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2、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更有深度
3、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他发出悲叹:“一年,又一年,再过一年,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爱的灵感》)
4、最后,诗人把镜头贴近了少女,给读者一个特写镜头:那浅浅的微笑,是那样的静美;那嘴角边的梨窝,像一颗珍珠……这怀春的美少女,在梦中看到了什么呢?
5、也许是婚姻上的不自由给徐志摩的爱情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作大多是对爱情的自由的追求与表白。在诗作《起造一座墙》中,作者表达的是那种冲破一切,对坚贞爱情的相忘于追求。
6、 因此,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因子的同时将其与西方诗歌的艺术品格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且超越自身,将诗歌的艺术品位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在徐志摩的诗作中,爱情诗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重,这可能更多的是他对爱情的真挚以及对女性细腻的情感。自古以来,女人都会被自然而然地和水联系在一起,从《诗经》中的名篇《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再到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都体现了我国古典主义诗词中对“水”这一意象的女性情结阐释。而徐志摩的古典文化知识底蕴以及他生长在江南水乡的经历,都使他对“水”这一意象有着特殊的情感。例如,他在《再别康桥》中,对“波光里的艳影”、“康河的柔波”、“水草”等意象的描写。徐志摩对这一意象的偏爱与成熟运用体现了他对这一传统文化情结的谙熟及中国古典文化对其诗歌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
7、和坊间津津乐道于徐志摩的爱情不同,陆耀东先生专著《中国新诗史》只字未提徐志摩的爱情生活,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我不知道其他学者撰写的现代诗歌史是否也是如此,仅以陆先生专著来看,徐志摩的形象如下:(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主张是什么)。
8、(3)结合《沙扬娜拉十八首》谈谈徐志摩创造的基本特色。
9、可见徐志摩在英美留学之前接受了系统的古文训练,有着良好的文言写作基础和专业素养,并且由于祖母的原因,他对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极为深厚的情感与依恋。在此基础上徐志摩出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在英美留学期间徐志摩结交了许多朋友,这些朋友的艺术观也深刻影响了徐志摩的创作,他和推崇浪漫派与古希腊文化生活的狄更生结下深厚的友谊,两人经常一起喝茶交谈。
10、首先,一二小节,诗人先给我们勾勒了一个这样的画面:一个纯情的少女在星光下睡着了。少女纯洁得像一朵白莲。她的周围,有幽幽的泉流,因为她的睡熟而放低了自己的声音。她的身边有翩翩的蝴蝶,在忘情地翻飞。她的脚边,还有一炉檀香,那袅袅的香烟在空气中画着美丽的花环……这多像一幅工笔画啊。
11、——以陆耀东《中国新诗史》第一卷(1916—1949)为例
12、新月诗派,主要有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此外,还有女诗人石评梅等的创作。
13、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14、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15、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6、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一个好的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的。徐志摩就是这样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也是如此。读徐志摩的诗歌,可以将读者一下子带入他的诗歌意境中。诗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统统展现在你的面前。在这人与人,物与物,情与情构建交织而成的意境里,我们将会被深深地打动,仿佛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17、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效果。
18、徐志摩曾留学英国,受到雪莱、拜伦、华兹华斯和印度田园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但他获得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滋养,更是他们诗中所蕴含的“性灵深处的妙悟”。徐志摩认为,有性灵才有真诗,写诗就是性灵的自然流露,而性灵得之自然,需要培养和保全。
19、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再别康桥》
20、其中《汤麦司哈代的诗》一文不仅是中国学界较早系统介绍哈代诗思与诗艺的专文,也是国内哈代研究中的经典之作。这篇诗论共有6节,第一节对东方诗人与西欧作家的创造力、生命力进行比较,热烈颂扬了西欧“文坛老将”如法国佛朗士、德国霍卜曼、英国萧伯纳等人老当益壮的矍铄精神和磅礴气概,痛心疾首地抨击了东方诗人和东方民族的精神颓唐、心灵贫乏和缺乏活力,表现出浪漫派诗人试图激发古老民族青春活力的热情。从结构上来看,这篇万余字的诗论条理、逻辑较分明,初具西式论文的形态,但从行文风格上来看,更像一篇随兴而作的散文,文中涌动着不可抑勒的激情,闪耀着灼灼逼人的灵光,散布着启人深思的妙悟、妙喻,展现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孕育的才子对英国维多利亚传统反叛者的深邃洞见,堪称哈代研究的思想指南。
21、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2、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23、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外在的表现形式要美。中国人历来都是讲究形式美的,因此,从古到今,有许多的诗行排列法,什么宝塔形、三角形、回形等等。先看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24、 徐志摩诗歌的古典美。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中,徐志摩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引领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次重要变革。在这里,我们不仅领略了欧美诗歌艺术的精湛手法,同时也看到了西方浪漫主义与中国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徐志摩是五四后典型的新派诗人,通常所谓英美诗歌形式中国化的新诗人。他对“古典”仍然采取了相当开放的态度,并没有谈“古”色变的狭隘与偏见。他既尊崇古希腊、罗马文艺和欧洲文艺复兴文艺,又崇尚中国古代李白等大诗人。他崇尚的仍然是古典的艺术精神。可以说,有着欧美留学经历,向往自由和美的徐志摩将中国古典主义的的情怀和西方浪漫主义的优美进行了十分完美的结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