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札记》关于《风骨》《通变》《定势》《比兴》《事类》《总术》等6篇的题解被范注全篇转引……范氏还部分沿用了《札记》关于《体性》《情采》《熔裁》《章句》《丽辞》《隐秀》《指瑕》《附会》等9篇的题解。《札记》共28篇题解,范注引用者已逾半数。
2、 数学老师有次在班里说:等你考上清北了,谁管你复读了几年。
3、 所谓“海峡中线”其实并不存在。华盛顿为了实现分裂中国的目的,同时为了限制蒋介石“反攻大陆”把美军拉下水,于1954年与台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之后,就在台海中间划了一道所谓的“海峡中线”。(胡适很明智不留在大陆)。
4、“不悔”,是为“不后悔”,是不管结局如何都能微笑接受、转身离场的从容态度,是拼尽全力而仍不可得的问心无愧的坦然接受,是“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释然心境。
5、 而这样的行为对地区的安全是非常危险的。针对我们轰-6K的行动,白宫分析之后表示,这次行动很可能是我们军方对美日的一次警告。
6、在法国人看来,杂闻所涉事件,具有无法分类、触犯某些规则、脱离常理的特征,但毕竟作为灵媒,是一定要捕获为现实定义的人物和背景,南鄙之地的黄翔,所提“毛氏问题三七开”,后竟与政治评价策略不谋而合,这也不值得奇怪,失去了内在价值判断的外在价值表现,作秀,很快就在官僚系统高成本运作“创意产业”无限的消耗中,转换为“民作官办”的范式,此景观社会之障眼法,针对的当然是西方。记得,在某次威尼斯双年展的“民间未来”(2015年,文化部全额出资)上,看到某位曾经的“地下电影”导演踌躇满志站在那里,便不能不看做是一个信号。“孔子学校”不行,时代广场打天价广告却可以。如今,曾经在野企盼颜值颇高的诗家、艺术家和制作人,纷纷被“出场”景观戏台变为优伶,以为是种变化,但文东所叙“意识形态管理”的“顺昌逆亡”,其潜规则却一成不变。诗人为何非要去做花重景观的哼哈二将,是没脑子,还是出于另一层面的伦理认同,要么利益攸关?——日本学人归纳下来,确拟为“公私不分”。混起说是方言与官话最默契的地方,船头上打架,船尾上搭话。
7、 并已向美方表达关切。中方敦促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坚决反对美方采取的一些挑衅行动,无助于台海地区稳定,无助于中美关系,请美方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以免损害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稳定。
8、但是,不能不说,他是一个从思想和感情更接近当时统治者的知识分子。
9、原理很简单,导语的作用,第一句,都是要锉出去,铤而走险,如何说来?因文章是巴不得别人读完的,但,既要吊大家胃口,也不能概括完,倘若一言蔽之,后面便没人读了,偷懒是人的根性。跟孩童扯响簧差不离,其高难动作,即甩向半空,先吸眼球……至于落地何处,再说。当代吾民学西人的现代艺术,也莫不如此,你弄个小便池,我搞个尿盆。像蔡国强先生那著名的火药脚板印。都不是哲学意义反过来想的,“山寨版”反而是反过来想的,越闹越大,但绣花针的生计,都用不到精神层面上来。这还不是敬氏说的“江湖动作”是啥。白话文伴随报业副刊的诞生,最辣手的即野史唱诵和小品文敲边鼓,花边新闻,反复消费,于是乎,西蜀各镇街口的“惜字塔”便开始破败。北方大概没这玩意。媒介的社会效用,任何时候,只引起很少一部分人的注意,——自然,首先是新闻和侦探(后者更是大学问),比如,法国大革命攻破巴士底监狱各阶级的记录,尤其是无业游民,外省寻业、上访的工匠,小贩,梦游症患者,本雅明所叙labohême(波西米亚人),波德莱尔之“拾垃圾的人”,一切无固定住所的人,最后,都通过临时住宿的监控,汇报到警察那里给统计出来:“实际上这些客店或出租房屋的主人或租屋人必须依法每天统计所有的寄居者,并向警察局报告。”所以,无业游民在整个攻占人数中占百分之十的比列,是非常精确的。那时,还没有云数据一类。他们同时也吸引了诗人和专栏作家的注意。
10、人们往往把知足常乐挂在嘴边,却总是在心中驱动着那艘利欲熏心的舰船驶向无底的深渊之中。
