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强调“不法古,不循今”,商鞅说“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将兴亡的规律总结为是否接受改革思想“时易而治,不易而乱”,与孔子怀念“尧、舜、禹”三代之治有明显不同,他们认为,改革要意志坚定,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他说“疑事无成,疑行无功”,让施政者放下思想包袱,撸起袖子施行变法之策。
2、对现代管理者来说,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寄治乱于法术”的思想主张,究竟能够为我们建设现代法治社会带来哪些启示?
3、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三大学派:儒道法前面提到,起源于我们中国本土的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在颜小二看来,大抵是法家、道家和儒家思想。而道家和儒家思想在先秦之后还有所发展,纯粹的法家则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4、至今,清静无为的思想仍受到我们的重视,同时,我们现今的行为与思想也无时不刻的体现着这种思想。(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5、同时,因为后世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比如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以巩固中央集权时,于此,便注定提出“无神论”的法家,在后世王朝明显发展。
6、建立中央集权,确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此后经历各个朝代,中央集权在此趋势下经历了长远的发展.
7、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哲学家。后来的梁启超,就曾把商鞅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六大政治家之一。其余五位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朝时期的李德裕、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明朝时期的张居正。
8、先秦以后历代王朝的儒家思想,有许多“法家”思想的影子,“人治”和“法治”,往往在我国封建王朝中属于“混用”的状态,缺一不可。
9、(公元前455年-前395年),濮阳人,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郡守。主持变法。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李悝是魏国丞相。
10、在晋国,魏、韩、赵等贵族势力在分晋之前,已经在自己控制的领土上逐渐推行旨在削弱他们属下的贵族势力的、以郡县制为中心的、非世袭性官僚体制,并在土地所有制、税收与法制上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三家分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君权以及国家的战争动员能力,魏、韩、赵三国先后发起了在法家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全面性的改革。"三晋"中,魏国率先进行了改革。此后魏国实力大增,称雄战国,迫使其他国家加以效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至前4世纪中叶的旨在强国厉兵的法家改革浪潮。
11、在中国,法家改革的成功和法家思想在政治层面上的一家独大使得"现实主义"成了战国时期国际关系的唯一准则。任何类似于"国际社会"、"国际法"和"主权"等以价值为主导的国际关系观在战国时期都失去了市场。于是乎,不但反秦"合纵"难以持续,各国还"以邻为壑"试图把秦国这一祸水引向他方。秦国因此能施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把中国带向统一。
12、 第二期法家面对的是一个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环伺,清朝灭亡到民国建立,始终没有摆脱落后挨打的状态,治理危机和民族生存危机始终伴随,不但是内生的危机还有外来的冲击,面对的论敌是自由主义和新儒家,如胡适和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等。
13、关于老子的来历,历来有多种说法:《辞海》云:“相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14、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他的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5、 法家三期分野,是因为三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时代命题和任务,第一期法家处在“礼崩乐坏”征伐不断的春秋战国时代,法家师承道家,理论对手是只言“三代之事”的儒家,时代命题是革新和复旧,最终以新兴地主阶级确立统治而结束,商鞅在与杜挚、公孙鞅辩论的时候,就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6、很显然,韩非的这些观点是继承了他的师傅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思想。
17、在商鞅变法初期,百姓反对变法者,商鞅把他们抓起来坐牢甚至砍头;后来百姓转变立场,称赞变法,又被商鞅抓起来流放边疆。反对不可以,歌颂也不可以,即凡“妄议”均不可,目的是造成一种“民未敢议令”的氛围。百姓不能议论,就会减少思考;百姓只要执行政策就好,不需要思考政策的好坏。反对是一种思考,歌颂同样需要思考。百姓动脑子思考,不管是往哪个方向,统治阶级都不喜欢。
18、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事实上,后世的统治者,哀秦之后,深深明白法家统治思想的利弊。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仁孝治国”,就是统治者给法家的内核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19、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徐复观指出,“任何思想的形成,总要受某一思想形成时所凭借的历史条件之影响的。历史的特殊性,即成为某一思想的特殊性。没有这种特殊性,也或许没有诱发某一思想的动因,而某一思想也将失掉其担当某一时代任务的意义”。法家出现的国度都是危机感比较重的,“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比如魏国秦国都是在天时地利都不能在争霸时代自立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人和,通过变更社会制度,以期图强图存。
20、通观五千言的《道德经》,我们可以发现老子认为万事万物有遵循大道规律,才能不违背“道”的本意。
21、一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22、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法治国,法家高度重视法制,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重视法制建设,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在以法治国这一理念的延伸下,治理国家应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23、以法为教,推行法家思想——成为后世君王的教训,太冷酷.
