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2、释义:爱慕芳草是我内心的信念啊,虽九死也绝不悔恨停止。
3、《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抒情,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篇名作写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屈原痛感自己的治国之道不能为楚王所接受,他只好悲愤地走开了,去寻求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离骚中的千古名句赏析)。
4、释义:止不住的叹息擦不干的泪水啊,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不顺利。
5、《湘君》既是一首祭歌,又是一首极美妙的抒情诗。它与后面的《湘夫人》《山鬼》《河伯》一样,在艺术表现上均采用了“代拟”方式。对于民间的祭祀活动,屈原当然是熟悉的。但祭祀背景的展现,迎神情节的构思,迎神巫者在特定场景中的情感表现,实皆出于诗人设身处地的虚拟。屈原以丰富的想象力,将对湘君的“望祀”活动,展开在沅湘、洞庭那横贯数百里的广阔空间,通过“望夫君兮未来”“驾飞龙兮北征”“横大江兮扬灵”等曲折情节的构思,代为迎神巫者抒发“久待”中的焦虑,“远迎”中的虔诚和失望,以及“不遇”神灵的哀怨之情。(离骚中的千古名句赏析)。
6、 屈原《离骚》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原诗中,诗人用这句誓言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坚持高尚品德的决心永不动摇。可供引用表明自己坚持某种信仰,至死不悔的决心,也可用于形容有些人意志坚决,生死不移。
7、王安石将自己比喻成梅花,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8、翻译: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9、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10、“思公子兮未敢言”写得颇为微妙:女主人公的怀思,本有千言万语埋藏心头,但要启齿倾吐,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所谓“未敢”,不是不敢,实在是难于为言呢。令人伤心的是,无论女主人公走到哪里,见到的依然只是浩渺烟波、“潺湲”流水,何尝有湘夫人的倩影!
11、文本解读活动,其实质是对文本的建构和敞开的活动,是一种二度创造。对作品而言,没有读者的解读与创造,文本的意义就显得狭隘与局促;对读者来说,每一个文本又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不断生成的生命体,只有努力读出自身的感悟才会得到不断的进步。诗言志,歌缘情,任何优秀的诗文,都是作者喷薄而出的心声。《离骚》是屈原整个生命的写照,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充分表露出诗人与日月争辉的志向。诗人的气质与精神,是一种不变的信念和不屈的情怀,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祖国的忠贞热恋,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强烈表现和光辉传统。在对话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课前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让自己先与文本发生对话,让自己首先感动起来,在课堂上才能与学生进行深刻的交流,才能带着学生和文本开展深入的对话,才能和学生一起一步步走向文本的意境深处,获得真切而深度的情感体验。
12、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13、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14、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15、归来兮!不可久淫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16、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17、《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
18、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19、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大司命》)
20、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21、清晨,我吮吸着木兰花上的坠露,傍晚,我餐食着菊花瓣上的蓓蕾。
22、当时的儒家是提出这些人物来加以理想化,希望统治者要像这些理想人物一样来统一中国的。屈原这种思想是当时爱国思想的一种最高的表现,他不仅想使他的祖国成为强国,而且要让他的祖国来完成当时伟大的历史使命。
23、《九章·悲回风》,想象丰富,夸饰神奇,低回往复,一唱三叹,均为其抒发思心愁苦而设。但终因放子不还、孤子抆泪的根由,故而推来拂去,无以解脱。最后,欲以死来激动君王,思心和愁苦似乎得到缓和,然赴流实为孤注,亦踌躇不已。可以想见,诗人忧心如焚的悲愤情绪,将进入另一个高峰。
24、旨在通过这篇长诗,向楚怀王表明心迹,阐述自己忧国、忧君、忧民之赤子之情,希望能够影响并感化楚怀王,从而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离骚名句赏析:《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25、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26、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27、译文:众多女子嫉妒我秀美的蛾眉,造谣诽谤,说我喜欢淫邪无度。
28、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29、 选拔贤才,把职务授给有才能的人,就像木匠遵守着绳墨而不偏斜。这两句用于说明用明人要严格地遵守举贤授能的原则。
30、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31、翻译:我乘上骏马打算去奔驰,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道(dǎo),同“导”,引导。
32、自古忠奸不两立,李林甫把张九龄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幸好皇帝对张九龄比较信任,加上张说临死前大力举荐,张九龄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并担任尚书右丞相。