11、在熟词“语境”前加了个“汉”字,给破一下,也许让人联想到“汉学”、“汉语”,“汉唐”一类,非矣。其实,指的是一种内在经验的转换,西学东渐盛世之下,极为复杂,所以,或可视为一种努力。
12、比如说,“泛诗人论”(指批评范畴)与诗品级之分,就容易生冲突。人皆不能以尚未说清的诗显贵,就像人不能用单独者说辅仁。人人皆诗人,诗人皆优秀,写诗即圣,诗皆有好,诗让人纯洁、伟岸,其实,也可以索命或让人官运亨通……诸如此类,听起来固然不错,但这都是一种假设,或即维特根斯坦形容的:都有温度,或,都有更大的善。但,哪一种温度够得着批评淬炼,什么条件才孳乳更大的善呢?亚里士多德在区别诗类型时,也只敢使用“类型的潜力”,言性格(行动中模仿的人),也叙之好人和卑俗低劣的人。故伟大的诗篇达古烁今,我们知道,这是一条漫不经心的逻各斯河流,像罗兰·巴特形容的,辉煌型、英雄式、强毅式,或还有骑墙式、小清新式,裹挟其间,而“我不关注整体了,漂移便出现了”,国家社会话语(经院格调、作协文联、文社团伙)支撑不住大家,河流便带着诗学所有的问题与时俱进,遂生漩涡,漂移,而漂移(Dérive)的文化含义,则可能与“难御”或“轻浮”雷同。克里斯托夫·拉许的社会流动和应许之地(乌托邦)的间隙,是阶级重新划分和冲突的根本。所以,我无数次借用史蒂文斯的句子:“黑鸟在飞,河流必然在动”。而这意象,未必不是来自恩培多克勒:“河底的黑色是由阴影而来,在深洞中也同样看到黑色”。关键在我们能否看见这黑鸟的投影,与漂流的关系,估算其距离。在永恒的诗学叙述中,文东自己也觉得精力要放在一流文本上,这就必须回到我们前面讨论的所有话题。
13、“无所谓成功,挺住就意味着一切。”里尔克的话放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东坡居士在经历无数次现实的鞭挞后,并非就此停下,而是有“寂寞沙洲冷”逐步蜕变为“一蓑烟雨任平生”,是的,他挺了下来,他并没有放弃对成功、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他造就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14、《我们的身体》,拈花微笑的毛泽东,布面油画,李斯特
15、绍兴范仲沄氏,撰《文心雕龙讲疏》十卷。仲沄尝受学蕲州黄季刚之门,黄君为太炎先生高第弟子,通训诂,善声均,以《选》学名于时。尝主北京大学文学讲席,撰《文心雕龙札记》如干首,为衣钵以授生徒,于舍人论文秘旨,间有所阐明。故凡游其门者,莫不喜《选》学,谭《雕龙》。范君劬学,传习师训,广为讲疏,旁征博引,考证诠释。于舍人之旨,惟恐不尽;于黄氏之说,惟恐或遗,亦已勤矣。
16、维古人注疏,自有体例。或通故训以见指归,或明义理以发奥窔,或专考证以究本元,在本书之索解不同,而注疏家之义类亦异……刘氏《文心》,都五十篇。其二十五篇,辨章文体;二十四篇,雕琢文心;《序志》一篇,自具体例。其所以掎摭利病,商榷文藻,纵贯横通,尽美尽善。惟其统论古今,博综载籍,选言铸词,皆有柢据,不有注释,未易诵习。学者淹该,能如李善之注《文选》以注《文心》,根极文史,采缉雅言,征引出处,发明章句,则彦和之功臣,文苑之钤键矣。
17、 高三还忙里偷闲看了几十本书的我,听班主任的话,尽量少看(班主任原话是不让看,没忍住)。
18、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与隋炀帝为表兄弟,他却与隋炀帝的妃子发生了某种特殊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两位兄弟才夺得皇位,李世民也没放过他们的家人,他将李元吉的老婆召入宫占为己用,并且还封为妃子。
19、在卡夫卡无数深刻的作品中,无不透露出一个核心思想;人不能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信念而生活。确实,人生的闯荡需要持久,更是需要献身精神,无惧成败,皆以微笑回馈。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用献身精神鼓舞自己,那他是做不出什么伟大的事来的。”这既需要一种无悔人生的境界,更需要一种笑傲人生的气魄。
20、案阮君尚有《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及《与友人论古文书》,皆推阐其说。又其子福有《文笔对》。《文笔对》太长,兹节录二文于左:并见《揅经室三集》二