24、韩非子思想提出的背景是在战国末年,那个时候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它的意义就是,为后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当时的社会,一切大权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韩非的思想刚好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中央实行君主转化子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强了皇权,为后面即将到来的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韩非子的思想提出了之后自然就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和重用。
25、李悝,魏国安邑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
26、商鞅,复姓公孙,卫国人,所以也被称作卫鞅、公孙鞅。之所以叫做商鞅,是因为他后来在秦国执政十年,功劳很大,被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卫鞅年轻的时候供职于魏国,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担任“中庶子”,后因不得志而西进入秦,很受秦孝公赏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变法十年,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至此,秦国兵众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无敌于天下,立威于诸侯。最终,秦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27、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8、 既不能把法家学说看成“三代之史”;也不视之为一种厚黑的密学,如秦孝公等一代明君,采用秦制无一不是受到历史的危机与挑战,才变法求存。时值近代,陈启天提出,近代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战国”时代,救亡图存压力,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强力代替公理。20世纪30年代,常燕生首先提出“新法家”,他在《中国的起死回生之道》中这样说,“中国的起死回生之道就是法家思想的复兴,就是一个新法家思想的出现”。而在新中国,50年代我们对于“球籍”的危机感,和现在对于治理能力提高的空前要求一样,汤因比的“挑战——应对”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秦孝公问韩非问出了“更法”,汉武帝问董仲舒问出了“天人三策”,中国最强调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变法求存求自强,乃至求良法善治。
29、于此,法家可以让一个弱国迅速强大,而法家本身,则会在安定时局中“迅速”衰败。毕竟法家思想中衍生出的法令,侵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外,还无视和平时期老百姓期待“喘息”的诉求。于此,在以和平以及大一统为主旋律的后世王朝中,法家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30、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法家思想让人们对“天”的认知,更加“客观”。法家的先进性: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直面“天无意志”的事实也就是说,是法家思想在治国治人上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人们更加直接且直观地直面“天无意志”这个事实,并加快了人们从奴隶制时对“意志之天”盲目崇拜的蒙昧中走出的步伐。
31、韩国总喜欢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说成是他们的,就不知道《韩非子》这样的传统文化书籍他们读过没有,想没有想过要据为己有呢。建议韩国人多读一读这本书,也让自己的大脑清醒清醒。
32、法家的“国富而贫治”,在《商君书》里有很明确的描述:“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33、于此,虽说法家思想在后世没有明显的发展,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法家改变了封建王朝中治国主流学说---儒家。
34、简单来说,法家思想家如韩非子和法治为例,韩非子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让世人明明白白看到“天”是“自然之天”而非“意志之天”,于此,“法治”被提上日程。“法治”的出现,无疑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几近阻断了夏商周时期遗留下来之“奴隶制”的回光返照。
35、然而秦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没有转变自商鞅变法以来的强硬政策,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宽松统治,最终激起民变,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36、法家,是诸子百家中对“法”最重视的学派,主张“以法治国”。韩非子所提出的“法”“术”“势”,你知道它们的核心内涵分别是什么吗?现代人该如何理解其中的观点?
