在州县,那里才是社会的根底、民生的基础。亭林对各地府县“方志”资料的搜集整理蔚为规模,堪称翘楚,究其实质,表明先生“史眼”已经从京城大都转向府县乡聚,从君臣权宦下移至平民百姓。
8、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9、意“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10、中共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许玉连,昆山市人常委会副主赵坤元,昆山市副市长李文,昆山市政协副主席吴卫东,昆山市工商联主席宋建华,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长闵宏伟,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伟林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专业媒体等120余人参加。首发仪式现场,向苏州市档案馆、昆山市图书馆、千灯亭林中学、炎武小学等十余家赠书。沈鹏先生题写的“顾炎武书法研究”及《顾炎武书法研究》作者俞建良的题记,捐赠给昆仑堂美术馆。
11、《日知录》内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日知录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
12、上海书画出版社主要骨干对《顾炎武书法研究》一书进行审阅,感受到不仅仅是对顾炎武书法的研究,而是顾炎武研究的新突破,再次开启昆山乡贤文化的新高地,是顾炎武显学研究中的“冷门”,从而为更加立体了解顾炎武又打开一所窗户。
13、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15、赵翼,代表作品:《论诗》《野步》《赤壁》《山行杂诗》《后园居诗》
16、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7、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8、第四讲 顾炎武的经学思想及其成就(2021年7月31日)
19、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正始》顾炎武名言名句谦虚的名言巴金名言大全顾炎武的名言警句大全
20、 顾炎武当年经商积累了一笔财富,到了山东以后,以抵押借贷形式放款“千金”于谢长吉。谢氏原本想用这笔贷款大赚一笔,却不料“千金被坑”。这样一来,他先前作为抵押的千亩庄田便归顾炎武所有了。这本是理所当然,但谢氏却是个愿赌不服输的人,老是盘算怎样才能使那庄田回到自己手中,于是阴谋设局,致使顾炎武陷入了“黄培诗案”。
21、我们不能期望亭林能为民国以来的政制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预案,那是对他的过分苛求。先生身逢的时代,还不到世界开放、沐浴民主思潮的时候,自不得不往旧家“衣钵”里寻觅假借的资源,虽有推陈出新的苦心,不免捉襟而见肘。
22、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1957年毕业于江苏昆山中学,后考入华东师大历史学系。1961年毕业留校,主要从事中国通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江南地区史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历史通论》《史家与史学》《飘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明清江南史丛稿》《明清江南地区史研究三十年》(主编)等。2018年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
23、脍炙人口的亭林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话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寓意更为深刻。一个政权拥有领土,称为“有土”;能让老百姓衣食有余而知荣辱礼义,是谓“保民”。有土且保民,方可称之为“保天下”。先生经历的晚明,士风浇漓,汲汲于功名,不以民生为念,遂致“仁义充塞,以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明之所以亡,与其说是为清人所占夺,不如说大明君臣自身丧失“保天下”责职,以致中国“土崩瓦解”,千里饥馑,血肉横飞。故“甲申之变”,在先生看来,不只是政权易手的“亡国”,实乃祸国殃民的“亡天下”,真正遭难的是无辜百姓(《日知录·正始》)。
24、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25、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6、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书画市场,同样发展也很快,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现象。书法欣赏确实是个难题,特别是书法鉴定,更是难上难。基于此,《顾炎武书法研究》一书作者中国书协会员、昆山书协名誉主席俞建良将积累的30多年经验,又花了10年的时间,并得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薛永年教授,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先生的支持,整理出版《顾炎武书法研究》。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题写了书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陆家衡先生为扉页题字。
27、亭林虽生于富庶之区,看重东南经济开发对中国全局的意义,但并非是一个偏狭的“地方主义者”。先生“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阎若璩赞语),晚年长期寓居山陕,对西北经济尤详加考察。
28、 (2)“采铜于山”的归纳原则--顾炎武曾以“采铜于山”来比喻其《日知录》的写作,这表明了《日知录》的编纂是在作者博览群书、详尽占有思想素材的基础上,对这些素材进行提炼抽象,形成作者自己独特思想的研究过程。这个研究过程所运用的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9、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30、 作为“经师”,顾炎武的经学向来以“精于考证”著称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左传杜解补正》称“博极群书,精于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清代考据学者普遍推崇顾炎武,如扬州学者汪中称“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常州学者洪亮吉称“我国家之兴,而朴学始辈出,顾处士炎武、阎征君若璩首为之倡”,都是看重顾炎武“精于考证”的本领与功绩。民国初年,扬州学者支伟成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将顾炎武置于“清代朴学先导大师列传”之首,视之为清代朴学(考据学)首席先导大师。
31、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32、第九讲 顾炎武与宋明理学(2021年10月16日)
33、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34、民国以来,学者见识渐广,不乏新鲜政治资源输入,然有些人目光专注向上,空论虚理,忌触时弊,忘了“天下之患,莫大于贫”,冷落农村,把百姓痛痒置之脑后,与三百年前亭林相比,真不知进步抑或退步?庆幸的是,就在先生的桑梓之邦,他的后代子孙,心有灵犀一点通,改革开放后,主要靠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踏出了一条繁荣家乡的改革之路,面貌为之一新,被世人誉称为“昆山模式”。我想先生若地下有知,必含笑于九泉!
