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黑格尔作存在主义解释是与黑格尔早期著作的再发现有关的,如德国的狄尔泰、克朗纳等人就是如此。在法国,黑格尔的复兴也是将其早期著作同存在主义思潮相结合的。当时法国的黑格尔主义者们都同时具有存在主义的背景。让·华尔不仅介绍黑格尔,同时也研究克尔凯戈尔;亚·科日雷则是海德格尔著作的译者;科耶夫本人则在德国师承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斯,同时也熟悉海德格尔的著作。所以,他不仅被认为是法国的黑格尔主义者,而且也被认为"帮助(法国人)形成了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最初接纳"(3〕。在此背景下,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释必然揉合了存在主义的因素。最明显的是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对人的生存的现象学描述。"(4〕但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释又不单纯是存在主义的,它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解释(5〕。科耶夫从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移民而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天然的熟悉,也自称信奉马克思主义。但与当时马克思主义研究黑格尔的代表作--卢卡奇的《青年黑格尔》不同,科耶夫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正统的,他尤其反对将辩证法运用于自然界。
2、黑格尔认为,这类世界主义的安排(这些安排的基础,要么是对于全球性人权的诉求,要么是独立的行为人的各种要求,要么是个人的、一般性的福利)都太过抽象,无法为一种国际性的政治哲学提供充分的依据。在关于哪种世界主义的原则或者理想应该有效的问题上,哲学家们和政治家们(更加不要说普通公民了)永远都没有办法达成共识。并且,即便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他们可以设法取得某些共识,但在这些原则应该如何加以贯彻的问题上,他们十有八九还是没有办法取得一致。
3、2青年黑格尔派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黑格尔主义)。
4、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说——男主如大部分失业青年一样,被东亚特有的一种“归乡”情节所缠绕。(黑格尔主义)。
5、“命运”倘若真的存在,那么祂一定是一个集合,并且这个集合内充满了固有的选项。
6、有了这样一种承载着异化的人性观,伊波利特自然而然地被引向了一种极度夸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被称作是“苦恼意识”的这样一个变化环节。正像科耶夫发现主人-奴隶关系是《精神现象学》中的意识形成的“关键环节”一样,伊波利特则把苦恼意识提升为《现象学》的“根本主题”。苦恼意识由于出现在斯多葛派与怀疑论的死胡同与绝路上,它象征了人最终认识到绝对精神是可以体验到的,却是处于人类“之外”的地方的这样一个环节或时刻。在最普通的意义上,苦恼意识是一种二元论的世界观,即生命的意识是对生命的一种脱离,一种对立面的反映。
7、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最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极大地丰富了辩证法。
8、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国家的时代;黑格尔和密纳发的猫头鹰展翅飞翔的那个傍晚还没有过去,而新一天的拂晓也还没有来临。
9、罗伯特·冯·莫尔便是如此,他1835年发表的讨论社会问题的作品得益于国外文献。爱德华·甘斯也不例外。黑格尔当然集中钻研过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家,但甘斯在19世纪30年代初实际参访过英国,并在《往事如烟》里面叙述了自己的旅程。此外,他在讲授黑格尔法哲学时,补充了关于从斯密到李嘉图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家的详细讨论。他对法国思想始终不渝的深刻兴趣,对他本身的思考而言甚至还更重要些。他从年轻时候起就密切关注法国的事件和文献,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并在1825至1835年间三度旅居巴黎。他的朋友瓦恩哈根·冯·恩塞(VarnhagenvonEnse)奉他为“我们的法兰西精神表率”,诚哉斯言。
10、在科耶夫看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对自由主义-小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和政治的一种回答。黑格尔以一种革命的方式回答了关于“人是谁”“人如何变成社会的”以及“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是什么”这些问题。从洛克到穆勒,那些自由主义者与小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都是脱离社会的一种抽象自然主义界说。按照自由主义的传统,一种超历史的静止的人类理性地盘算着自己的长处,以一种完美无缺的小资产阶级风格,雕刻着自己的现实。这是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鲁滨逊”式孤独个体发家致富、独创天下的故事。这类故事不同于当代中国武侠小说中那种孤胆英雄:他们似乎并没有自己明确的近代市民阶级基础;也不同于俄国白银文学时代那些无所事事的“多余人”:他们这些人无法融入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之中。
11、 编辑部办公室:0311-80786360
12、从小从乡下成长起来的少年,长大后进入城市生活,是几年过去,并在打拼的中年男人遭遇了失业危机,然后回到乡下母亲所留下的房子那里,应聘到了入殓师这一职位,却饱受妻子和乡亲们的误解,但却因为不被理解,而薪资颇高对于他要养活一个家庭来说,的确颇为困难。
13、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14、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15、哈里斯是美国教育哲学的早期引路人,尽管这并不代表哈里斯创立了完全本土化的教育哲学。实际上,美国的“教育哲学”来源于德国的“教育学”最早关于教育哲学的论述是德国哲学教授罗森克兰茨(J.K.F.Rosenkcranz)于1848年出版的《系统教育学》(PdagogikalsSystem)一书。该书后被美国教育家布兰科特(A.C.Brackett)译为英文。1886年,该书作为哈里斯主编的《国际教育丛书》(theInternationalEducationSeries)第2版第1卷在美国出版,并更名为《教育哲学》(PhilosophyofEducation)。哈里斯极为重视这本书的价值,并在序言中指出这是一部教育哲学著作。同哈里斯一样,这本书也是用黑格尔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尽管当时教育哲学还是一种衍生学科,但哈里斯显然比多数美国人都更早认识到了这项工作之于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他与他的圣路易斯团体是最早一批将近代欧洲哲学介绍到北美的人,也是最早致力于欧洲哲学研究的人。他创办的《思辨哲学杂志》是美国第一种哲学期刊,也是自创刊起近25年间美国唯一的一种专业哲学杂志更值得关注的是,哈里斯最早将欧洲哲学与美国公共教育进行了联结,并创立了植根于欧洲哲学与本国教育实践的教育哲学。同时,作为黑格尔学派的核心人物,哈里斯与他的圣路易斯团体在黑格尔哲学的传播与运用上,逐步丰富了黑格尔哲学的内涵,并使黑格尔哲学逐步美国化,这对美国之后本土教育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杜威就是这种影响的受益者。尽管杜威后来转向了实用主义,但哈里斯却对杜威走哲学道路的信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杜威学者生涯的前四篇论文均发表在《思辨哲学杂志》上,并得到了哈里斯的鼓励与指导。实际上,杜威就是以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者身份开始了他的哲学生涯。克雷明曾指出哈里斯的哲学思想即使在1906年他离任教育专员时,仍是无可替代的(10)(P182)。
16、凝聚发展共识决胜全面小康——2020年全国两会闭幕
17、老家中有家产,一亩田,在那里即使不工作,劳动也可以不饿死,我在城市,又有什么呢?是终日迷茫然后月光,恋爱失败没人看的上也看不上别人,望着房价与后半生开始惆怅,而身边已经有几起因为内卷加班严重而入院的同事朋友同学。
18、同样又以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批判存在主义的自明的非反思的存在本体论。
19、朱文富,孙雨.哈里斯的黑格尔主义教育哲学及其历史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