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2、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3、韩非,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4、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他的一生是他的观点的合理的结果,而我的一生却自相矛盾,令人鄙视。
6、(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7、“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
8、翻译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
9、注释 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 自:从。坠:掉,落。于:在,到。遽:立刻,急忙,马上。 契:用刀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吾:我的。 之:结构助词,不译。 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其:他,代词。 者:……的地方。 求: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但是。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0、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1、你说的话自相矛盾,还在那喋喋不休,真是可笑。
12、(2)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14、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15、(甲)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16、 此处为百口误传误用。实际上,“人不为已”与“人人为我”的“为”读音并不相同,意思也不一样,两词意思并不相对。人不为(wéi)己,天诛地灭,意为人不修为自身,则天地不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意思是我得到很多人帮助,我也要尽量给更多人提供帮助,但并不是说“人人为我”是“我为人人”的前提条件,这句俗话也可这么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总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要多修为自身,多做善事。
17、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李白)路过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为什么在磨铁杵),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18、太白感其意,还卒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一季:《雪夜访戴》《刘宣苦读》《孟母戒子》《孟母三迁》《欧阳修论作文》《小时了了》《欧阳子爱韩文》
20、戴维既然问将军是否看见天花板上的钉子,这就暗示着他自己已看见了,当将军做了肯定的答复后,他又说自己看不见,这显然是自相矛盾。
21、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2、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它都能穿破!”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没办法回答。众人都嘲笑他。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23、第五季:《不食嗟来之食》《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董阏于法无赦》《商陵君养“龙”》《子贡赎人》
24、(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5、
26、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红楼梦》刘姥姥语)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27、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8、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宋·俞文豹《唾玉集·常谈出处》)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29、(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①文首,白②喙,赤足,名曰“精卫”,③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④堙于东海。(《精卫填海》)
30、(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31、逮:到,及 资给:资助、供给 大学:大学问家 愿:希望 致:给 得:得到 书:读书 穿壁:在墙上打洞 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资给:就给予 遂:终于 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映:照耀 佣:雇佣 怪:以...为奇怪
3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3、第七季:《黄琬巧对》《神童庄有恭》《山宾卖牛》《崂山道士》《杨亿巧对》《鲍子难客》《曹绍夔捉“怪”》
34、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5、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36、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7、(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8、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宋·俞文豹《清夜录》)
39、宁信度,无自信也。
40、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1、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42、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43、俗话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可俗话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44、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5、比如读《一园子青菜成了精》男孩子就会跟着绿头萝卜大王和红头萝卜娘娘,率领着韭菜、大蒜、黄瓜等一众蔬菜,在菜园子里进行了一场全员参与的战斗,女孩子就会站在旁边开心的观战。而绘本中所有的文字内容放到一起,就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童谣,孩子们在嬉笑中,打着节奏读了一遍又一遍。
46、二是写作者的议论,指出此人的糊涂可笑。这是未能找到剑的关键:舟已行矣,而剑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