35、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
36、《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氏于初刻本卷首对此有说明,以示其笃学之志。在顾炎武生前,《日知录》只有八卷本行世。顾炎武去世后,门下弟子潘耒从其家取出书稿,稍事整理,删改了触犯时忌的字眼,于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阳刊刻成书,共32卷,称为遂初堂本,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常见的版本。
37、优秀文化对于提升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极其重要。中篇苏州弹词《顾炎武》的亮相演出,使先贤文化在这个时代得以进一步发扬,让千灯“亭林故里”“曲艺之乡”的美誉更加深入人心。
38、在整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胡磊蕾觉得自己写到第三回书才渐入佳境,对顾炎武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从而在写第四回的时候,才似乎真正地走入了顾炎武的精神世界。所以相比前两回,胡磊蕾更喜欢自己写的后两回。尤其是第四回书,是对顾炎武一生的总结。因为顾炎武人物分量很重、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又极复杂,近三十年的北游生涯对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高度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曲艺出身却又受过戏剧创作专业训练的胡磊蕾,打破了传统评弹的写作方法,采用了浪漫主义意识流的创新手法,以一个梦境,让顾炎武和其嗣母王氏上演一出精彩的对话,来总结他困顿、抗争、执着、艰守的一生,揭示他在北游以后人生观念所发生的转变和思想境界的卓然升华,以及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新的诠释。
39、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40、第三回 《索帖》马志伟 陆人民 张建珍
41、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42、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43、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与归有光不分轩轾。他主张做诗效法盛唐,崇尚汉魏文章的古朴,宣扬做诗应重拾文学性。对戏曲、书画、史学皆有深入研究。代表文作《艺苑卮言》。
44、名列“明清八大家”之首的刘基(1311-1375),字伯温。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散文体裁多样,风格古朴,讽刺小品尤为出色,《明史》本传称其“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列为一代文宗”,作品编为《诚意伯文集》,代表文作《卖柑者言》。
45、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46、为了尽可能地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将全作品中最重要的第四回完美演绎,连续4天,张建珍都在晚饭后,就开始从演员的角度仔细琢磨顾炎武的人物品格,并对唱腔字斟句酌地进行编排。
47、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48、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展》、《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书法作品展》、《首届隶书作品展》、《首届扇面书法大展》、《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以及《江苏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展》、《江苏书法篆刻晋京展》、《吴门书道进京展》。
49、(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江苏省曲艺家协会评话评书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
50、在举行《顾炎武书法研究》首发仪式前夕,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书画研究员郑威先生发来贺信“从善楼主建良尊兄:近年来,在书画创作之余,不断为昆山籍的古代书画家著书立说,先后出版有《顾阿瑛事略》、《从善楼论画》、《王学浩研究》等著作。今闻《顾炎武书法研究》又接着面世,可谓是治学严谨,引据之多,考证精确,开启了乡贤系列研究的先河,并填补了对顾炎武书法研究的空白,必然会得到世人的重视,将永载史册。惜该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之际,弟身处海外,未能亲临,为憾事也。故而衷心遥祝盛会圆满成功!握手!己亥年小暑,郑威于美国纽约来古堂。”
51、《日知录》内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日知录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
52、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53、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翻译)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54、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55、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