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下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2、黄宗羲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法」的问题的价值。在黄宗羲看来,《原法》篇非常重要,其核心是:「三代以后所谓的法已经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3、黄宗羲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4、梨洲经学,极多创获,有易学象数论六卷,力辨河洛方位图说之非,而遍及诸家。其弟宗炎晦木着周易象辞二十一卷,又图书辨惑二卷,又辨太极圆说。同时如朱彝尊、毛奇龄,皆辨易图,而德清胡渭遂有易图明辨之作。卷末备引梨洲易学象数论一序,足证其思想上之渊源。而梨洲于史学,尤为有最大之创辟。其言曰:
5、黄宗羲所处的时代,铸就了他的思想的利剑,同时,也就必然地给他这柄思想之剑打上时代的烙印。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社会学家不善于往下探究像生产关系这样简单和这样原始的关系,而径直着手探讨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这些形式是由于当时人类某种思想产生的事实就停留下来,结果似乎社会关系是由人们自觉建立起来的。”(《什么是“人民之友”》,《列宁全集》一卷第116页。)黄宗羲自然无法逃脱这样的局限。他虽然也着手研究了一些诸如“田制”,“财计”之类的问题,但他不可能认识和分析生产关系这样的本质问题,从而引出科学的结论。另外,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还是在远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的社会土壤中产生的。清初反动统治的沉重压迫,使得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新的经济关系和新兴市民阶级的力量仍然极为薄弱,这就必然使他的眼光受到限制。由于这些原因,黄宗羲的民主主义思想还是不够彻底的。自然,这是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我们不应当苛求。
6、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对于“帝王”这个玩意儿是很不感冒的。在《明夷待访录》的首篇《原君》一章中,他旗帜鲜明地称呼尧舜禹“三代”以下的帝王为“寇雠”和“独夫”,痛快淋漓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其实,只要梳理一下中国思想史,就会发现黄宗羲对于帝王的批判思想并非前无古人的独创,其滥觞至少应该从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算起。 在《孟子·尽心下》一章里,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可以说明帝王在孟子思想中的地位。尤其是当身为帝王的齐宣王问孟子对于“汤放桀,武王伐纣”等“臣弒其君”的历史事件的看法时,孟子义正词严地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对“受命于天”的帝王们如此“大不敬”,显然让后世的帝王们大为光火。但是,碍于孟子和孔子的关系,很多帝王恐怕也只能偷偷地腹诽几句而已,鲜有帝王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太出格的事情。不过,这样的“雅量”对于“绿林大学”毕业的政治流氓朱元璋而言,就显得多此一举了。他在靠着硬朗的“拳头”和坚硬的“牙齿”夺得了皇帝的宝座之后,不仅一度发狠把孟子清理出了文庙,而且还专门找人删节了《孟子》80多处,硬生生地弄出了一个被阉割了“洁本”——《孟子节文》。 约略地说,对于“帝王”这个文化怪胎事实上乃是附着在天下苍生身上的一大毒瘤这一道理,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后世的黄宗羲可谓“心有戚戚然”,有着基本相似的认识。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都很无奈,因为这里明显存在一个思想上的困局: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极端残毒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因此,如何在保留帝王的同时清除帝王之害,不论是孟子还是黄宗羲显然都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矛盾和局限之中。 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纛,将希望寄托在后世的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幻想能够有“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的所谓“明君”出世,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皇权专制体制上的痼疾。 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找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其实,在限制皇权这个问题上,单单依靠所谓的“道德”是绝对不行的。帝王本身之所以很容易成为“独夫民贼”,重点并不在帝王一人的道德上面,而在于这个“批量制造独夫民贼”的体制身上面。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举凡是帝王,其皇位的获得只有两条路径:一个是藉靠武力强夺,如刘邦、朱元璋等。二是直接从父兄等家族内部继承,中国过去的一些王朝在和平时期内,大部分的皇位都是这样得来的。 分析上面这两条获得皇位的路径,可以大略得出如下的结论:做帝王要么依靠武力和阴谋,要么依靠建立在生殖器之上的血缘关系。虽然最后走上帝王位置的人时不时要唱几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高调,但其实这场“皇位游戏”与所谓的“民心”根本就是“风牛马不相及”,可以说是一点鸟关系也没有。换言之,在中国历史上,谁当帝王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是由老百姓说得算。王朝更迭,权力鼎革,中国的老百姓就像猴山上观看“猴王争霸战”的众猴子一样,永远只是些无谓的“看客”而已。顶多也不过是在“老王”和王位觊觎者之间激战犹酣的时候,充当一回“老王”或者“新王”的炮灰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面,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真的把亿万苍生当回事。