21、胡适回台,还与学术环境有关。他晚年的一大心病就是《中国哲学史》与《白话文学史》的下卷迟迟没有写出来。要想完成这些学术著作,一来需要大量的古代典籍,二来也需要学术助手帮忙。在美国,这方面的资料一来不太集中,二来还需要胡适亲自跑来跑去借阅,这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而言,颇有体力不济之感。
22、陈寅恪这三位学生所走不同的路,在今天中国颇有典型性。他们迫于政治运动,有的失去了学问,失去了人格,失去了独立。刘节的坚守,就是陈寅恪的坚守。这个坚守是有目的的,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陈寅恪十分清楚,清楚坚守的风险,但他不怕,他做好了思想准备。这就是陈寅恪选择岭南大学的思想。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后,他更是自信地坚持学术研究,研究创作出《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等著作。这两部杰作近百万言,全是他口述由助手黄萱笔录而成。陈寅恪在《论再生缘》时,高度注重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再生缘》一书,在弹词体中,所以独胜者,实由端生之自由活泼思想,能运用其对偶韵律之词语,有以致之也。故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陈寅恪通过写作《柳如是别传》,将“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升华到民族精神的高度。陈寅恪去岭南的目的,在于坚持“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之立场,远离北京,远离台湾,远离政治,使他度过了最后双目失明的20年。由此可见,陈寅恪去南国广州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在北方,也许他活不到79岁,也许写不出《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在广州过日子,有很好的心情。从他的诗作《除夕》和《广州木棉花》可以看出。
23、杨氏另有《文心雕龙研究》一文,概述杨氏《文心》研究构想,其中亦称范《注》“惜取诸人以为善者多,出其自我者少。且于旧注探囊揭箧,几一一鹤声,亦不复存。贪人之功,以为己力,殊非我心之同然者”。看来,对于范《注》例言第十所说,杨氏并不认可。
24、经过一番苦心的秘密策划,1942年5月5日终于突出香港重围,携家眷离开了孤岛香港,取道广州湾返回内地,六月到达广西桂林。一路上千辛万苦,有两月未脱鞋睡觉,一家得一个鸭蛋五人分享,真是九死一生。陈寅恪虽生于晚清,留学海外20多年,依然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25、我们的未来不会是一片坦途,挫折是人生必将经历的洗礼,《开门大吉》中一个选择,不足以代表我们一生所受的这些逆旅,但足以提醒我们:
26、 廖坤荣认为,除非换d“执政”,否则台湾向美国靠拢基本不会变了,如果民进d没把经济弄好,对大陆会有软化的语言和动作。
27、《柳如是别传》出版后,在国内影响很大,但《论再生缘》却引来一场地震似的风波,几十年来聚讼纷纭。该风波起源陈寅恪的《论再生缘》流出海外,被在美的余英时读到,撰成《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书后》一文,发表在香港《人生》杂志1958年12月号上,文章推断《论再生缘》“实是写‘兴亡遗恨’为主旨,个人感怀身世,犹其次焉者矣!”随后,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了《论再生缘》,海外为之震动。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有关方面的警惕,随之展开了一场追查《论再生缘》究竟如何流出海外的政治行动。有人说是章士钊将《论再生缘》带到香港,流于台湾;有人说是他有海外关系,将油印本托人带到台湾。由此,他坐立不安,痛苦万分。到底是怎样流出海外的,至今还没有任何证据,是一个无法揭开的谜!
