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孔子的论语有哪些)。
3、(1)"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君子周急不继富。当仁,不让于师。苛政猛于虎。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以约失之者鲜矣。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4、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
5、《学而》,以论学为主,特别强调读书与做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学以致用。
6、孔子说:已经做过的事情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情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9、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12、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孔子的论语有哪些)。
13、(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4、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5、‚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
16、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7、(语意)他的聪明别人可以学得来,他的愚蠢别人却赶不上。
18、解释:笑得真好看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妩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
19、《阳货》,介绍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仁的进一步阐释,孝的观念等。
20、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21、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2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3、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2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5、(语意)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26、(语意)“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2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29、《为政》,主要论及为政、教化、学习、孝道等内容。
3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yi)》
31、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语意)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33、贯穿在孔子一生的是他与时代极不协调的追求与理想。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转型期,礼崩乐坏,伦理、道德、品格、价值都在大幅度地滑坡,这时孔子挺身而出,要讲仁、义、礼、智、信,要讲温、良、恭、俭、让,要恢复周礼,施行仁政,这一切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但孔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嘲笑、冷遇、颠簸、困厄中坚守和宣传着自己的理想与主张。
34、)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
35、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
36、(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7、他的理想的主体与他为之奋斗不懈的精神,在更深的层次上其实是人类人性与基本道德、政治、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那种悲天悯人与自我牺牲都闪亮着人性、人心的光辉,经过时间的磨洗,人们从思想、心灵、灵魂上一步步与之认同,所以孔子不仅成为儒家的代表,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38、由古籍记载可知,《论语》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曾称为《传》《经》《记》《论语说》《语》《论》《孔子》等等。至西汉文帝时,才以《论语》一名确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