在他们眼里,所谓人民不过是些被自己“牧”的“民”,这些人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献出民脂民膏供养自己。自然,帝王也会说“爱民”,有时甚至“发自内心”,但其实那不过就是希望百姓坐稳奴隶的位子,以便让他们的子子孙孙能够永远享受黄宗羲所说的君临天下的“花息”而已。可以想见的是,在这样的专制体制下,帝王是不可能不成为人民的公敌的。 要真正地解决“君王之害”,还是西方思想界替孟子和黄宗羲们想出了好办法。这就是要么像英国、日本等国一样“虚君立宪”,架空帝王的实际权力,由人民选举政府领导人组阁;要么像美国、法国一样干脆不要皇帝,而由全国人民定期投票选出一位不能终身连任的领导人。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把手中握有权力的人关进一个精致的“笼子”。而一旦被关进这个“笼子”,即使他是一只“猛虎”,要危害天下也是难上加难。正像已经离任的前美国总统小布什先生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7、政治上,黄宗羲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8、自然状态下的「无君」无法解决大规模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灾难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最初的「君」就出现了,他的职责是为群体解决公共利益或集体灾难问题,所谓:
9、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0、「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
11、D.汽油着火时应使用泡沫、干粉等灭火剂,不能用水灭火
12、黄宗羲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13、而且,他的史料概念十分宽阔,不仅包括历史人物、事件、典章法令等,也包括建置沿革、山川变异,甚至是乡邦文献所记的亭台楼阁也作为史料予以考证、保存。其次,黄宗羲在史学研究中还十分注重真实性。
14、元之亡也,危素趋报恩寺,将入井中。僧大梓云:「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之史也。」素是以不死。后修元史,不闻素有一词之赞。及明之亡,朝之任史事者众矣,顾独藉一万季野以留之,不亦可慨也夫!补历代史表序。
15、黄宗羲思想的产生,还有他在主观方面的若干条件。他的父亲黄尊素,是明末东林d中的重要人物,生平见义勇为,敢于抨击时政,而且又是一位历史学家。
16、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7、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同学们在开展关于“宪法效力”的热烈讨论,下列学生的观点错误的是:
18、政治上,黄宗羲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19、黄宗羲以其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成为我国最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而且在世界启蒙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20、黄宗羲在《学校》篇中,就主张用一种外在的力量把寺庙统统改成书院,他提出:
21、黄宗羲自云:初锢之为d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
22、经济上,黄宗羲重视工商业,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盖皆本也”。他认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受到保护。
23、此论刘学要旨,厥有三点:一曰气质以外无义理,此所以破宋儒相传理气二元之误,与稍后王船山、颜习斋所论,若相为桴鼓。既主义理因气质见,即不认因情见性、离心言善之说,而主性善亦即由心与情之已发者见之。其后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即力阐此义。二说虽造语有异,而论旨则一。其言本体如此,而言工夫则曰慎独。欲人于主宰本源处用力,而不以「审几于动念之初」者为是。梨洲又言之,曰:
24、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25、此外,黄宗羲思想的产生,还有他在主观方面的若干条件。他的父亲黄尊素,是明末东林d中的重要人物,生平见义勇为,敢于抨击时政,而且又是一位历史学家。父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使他很早就孕育了“守正不阿”的思想。其父后因弹劾魏忠贤阉d被害死狱中,这样的深仇大恨,使他更憎恶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6、三代以下无法,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祚命之不长,子孙之不能保,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非法之法,前王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创之,后王或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坏之。坏之者固足以害天下,创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者也。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27、D.汽油着火时应使用泡沫、干粉等灭火剂,不能用水灭火
28、作为浙江史学的开创者,黄宗羲主要在三个方面对浙东史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一个根本看法。做为一个儒者,黄宗羲无论是研究经学,还是史学,都主张一个“经世致用”。在他看来,史书所载绝非仅是史料一堆,而是蕴含着“经世之业”的阐述,“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无不备矣”(《补历代史表序》)。
29、「有生之初」意指人类初生的时代,这一时代可说是「无君」的:
30、父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使他很早就孕育了“守正不阿”的思想。其父后因弹劾魏忠贤阉d被害死狱中,这样的深仇大恨,使他更憎恶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31、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干支纪年是:
