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2、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3、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关于孝顺的名言和成语)。
4、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5、曾国藩后来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而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6、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7、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造物者枣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母亲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枣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
8、(人子之事亲也,事心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
9、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10、译:事从心出,心随欲来,如果不从心欲的细微处观察事物,我们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纵横古今中外,详细考察事情的成败得失。如果深入观察,就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往往是被人的心欲所控制。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2、举个例子说明:大家都知道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飞吧?他之所以会成为威震金人的大英雄、成为当时朝廷最会打战的大将军,是因为他小时侯的一段成长经历,他有一位好母亲,在这位好母亲的影响下,他立下了他的宏图大志——精忠报国,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永远记住这点还在他的脊背上留下了这四个大字,为他将来指明了出路。所以虽说当时的人们是重孝道的,即十分重视尊老爱幼这一美好品德、十分注重传统礼节、十分看重传统文化的,但若认为国家比家人更需要他们时,却偏偏会选择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的这一方向,即“舍小家保大家”,加上受“雀巢之下焉有完卵”“国破家亡”“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等影响,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所以才会有这句“自古是忠孝难两全”这话。
13、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4、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1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6、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德报怨”,恐怕没有人能做到。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17、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18、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19、回复数字 118 观赏《太极武当》记录片1-7集
20、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作者:孟轲
21、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
22、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3、(翻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24、14)咽苦吐甘:指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儿。形容母爱之深。
2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作者:孔子
26、译: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
27、这句流传了几百年的名言,”WhatDescartesdidwasagoodstep.youhaveaddedmuchseveralways,&especiallyintakingthecoloursofthinplatesintophilosophicalconsideration.IfIhaveseenfurtheritisbystandingonyeshouldersofGiants.”
28、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2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知缘斋主人
30、孔子说:“孝,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民应该行使的做法。”
31、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3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3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34、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35、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36、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重,对孩子要爱护,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37、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38、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39、(翻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40、“中国是一只沉睡的巨狮,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那就永远别让他醒来。”——拿破仑
41、28)不辞辛劳:辞:推托。辛劳,劳苦。不逃避劳累辛苦。
4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4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4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45、释义:你礼让别人一寸,别人就会礼让你一尺。
46、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47、(翻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48、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49、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5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1、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52、(翻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53、因为群龙无首,观察者才有机会做群龙之首,或者才方便御群龙。所以“见群龙无首,吉”。而现在流传的成语“群龙无首”,多带有贬义,瞧不起之意,还有不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含义。所以,吉就来了。
54、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55、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很多次。孔子知道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56、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57、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58、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59、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日本)
60、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61、34)咽苦吐甘:指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儿。形容母爱之深。
62、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6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66、 不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是不肯死心的。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我道:‘你不到乌江心不死,今已到了乌江,这心原也该死了。’”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昆山通人汪梧凰在辨析苏州谚语“弗到黄河心弗死,到了黄河死不及”时说:其中之“黄河”乃“横祸”之误,言人不犯横祸,则不肯死心塌地,及犯了事,则身为囚犯,欲死不及,此语乃劝人及早改过之意。也就是说,“不到黄河心不死”这一俗语中的“黄河”并非真指黄河,而是“横祸”之谐音,人们后来之所以要“不得横祸心不死”变成“不到黄河心不死”,是为了将这一意思表达得更为直接、形象,并避开贬义。
6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68、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69、形容极细小的恩怨。忘恩负义(wàngēnfùyì)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
70、舐犊之爱:母牛舔小牛表现对它爱护。比喻对子女的疼爱。
7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72、释义:一个人谨守自己的行为举止而不胡作非为,就是因为担心自己的不良行为会使父母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