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儿武:马武是东汉名将,颜面非常丑陋。变马儿武:变个丑八怪(吓唬小孩)。
2、倘会儿:“儿”字轻读。倘若会、也许会、或许会、也有可能会。
3、沿长会呀看山(洪)水-----越大越好。(该村子地势高,不怕水淹)
4、旧时北京人的早点以烧饼油条为基本食品。油条又称油炸鬼,“鬼”为“桧”音之讹,相传世人恨秦桧之误国害贤,以面捏其形,入油炸称为“油炸桧”,辗转讹念为“油炸鬼”。
5、站的说话不腰痛。批评不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说话太轻松。(耗子洞摆神像歇后语)。
6、箩头粪叉锹,皮鞋眼镜表。六十年代把反差较大的行头放在一起,加强对比。如今这些已经不成为差距了。
7、老北京耍狮子有“太狮”和“少狮”之分。“太狮”由两人扮演,“少狮”由一人扮演。“太狮”两只一对同时表演,有时还有“引狮童”,“太狮”主要在地下和高桌子上表演。“少狮”能攀高,爬上旗杆做“顺风旗”和“粘糖人”的高空高难动作。
8、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比喻小得不什得一提)
9、北京的传统小吃灌肠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用淀粉加红曲水灌入猪肥肠;一种是用淀粉加红曲捏成棒槌形长条。
10、荸荠即地梨或地栗,南方称马蹄,是冬春盛行的时令果品。老北京海淀镇一带多种植此物。常将个大紫黑发亮无破损者售于干果店;一些小贩专门售卖小个的,这类荸荠又称“小菜毛”,故吆喝:“小菜毛来!”除夕日叫卖荸荠,家家闻声必买,因荸荠谐音“毕齐”,恰合一家团聚的心愿。煮熟的荸荠称为荸荠果,专有卖荸荠果的小贩,担着浅沿木盆沿街叫卖,不时吆喝着:“荸荠果来,又好吃又好剥。”
11、鸡笼里过日子——一身的窟窿(比喻欠债多,到处是债主)
12、烧饼大多用麦面做主料烙制而成。烧饼种类繁多,有芝麻酱烧饼、吊炉烧饼、缸炉烧饼、酥烧饼等。吊炉烧饼多为回民铺所制,吊炉形如覆锅,以铁板为底,用铁链吊起,以木棍移动,常以柴火做燃料,而芝麻酱烧饼则用煤。老北京的酥烧饼以宣南一带最有名,《故都食物百咏》也有诗写道:“干酥烧饼味咸甘,形有圆方贮满篮,薄脆生香堪细嚼,清新食品说宣南。”
13、抬:用得比较多,有运、干、收、送、搬等各种含义。
14、兀些:那些。例如兀些人:那些人、那种人、他那人。
15、 戏台上所耍的古代刀枪剑戟等兵器习称“刀枪把子”。做刀枪把子的必须懂戏才能将刀枪把子做好,而一些名角儿对刀枪把子也很挑剔,形制、体量既要个性分明,表演起来也要如臂使指,因此他们往往有固定的刀枪把子铺为其量身定做。
16、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17、 此外,市面上另有一种刻字铺,专应刻制名章、水印(店铺的图章),也给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印制请帖、谢帖、讣闻。这些刻字铺,实是小型的印刷厂,在这里耍手艺的虽然多是粗通文字的匠人,但颇谙当时市面上婚丧、社交等通用文件术语、格式,有时还为顾客代拟请柬、讣闻等档,诚可谓名副其实的“刀笔”先生。
18、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19、藏昧昧:捉迷藏。 《原平县志》:藏迷迷。4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