32、他抨击程朱理学,自称“异端”,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著作《焚书》。
33、黄宗羲关于君主的起源和职责的描述,采用了托古的手法。他在“三代”的外衣之下,以饱蘸着理想色彩之笔,尽情倾注了对民主的追求和向往。他通过“古者”和“今者”的对比,对“后之人君”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他揭露封建君主是“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最大的自私自利者和最贪婪残暴的剥削者,义正辞严地指出:他们为夺取作为“私产”的国家权力,为了霸占更多的地盘,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骨肉”,并无耻地宣称这是“为子孙创业”,而在其权欲得到满足后,又“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供其一人淫乐,还美其名日“此我产业之花息。”
34、经济上,黄宗羲重视工商业,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盖皆本也”。他认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受到保护。
35、关于「明夷」所示的「晦暗」之意,历代读者常将其理解为有明一代的衰亡。但黄宗羲目光所及,也涵盖另一种更根本的历史性「晦暗」,这种「晦暗」,朱熹将其表述为「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则将其创造性地总结为:「何三代而下之有乱无治也」?正是出于对「何三代而下之有乱无治」这个根本问题的求索,黄宗羲开始了《明夷待访录》的写作,这是这本书更深层的撰写动机。
36、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同学们在开展关于“宪法效力”的热烈讨论,下列学生的观点错误的是:
37、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敝,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耳。先生始谓学必源本于经术,而后不焉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元元本本,可据可依。前此讲堂锢疾,为之一变。甬上证人书院记
38、此谓「求本心于良知」,即就流行见主宰之说也。谓「合致知于格物」,即本气质见义理之说也。梨洲于明儒最尊阳明,且谓:「天假之年,尽融其高明卓绝之见而底于实地,则范围朱、陆而进退之,又不待言。」学案卷首师说而于王门顺应、归寂两派之争,则颇袒江右罗念庵、聂双江,侧重本体一边。盖梨洲论学,两面逼入。其重实践,重工夫,重行,既不蹈悬空探索本体、堕入渺茫之弊;而一面又不致陷入猖狂一路,专任自然,即认一点虚灵知觉之气,从横放任以为道也。惟梨洲最要见解,厥在其晚年所为明儒学案序。
39、「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由于主张君臣同样承担天下之责,两者的关系也因这项共同担负而存在,故君臣关系应以「义」合,并非尊卑主从,而是君之师友的关系。因此,黄宗羲认为,君臣以义合的「共治天下」的关系才是三代君臣的本质,也是成就三代治世的保证。
40、然而,毕竟势单力薄,起义军很快就兵败失利。此后,黄宗羲遭清廷多次通缉,而家中更是灾祸迭起——其弟宗炎两次被捕,几处极刑;儿媳、小儿、小孙女病夭;故居两次遭火……
41、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扞边者则目为巍材,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徒以「生民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而非儒者之所与也。文定后集卷三弁玉吴君墓志铭。文成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梨洲年七十七。在海昌序后十年。
42、黄宗羲曾给自己的一生作了个简明的总结——“初锢之为d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
43、明王朝后期是极其腐朽的。这种腐朽,不仅表现在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昏庸无能,也不仅表现在他们贪婪横暴,残酷地奴役和压榨人民,而且还表现在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宦官擅权,政治黑暗。黄宗羲早在青年时代就对此深有感受。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貌似强大的明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宋明理学的精神枷锁,用武器的批判,深刻地暴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性。这种武器的批判,更促进了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产生。一六四四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实行野蛮的民族压迫,使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在这种“社稷沦亡,天下陆沉”的情况下,黄宗羲的思想极为复杂:既有由于明王朝覆灭所引起的汉族士大夫阶级的“亡国”之恨和怅惘之情,又有对于明王朝的腐朽和农民大起义的威力的认识;既有地主阶级反对派对明王朝的专制统治所积郁的愤懑之慨,更有对于满洲贵族入主中原的强烈的反抗情绪。他在痛苦的思索中终于迸发出勇猛的批判精神,以雄劲的笔力,炽烈的感情,写出了洋溢着民主精神的重要理论著作《明夷待访录》。这部书,实际上是他从思想上总结明亡教训的产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表着新的经济关系的思想意识对旧世界的批判和声讨,因此,它集中地、尖锐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这就是黄宗羲积极的、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44、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世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45、黄宗羲以其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成为我国最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而且在世界启蒙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