37、于此,我们可以认为正是因为法家思想对道家“天无意志”这一观点的拓展,以及接地气的“写实”,让世人对世界的理解更深刻,对自然的轮廓有更“客观”的体会。
38、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39、由于没有欧洲式的教廷势力和城市中产阶级势力的抗拒,更加上北方各国的贵族势力在"封建危机"后均走向式微,战国时的国家因此就能在战争的推动下几乎毫无阻挡地走向强大。显然,中国强大的官僚制国家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治水农业"的产物,而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战争背景下国家和社会的互动。
40、秦始皇嬴政深谙法家之道,利用法家思想驭官、驭民,使秦国变得异常强大,灭六国而一统中国。但纯粹的法家思想,违背了人性,所以不能持久,秦朝得国仅14年,旋即土崩瓦解。
41、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的影响。申不害认为,自然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认为宇宙间的本质是“静”,其运动规律是“常”。他要求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则,以“因”为方法。“因”指“因循”,“随顺”。“贵因”指“随事而定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申不害把这些原则用于人事,构成他的社会哲学思想。
42、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43、所以,颜小二认为,对当代影响最大的诸子百家当属法家。各位觉得呢?欢迎说出您的看法。
44、很快很快使秦国实力大增,国富兵强,成为了虎狼之国。 秦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从边鄙之国崛起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统一六国实力的强国,与法家思想密不可分。
45、老子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它在哲学、政治、人生诸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对道教思想影响重大外,对法家、儒家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6、“无为”主张的渊源即《老子》的“绝圣弃智”,申不害的“无为”,要求的是君主去除个人作为的“无为”,以便听取臣下的意见。但是,申不害仅仅把这种“静因无为”的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为了完善这种方法,他进一步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表明“无为”决不是指君主无所作为,只是君主决策前的一种姿态。在关键时刻,申子要求君主独揽一切,决断一切。申不害的哲学思想,是君主哲学,是政治哲学。这种哲学由道家的“天道无为”演化发展来,是他的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
47、 研究先秦治国理政智慧有以下价值:首先,作为一种本土资源,法家是一种中国古人的智慧,而不是舶来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提供一种强大的智力资源。其次,寻求中国道路的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曾几何时,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之下,西方模式错误地被认为是人类的共同道路,西方政治体制成为人类的模板。我们挖掘自身理论资源,就是要把自己放到与世界文明对话的位置上。再次,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批判地继承先贤理论资源,走出中国道路,说出中国理论,建设中国制度,钻研中国文化,才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国。
48、对老子和孔子稍微了解一点的朋友,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关于二人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有关孔子的,虽有后人附会的传说,但还能看个大概。至于老子的,却大多是道家弟子的夸张之词,难以凭信。
49、 周代以“亲亲尊尊”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的统治秩序,以封邦建国各自为政式的松散联邦式统治格局,左传记载“先王议事以治,不向刑辟”,这样的国家采行的是贵族内部的议事协调。
50、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51、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例,他师承荀子,荀子的思想里面有儒家相关理论和道家相关理论的影子,而韩非作为荀子的弟子,思想受其影响,继承了荀子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并且将这种思想更接地气地表达出来,甚至将其融入君主治国理政之中。
52、始皇立法,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53、孔子带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二人究竟谈了些什么?后世之人不知,二人也未在著作中提到,使得这件事成为了一个千古谜团。
54、战国时期各大思想流派林立,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就是墨子和韩非子,这两个人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55、 但从民族生存的角度想,如果没有富国强兵的政策,没有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古中国恐怕早就四分五裂,想必会与其他三个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历史尘埃里了。
56、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在稷下时,与田骈、接子、环渊等有较多的交往。他们一起被齐王命为大夫,受到尊敬,齐王还特意为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他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著有《慎子》一书。
57、他们洞察一个国家兴衰的“规律”,发现,国家兴亡不是对“天或神”有多虔诚,而是对治国治人的规律,用得有“多到位”。于是,在那个战乱年代,他们从时代“战争”的主旋律中,读出了人性的“自为(利己)”,继而加以“利用”,他们甚至读出了君臣相处时的规律,教君主如何利用“法术势”牢牢把握臣下。
58、韩非子是在告诉我们:天对谁更“亲昵”呢?天没有特意去照顾谁(弦外之音就是天无意志),如果不是自然的天时条件,即便是十个尧,也不会让寒冷的冬天长出一株稻穗。
59、 目前对于法家治国理政智慧的挖掘和研究正方兴未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法家智慧定会为全面依法治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吴小龙)
60、 与此同时,实现法家对当代政治的可能贡献,还应注意法家的消极方面。首先,法家所说的法是“法自君出”的法,与近代意义的法截然不同,其次,法家有反人民的观点,如弱民论、反智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人民和人权。
61、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因而法家将“好利恶害”的人性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法令去做,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能富强起来。
62、 法家精神强调“立公弃私”“令尊于君”的法治观,强调赏善罚恶,用法来引导社会良好的风尚,《韩非子·饰邪》说“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因为人天就是趋利避害的,利用人性论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是一种国家主义价值观,之所以“重典治吏”是因为法治国家的实现需要每个人都“不逾矩”,而官员尤其要做表率。
63、今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望喜,将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分享“韩非子:寄治乱于法术”!
