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2、前面咱们说了,韩愈带头发起了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所以,他的成就最大的方面还是古文的写作。代表作有《马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等。其中的《马说》,咱们来读一下:
3、韩愈还说,古代的圣人,在资质上超出我们一般的凡人太多了,仍然虚心好学,今天的人们资质很差,却自认为了不起,以向别人学习为耻,只能傻的更傻,聪明的更聪明了。(韩愈的代表作是)。
4、雨果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5、公元805年,在任三年的韩老师被朝廷调离阳山。据说韩老师走的时候,村民夹道跟随,箪食壶浆前来相送,还唱起了歌谣:“韩老师您的功德,真是无量啊~~您对我们阳山的恩情,永生难忘啊~~”总之场面热闹非凡,酒食共眼泪齐飞。
6、这年还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对于当时人来说事情很小,对于韩愈来说事情可大了。那就是韩愈奉若母亲的嫂嫂郑氏去世了。韩愈顾不上考试了,赶紧回家,为其守丧五个月方回。
7、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8、边烽寂寂尽收兵,宫树苍苍静掩扃。——《重酬前寄》
9、《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10、这时期韩老师写的诗文每每读来都感到阴风阵阵,冷汗浃背,处处透露出他的苦闷和失意的情怀。比如那首流传千古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1、郑氏道:“你大哥名介,二哥名会,你的名字,也须以人字作首才好。”
12、待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时至隆冬,韩愈走至路上,雪深数尺,所乘马匹难以前行。雪皑皑,路漫漫,前行不得,后退无路。正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着严寒踏雪而来。待韩愈看到时,竟是韩湘子。
1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马说》,意思是“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14、韩愈敢为人师的这一举动受到了当时士大夫的诟病,认为他不谦虚,太狂妄。韩愈听到后,微微一笑:“不是说我狂妄吗?那我就狂妄给你看!”
15、谈到《获麟解》,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写于何时?有何立意?刚才我已提到了其中一说,即元和七年以后。但李翺曾在《与陆傪书》中手书《获麟解》相赠,并把它视为韩愈“其词与其意适”的“古之文”的代表作;而陆傪又死于贞元十八年,方崧卿根据以上两点,对“元和七年说”作出了有力的辩驳,并认为此文“有激而托意之词,非必为元和获麟而作”。王元启则认为此文是韩愈“不遇时作”,当作于“贞元十七年参调无成之岁”,而非贞元十八年。而后钱基博则提出“贞元十一年所作”的观点,认为是因为韩愈贞观八年考中进士,九年、十年、十一年“三试博学鸿辞,不售”,“十一年正月至三月,以前进士三上宰相书求仕,不报”,所以“感愤而作”。钱氏还联系到贞元十一年韩愈的《感二鸟赋》,指出其中的“不遇时之叹”正与《获麟解》“同一感慨”。总而言之,前人基本都主张《获麟解》作于贞元年间,属于韩愈早期的作品,且往往与韩愈怀才不遇的经历有关。确实,韩愈早年在参与考试、求取官职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后来又因《谏佛骨表》被贬,而无论是宣扬道统论,标榜师教,还是攘斥佛老,都与当时的世风相悖,因而更有英雄失路、壮志难酬之悲,《进学解》《送穷文》的自嘲,《马说》《获麟解》的自况,甚至晚年《示儿》的自夸,都多多少少体现了他的这种心境,以至于后人说他“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于文字”。那么《获麟解》究竟是如何写他的这种心境的呢?在古文家们所说的“自况”之外,是否还有别的阐释维度呢?我们来看具体的文本。
16、但是,贾岛初时却是用了一个"推"字,却是觉得“推"字没有“敲"字贴切,遂一路走,一路“推"、“敲"折腾个不停,不知不觉中,却是冲撞到了从此路过的时任京兆尹的韩愈。
17、►(FM7孟州微广播)《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笔下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
18、第 总之,韩愈的《师说》,不是那么开放,但是今天人们理解的时候就不这么看待了,只是拿来用用,表达好学尊师的精神。
19、事实证明,韩愈的倡导是非常有效的,整个宋代,文化非常兴盛,学术也非常发达。陈寅恪就说:“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我们常说的打倒孔家店,就是宋代儒生建立起来的,这和韩愈的倡导有一定的关系。
20、跟它相反的一种文体,就是散文。散文的代表,咱们之前说过,像《史记》里的文章啊,像诸子百家的文章啊,都是散文。散文的特色,是文字质朴自由,句子有长有短,不受格式的约束,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这可惜,随着骈文的兴起,散文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人们在写文章时,追求的都是华丽的辞藻,和谐的音律等表面的东西,文章的实际意义越来越少。到了唐朝,也是这样,虽然咱们能看到像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这样的优秀文章,但是,单方面地追求形式和外表,就有人觉得不能忍受了,他们要改变这种文风,于是发起了古文运动,提倡学习先秦时期的古文,提倡文以载道(文章要蕴含道理,要有意义。)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咱们今天要说的韩愈。
21、上面这段最为精彩的句子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指出,学习不是比人低了一等。也不是谁不如谁,学习具有普遍性。
22、第 韩愈所处的时代,是佛教和道教比较兴盛的时候,这个时候儒家非常衰弱。韩愈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学习的情况,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重要命题,希望改变大家天天风花雪月,吟诗作对而不好好读书学习的坏毛病。
23、楚乡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韵》
24、韩愈病逝,终年五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25、►关于孟州的11个形容词,你觉得哪个最贴切?欢迎留言补充…
26、C.“韩如潮,苏如海”分别是对唐宋八大家中韩愈、苏洵散文的评价
27、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28、此时的韩愈,雄心勃勃,任职四门博士的期间,他积极推荐文学青年,如张籍等,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弟子”。
29、贾岛(779~843) 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初时贾岛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于京师(应该是郊外,因其时有"宵禁"的,??)骑驴苦吟,(大概就是来了诗意却睡不着觉?)忽然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仍然是做僧人时的路数哦?)
30、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31、梦事中所讲的“丹篆”即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书之,笔画呈云迥篆书。韩愈明确反对佛教信仰,但颇信道教丹药。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实际上并无兴趣。对于韩愈梦中会出现“丹篆”,可理解为两点:第一就是韩愈对文学的追求所产生的梦魇,他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笔势特别,所以便在梦中以人们常见的“丹篆”显示了出来;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韩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据秦汉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来的。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行为思想皆可影响其睡梦中的境况,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32、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宋神宗熙宁年间,是北宋宋神宗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欲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但是,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33、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虽然仅在袁州九个月,却办了一件“禁隶”的大好事,据新旧《唐书》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曰:禁其为隶。”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建了昌黎书院(今存)表示纪念。
34、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35、最后,韩愈在文末指出这篇文章是为一个年轻后生写的。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就是为这位少年的学习精神所打动,能够践行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优良传统。
36、⑥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其诗文风格皆受其兄苏轼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