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2、伦文叙是来自明代南海县的状元郎,做过翰林院编修。所以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这首诗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据说有富人得宋代苏轼的真迹《百鸟归巢图》,请这位状元题诗。状元也不推辞,提笔写了头两句。那富人一看,以为是口水话糟蹋了名画,肠子都悔青了,待状元写完了全诗,那人才一扫愁云,喜出望外。
3、乾隆与纪晓岚之间就有个流传很广的传说,那就是乾隆帝唯一入选小学教材的短诗《飞雪》:(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
4、下雪的时候雪花纷纷撒撒,一片又一片数不清的雪花从空中撒落。而由于雪花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落到水中就融入水面好似消失不见一样。
5、同样,这首诗的作者依然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说是明代徐文长写的,或清代李调元写的,这些作者都是民间具有良好口碑的才子。这样看来,这些流传数字入诗的诗歌,大多是民间流传,诗歌作者也被安放在不同时代的名人头上。
6、如图《咏雪》的作者:郑燮(zhèngxiè),字克柔,号板桥。
7、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8、最后,我再送给大家一首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数字开头的诗,来结束本文吧。
9、在不同的民间传说中,作者还可能是清代的刘墉、沈德潜等。
10、另外,关于乾隆帝的这首《飞雪》诗,还有人说是抄袭了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原名郑燮)的《咏雪》诗:
11、释义:天空中下起来一片又一片的飞雪,雪花在天空中自在地飞舞,飞到芦花从中却又消失不见了。
12、最后是民国猛人,奉系军阀张宗昌的诗,有点抄袭刘邦《大风歌》的意思。
13、住在我家隔壁的人养了一群鸭子。他们在一个上面漂着冰渣子水池里面游泳,时不时的叫上两声,可能是在抱怨天气太冷。也有几只太怕冷了,到地上睡觉。它们都只用一条腿站着,过一会儿换一下腿,一条腿太冷了就用第二条。他们还把自己常常的脖子在翅膀下面从远处看,就是一个大肥球。
14、说明代徐渭徐文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咏雪诗,前三句尚未念完,众秀才已是笑倒成一片,讥他只认识得数字和“片”字。徐文长不紧不慢吟出第四句“飞入梅花都不见”,秀才们大惊失色鸦雀无声。
15、《咏雪》是一首用数字文学来表达的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首诗的描写极为简单清楚,比较通俗易懂,郑板桥可以说是最先使用数字来作诗的。
16、《北大阅读课》一年级上册的学生用书里,有一个以数字入诗的专题单元。其中收录的古诗也与“一片两片三四片”相类似,如明代伦文叙的《百鸟归巢图题诗》:
17、我被冻得两脚发麻,几乎没有了知觉,我和我爸出去买了一个小小的火炉和一大堆的煤炭和酒精,回家以后马上点了起,把我的脚烘干,我瞬间感觉好多了,隐隐体现出了冬日的气氛。
18、传说,乾隆有一次和臣子微服私访到了杭州西湖,看着西湖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就在这时,天空中竟然飘起了大雪。乾隆见景生情,随口吟诵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吟到最后一句时,却一时语塞。随行纪昀看到乾隆帝陷入了尴尬,立即补救道:“飞入芦花都不见。”这首清新独特的小诗才得以完成。人们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为了贬帝(乾隆)扬臣(纪昀)。
19、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大雪在公历的12月6日到8日之间.而在古代黄河地区,大雪有三种较明显的物候:
20、某年冬天下大雪,乾隆和他的文学侍从著名诗人沈德潜等外出赏雪,这位一生写了近万首诗,却无一首流传的皇帝诗人,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诗兴又要上了:一片一片又一片。众人拍马屁纷纷叫好。乾隆自我感觉良好地继续吟道: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乾隆还要再数下去,沈德潜跪下奏道:皇上的诗太好了,请让臣狗尾续貂。经恩准之后,沈德潜接上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算是帮乾隆又完成一篇杰作。
21、这是不是和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很像?其中只有一个“水”与“梅”字的不同。在《北大阅读课·领读者手册》一年级上册中,这首诗署名为北宋诗人林逋(和靖),不过编者其实也表示了不确定。有人说《林和靖先生诗集》收录了此诗,这依然只是传说,查今存《四库全书·林和靖诗总目》,其中并无此诗。只不过,此诗的署名已经从清代上溯到北宋了,端的是流传太广,影响太远。
22、谁人解我胸中意——星辰大海教室《世说新语》之阮籍作品选
23、郑板桥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
24、节气名称:大雪太阳直射:南纬19°35′物候纬度:北纬30°观察地点:徽州休宁气候气温:冬雾,1~14℃
25、乾隆的功绩固然不可避免,但小编认为,相比康熙和雍正,乾隆还是有所不及的。乾隆的武功,雍正的文治都已经为乾隆时代的文化鼎盛奠定好了基础。尤其是雍正皇帝,一生勤勉,据记载每天五点多就会起床处理政务,一生所阅奏章上,他写的批语字数就高达千万字,让如今的很多网文作者都深绝汗颜。而乾隆时代的很多奏章基本都是简单批示一句“知道了”“已阅”等。之后乾隆更是设立了军机处,代替了部分皇帝职能。
26、第二天一觉醒来,只见窗外的台子上有些许小雪粒在蹦达来,蹦达去的,十分可爱。匆忙洗漱完,跑出宿舍楼,一阵寒意侵入我的身体,不禁打了个哆嗦。用伞顶着风雪,我步子略为艰难缓慢地向教学楼走去。车窗上已积满雪,我向它奔驰而去,抓了一把,冰冰的,手一松,便滑落在了地上。
27、还有据说是乾隆皇帝写的《飞雪》,最后一句是“飞入芦花都不见”;
28、此诗其实是为郑燮所作的《咏雪》改编,非乾隆所作。
29、在“大雪”那天,我们杭州那边的雪已迫不及待地降下来了。而黄山,我们学校这儿的雪却迟迟不肯到来。上午下雨,中午下雨,下午还是下雨。整天阴雨濛濛的,但这却是要下雪的前兆。
30、雪花一片两片三四片,还有五六七八九十片。更多的千片万片无数片的雪花,一落到梅花上就和梅花融为一体,看不见。
31、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确认,但是把“猪”写进诗词的,小编还真是只知道乾隆这一首。其它古代名家虽然也有很多提到猪的,但并不会直接用猪字,而是用“豚”等字代替。
32、统编语文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个“语文园地”里收录了一首古诗,这应该算是小学生在语文课本里学习的第一首古诗了:
33、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之后在大雪纷飞的一日,郑板桥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二人,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
3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35、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36、作者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37、此诗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