64、老子写成出关后,西去入秦境,从此隐居,不为世人所知。传说他的寿命很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65、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子,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子,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子出使秦国。秦王嬴政见到韩非子,非常高兴,然而却未信任和重用他。韩非子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子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在韩非入狱之后不久便后悔了,于是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韩非子已经喝下李斯的毒酒遗憾而死,一代法家大思想家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同时也不再为当时战乱的纷争而烦恼了。
66、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老子立传,也只有四百余字。提到的老子事迹也只有两件:一是“孔丘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二是老子出关,遇关令尹喜。
67、秦始皇创立夷族连坐之法。一人死罪,夷灭三族,株连十户。 秦始皇创立告奸之法之法,鼓励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
68、 本期讲座邀请长春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林海燕副教授从先秦时代典籍对“法”的论断入手,分析我国“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法家的思想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法家人物历史命运的讲述,讲解历史上法家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法治”的一整套“势”“术”“法”国家治理方式,可以使大家用历史的眼光理解法治,以人文素养把握法治规律,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法治理想建构在厚重的中国历史和崭新的社会风貌之上。
69、韩非子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很多现代的政治家都认为他是中国古代很有作为的思想家。
70、不同于儒家、道家、墨家等学说有明确的创始人,法家并无创始人之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有志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政治改革者和思想家,在辅佐各诸侯王统治臣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学说。即使到战国末期,也并未有“法家”这个组织或者学派,直到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才将其一派命名为“法家”。法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和韩非,最主要的代表著作有《商君书》(为商鞅及其后学者的著述合编)和《韩非子》(主要为韩非所著,亦混有部分他人著作)。
71、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韩非、李斯。
72、而为了彻底贯彻“民愚则易治”的理念,商鞅的做法相当极端。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末敢议令。”
73、法家改革的成功还避免了一种"类民族主义思想"在当时中国的形成,这也加速了中国的统一进程。为了吸引民众从军,国家一般会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当然,一个具体的国家不会仅仅依赖一种策略来动员民众加入战争):用金钱来雇佣民众;通过一种意识形态,使得人们觉得是在为自己的命运而战;采取"大棒加胡萝卜" 的方法通过强制来胁迫民众从军,并通过奖励勇敢来鼓励献身。
74、秦朝与法家的关系,可以说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75、 法家从经济本位分析社会制度和人的行为,对于社会的治理,重视建构制度,“赏善罚恶”“兴功禁暴”去调节社会关系似乎有些某种“先见之明”,用强有力的手段取得了成效。
76、 《荀子·王制》中提到:“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表现出了一种法律现实主义的态度,国家对人的判断取决于人的在外行为,而不是血缘门第,这是一种增强国家活力和社会动能的观点,每个人都进取,整个社会才能向上蓬勃发展,因此他的继受思想的法家学派才提出“兴功禁暴”,君王用赏罚和法度治国,民众才能从中获得行为指引,全社会的思想行为才能“同于一”。
77、 马克思说,在黑格尔那里“任性就是王权”,又说黑格尔力图在这里把君主说成真正的“神人”,说成“理念的真正化身”。有部分现代学者评价法家思想往往认为法家具有“非道德性”,提倡法家是宣传“贪狼之俗”,而不是教人向善,还有的认为法家是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恃威相劫,实专制之尤”,君主统治空前稳固阻碍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国历史在治乱兴替的“旋转门”里完成历史周期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