33、范读,强调的是对课文的可感性,是让学生在范读的气氛中进入阅读的情境,做好对话的准备。它不仅是一种示范性的朗读表现,更是一种情感的渗透和熏陶。其间对课文所读出的语气、语调和语感,是教师最质朴、最直接、最生动的表现形式。叶圣陶先生说过,“读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范读,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一种再现,是阅读文学作品进入阅读情境的重要方式。如果要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阅读向往,消除他们的阅读畏惧心理,就需要教师在范读中读之以情,感之以声,在学生的心里面激起情感的波澜,涌动阅读的热情。
34、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国人,楚王同姓贵族。早年深得怀王信任,官左徒和三闾大夫。由于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当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的心情中投汨罗江自沉。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篇,从不同的方面艺术地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怀。
35、《涉江》是屈原在顷襄王时遭谗逐放江南时所作,这是一篇屈原的南行记,也是《九章》中最精美的篇章。
36、这是一首祭祀湘水男神“湘君”的乐歌。通篇托为迎神巫者口气,以缠绵悱恻之辞,抒写了人们不能接遇湘君的忧思和哀伤。
37、他在此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作了一番抒情的描述:早晨从苍梧启程了,晚上到达了悬圃。一天的奔波,该是多么地疲劳啊!本想在宫门之外少休息一会,但是不能啊!
38、《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39、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40、苗裔yì:后裔 览揆kuí:观察思量
41、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42、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43、百越之地: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44、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对话教学一则反映人与人之间精神和谐的关系,二则反映人与本之间解读和谐的关系。《春秋》有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正是因为了对话与互动,因为了阅读与思考,才让师生之间的心灵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成为一个充实的、进步的、发展的人。
45、《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下面是我整理的《离骚》原文及注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46、确实,司马迁也有这样的观点,他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4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8、坠露、落英为对文。坠、落二字俱作“落下”解释。屈原在这里只是以早晚服用的芳物,比喻自己的修身洁行,与上文“恐修名之不立”对应。落英:坠落之花。
49、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50、 翻译:指着苍天为我作证(对天发誓),(我所有的行为忧虑等)都是因为大王你的缘故啊。(意即为楚王尽忠的缘故)(“灵修”指代楚王)
51、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52、“诗庄词媚”,诗里的菊花不是君子便是豪杰,多含庄重之态。这大概是因为古语所说:“诗言志,歌永言。”诗有“言志”的重任,故而多深沉之意。不过,菊花在词曲里,则是另一种风貌,不再是典雅的“士”,而更像妩媚的女子,更接近它作为“花”的本质。比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写给丈夫赵明诚的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言:“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本来就不像牡丹、芍药一样肥美雍容,称其为“瘦”,不可谓不精准。而人比黄花还瘦,这自然是在向丈夫撒娇,大有“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这里的菊花淹然百媚,明显富有闺阁情趣。
53、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54、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分手,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终身一梦裏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那普通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55、后用以描述有情男女新相知的快乐和分别的痛苦。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56、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57、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
58、他爱了惠州的荔枝,他说: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59、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
6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数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
61、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62、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63、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64、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65、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
66、到了蒙古灭宋之后,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给菊赋予了更深沉的家国情怀。南宋亡后,郑思肖隐居于苏州的一个寺庙,终身不愿出来服侍新朝,平时连坐着、躺着都要朝向南方,以此申明心系大宋的志向。他曾作过一首《寒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卓落姿态,表达了不忘故国、隐居不仕的坚贞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