28、胡适是自由主义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推手,反对对于孔孟、朱熹牵着鼻子走,也反对被马列、斯大林牵着鼻子走,胡适崇尚个人独立的思想,敢于怀疑挑战一切。
29、鲁迅很快在《光明所到……》一文中,讽刺胡适说: “我虽然没有随从这回的‘慎重调查’的光荣,但在十年以前,是参观过北京的模范监狱的。虽是模范监,而访犯人,谈话却很‘不自由’,中隔一窗,彼此相距约三尺,旁边站一狱卒,时间既有限制,谈话也不准用暗号,更何况外国话。而这回胡适博士却‘能够用英国话和他们会谈’,真真特别之极了。莫非中国的监狱竟已经改良到这地步,‘自由’到这地步;还是狱卒给‘英国话’吓倒了,……幸而我这回看到了‘招商局三大案’上的胡适博士的题辞:‘公开检举,是打倒黑暗政治的唯一武器,光明所到,黑暗自消。’……我于是大彻大悟。监狱里是不准用外国话和犯人会谈的,但胡适博士一到,就开了特例,因为他能够‘公开检举’,他能够和外国人‘很亲爱的’谈话,他就是‘光明’,所以‘光明’所到,‘黑暗’就‘自消’了。……但不知这位‘光明’回府以后,监狱里可从此也永远允许别人用‘英国话’和犯会谈否?如果不准,那就是‘光明一去,黑暗又来’了也。”
30、可以看出,在新文化运动这一洪流之中,鲁迅和胡适,曾经很好地配合与合作。两人在后来的重大问题上也有过明显分歧。主要的争论有三次,但皆基于一个前提——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改变了自己对新文化运动方向的认识,并陆续创办了《努力周报》、《独立评论》等政治性刊物,主张政治改良主义。
31、 报道提到,2月12日时,美国空军一架MC-130J特种作战运输机曾沿台湾海峡,由北向南飞行。此外,两架美军B-52轰炸机,亦在当天沿台湾东部空域由北向南飞行。
32、 努力是必然有的,努力的人太多了。运气这种东西,总是阴魂不散。
33、若愚前些年读周策纵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发现作者,就以“五四运动”和“五四事件”重叠、混淆为话题,深涉后来强力集团不同的使用意图和中国人政治命运的分流。这个话题满有意思。胡适先生之“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也是有牵扯的。
34、而现代批评,则围绕的主旨则是祛魅。看得出,敬先生几乎是一路地解构神话(尤其是威权神话下之的诗学神话),直抵各式“地下神”和“母权制”,要把那独特的东西,从官话绳结和蛛网里解救出来,加以厘清。概属新批评路数——特别反对“将复杂的态度结构与物体的复杂结构相混淆”。归纳、概括的过程固然需要,但碍于吾民经文字高度定义一言蔽之的恶习,乌合之众所依赖的卑微无能,“证据和证明越贫乏,就越有分量”,遂孳乳简单断言,断言在现代社会诱导性运用,非常危险。好在,敬先生虽然偶尔犯险,却马上又意识到此危险。
35、在中国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帝国主义压榨欺凌的积贫积弱年代,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却渐行渐远。
36、 众生颠倒诚何说,残命维持转自疑。
37、 和我一起去复读的朋友说:说来班里前十的实力能差多少?但高考一下来,差别就那么大,说不来啊。
38、《文心雕龙札记续》(辨骚、明诗),《华国》1925年第2卷第10期。
39、胡适之又名:胡适。1910年七月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