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颈联描写雪中清贫生活情形,大雪过后,田野里的野菜覆盖着一层白雪,冻在一起,显得比平日更重;诗人把院子里的落叶清扫一下,松叶带着松油,正好点火烧菜。(罗隐的诗)。
2、他的诗很少“高谈阔论”,有的大抵都是常人都会有的心事,对于考试的失利,努力之后的落第,别愁与离绪,自我的矛盾与宽慰,还有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3、罗隐,字昭谏,公元833年生于浙江新城,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富阳市,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我们从这么一首小诗中,看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杏花原本是稀松平常,可是到了诗人的笔下,却是有了另一种生命,更多的还是表达了对于人生的看法,所以写得很巧妙,也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这样的作品最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4、/公子晚上醉醺醺归来,赶紧持灯观看,/佳人晨妆时折花插头,照着镜子臭美。
5、罗隐思想上归于黄老道家,与杜荀鹤、陆龟蒙、吴融、郑谷等交往颇多,擅长小品文,自编杂文《谗书》,有诗集《甲已集》十卷存世。诗词风格风近于元白,雄丽坦直,通俗俊爽,尤擅长咏史,然多所讥讽,皆抗争愤激之言,词锋犀利,因此被当权者憎忌,以故屡不中第。
6、《黄河》唐朝·罗隐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7、特别喜欢他的《赠妓云英》一诗。《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面对云英的调侃,用一句“可能俱是不如人”把同时天涯沦落人的两人联系在一起。诙谐中含着心酸,苦涩中同病相怜,控诉着社会不公,人事无常无奈的感慨。
8、罗隐由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唐社会,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便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常常以激愤的心情、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的丑恶,批判政治的腐败,抒发胸中的愤懑。
9、《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诗歌的大意是: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10、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11、luòjiǎoxīnghéhàndàntiān,yījiāhuānxiàoshèhóngyàn。
12、诗名《自遣》,是自行排遣宽慰的意思。解读此诗,关键全在于诗人将“愁’和“恨”排遣掉了没有。而诗人之“愁”和“恨”是社会之愁,家国之愁,这种愁是诗人自己难以解决的。
13、 通常来说,诗词咏物是比较难的。既要描摹的像,但只是像又落了下乘。唯有神似的才是上品。
14、罗隐不算一流诗人,也非主流诗人,就是晚唐,不同于李商隐的含蓄,杜牧的俊朗,是白了就是通俗易懂,酣畅淋漓,然而被现代两个最伟大的人物所欣赏。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鲁迅。被鲁迅赞赏可以理解,他的小品文就是杂文,而鲁迅就是后来居上的杂文大家。鲁迅称赞道:“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罗隐的《馋书》几乎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芒和锋芒。”
15、譬如《蜂》《雪》《筹笔驿》等等,那都是借景抒情,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从而令他的作品显得别具一格,处处充满了忧愁,也给人一种大彻大悟之感,所以读他的作品,只要能够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是会有帮助。
16、“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告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白吧,明白的话你出去就更难了!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镠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恩宠,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谬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17、人人都知道祥瑞不过是一种谄媚的形式,一千年前如此,一千年后难道不是如此吗?便是我这样不经常看短视频的都刷到过某某城市上空某某祥云,此处不多作引申,却是想说罗隐诗的立意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只谈风月或只谈禅的诗。
18、《筹笔驿》唐朝·罗隐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19、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20、《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酿成蜂蜜,供人享受,为人辛苦,给人甜蜜。
21、如果没有资源,没有金钱去铺垫,拉拢关系的话,即使是天才,那也可能会被埋没,罗隐就是一个很典型例子,试想参加10次科举考试,除了勇气之外,可能让诗人坚持下去的就是一种信念。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每年都举行,而是隔个几年,只是在新皇登基,会大赦天下,多增设一次科举考试。罗隐参加了10次,从满怀理想的少年,一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直到他看透了,也明白不可能通过科举时,才真正放心,不愿意再去考。
22、第三四句“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最是经典,虽然看似依旧在写景,可是到了后一句,又是笔锋一转,写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杏花开出来的花很快就会凋谢,它半开半落,整个花园地面上都是杏花,这种自然的荣枯其实和人是没有分别,毕竟我们也是要面对生与死。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正是写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从而写得很是深刻。
23、yīngqīngxiènǚzhūjīqiè,jìnxiětánlángjǐnxiùpiān。
24、语言朴实,是诗歌能够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重要因素。即诗人通过朴素、简洁、准确的语言传达内心真挚动人的情感。语言朴实的诗歌,即便近似口语,往往也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如李白《静夜思》一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居易《夜雨》一诗中的“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等。
25、译文: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26、罗隐的诗自有一种韵味,而这种创作风格,也只有他才有,毕竟他比别人感受到了更多的悲伤,这首《杏花》正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杏花在春天里从开花到凋谢的过程,所折射出来的正是我们的人生,这也正是诗人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
27、一次次落第或许让他很伤心,但他一开始也并没有什么怨言的,顶多是“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王濬墓》)他只是感叹着自己还没有出人头地,或许是因为时机不到吧。
28、罗隐这首《雪》,描写了诗人清贫的隐居生活以及乐观豁达的心态,大雪纷飞,贫居陋巷,闭门不出,清煮野菜,看似清苦,诗人却不以为苦,反而寒窗苦读,精心创作,恬淡豁达,乐而忘忧,大有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修为,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高洁,令人钦佩。
29、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归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人称罗给事。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时年七十七。
30、译: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31、《自遣》就是其中较有名的诗作,该诗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
32、许多人都知道,主席最喜欢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却不知道也不理解非常喜欢罗隐的诗。主席所圈的罗隐的诗有91首之多,可以看出喜爱的程度。要说罗隐的诗容易被怀才不遇,底层的人所接受,可以理解,而被千古伟人毛泽东欣赏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然而这正是主席的伟大之处,主席出自基层,一生的革命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有坎坷委屈,所以特别能理解和同情怀才不遇的罗隐,而且罗隐的诗也别有一番不同他人的异趣。主席博览群书,转益多师,善于吸取各方面的营养。主席也常翻案,为曹操翻案,写诗作词,也常反其义而为之,像《卜算子·咏梅》。
33、《魏城逢故人》唐朝·罗隐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34、这也就是为什么,罗隐的诗作中,总会在写景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对于人生的解读,特别是这首《杏花》,原本只是在描写杏花,可诗人还是通过对杏花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许多无奈。
35、 了解了吧?这才叫典型的“性情中人”。
36、注: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