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谭嗣同1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读王夫之的思想,受到了爱国主义启蒙。12岁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典籍,19岁游历各地、结交名士。1895年,谭嗣同30岁,他的思想也成熟起来,这时帝国主义正对中国进行侵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陷入到深重的灾难之中,谭嗣同对此义愤填膺,开始倡导维新变法。(谭嗣同被砍了多少刀)。
2、第二天,八月初谭嗣同被捕。他在被关押的监狱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3、所以变化仅仅维持了不到3个月便以失败而告终,而发动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等人提前得到消息顺利的逃走了,
4、袁世凯是一个投机派,他见维新派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和慈禧抗衡,一面稳住谭嗣同,满口答应要入京除掉顽固派,另一边却派人前往天津向荣禄告密。慈禧暴怒之下,软禁了光绪,情势急转直下,康有为先一步跑路,而谭嗣同等人却坚定留下来,想尽一切办法解救光绪,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谭嗣同被砍了多少刀)。
5、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掌握着大清最高的权力,如果光绪皇帝连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成功实行了戊戌变法,那么君主立宪制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这种封建君主制,对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来说,君主立宪制的迎来意味着什么?慈禧太后的地位将何去何从?但最让慈禧太后生气的是,光绪皇帝竟然支持康有为的这种变法,如果变法一旦成功,就算君主立宪制不被采取,那么光绪皇帝也在很大程度上会抢夺了慈禧太后的位置,慈禧太后怎么可能会将这至高无上的地位拱手让予光绪皇帝呢?
6、慈禧在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时,却加上了一条必须要用钝刀的命令,这是为什么呢?
7、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8、接到消息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本来,有机会逃脱的谭嗣同,毅然选择留下来,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改革之名。
9、维新派的领袖人物之梁启超也为他写了传记,里面并没有提到他被砍了很多刀,只是记录了他就义前大喊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在其他的记录中也没有提及到行刑的残忍。古代行刑,由于刀顿,可能不会一刀毙命。但33刀太夸张了。
10、事实上,所谓的“戊戌六君子”,唯独谭嗣同一人确实是甘愿受死。正如谭嗣同临死前说的那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1、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真实性有待商榷。
12、既然前四人都是干净利索,为啥到谭嗣同就砍30多刀才断气?这明显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逻辑的是彼时胡七在王麻子铁器铺的屋顶,属于远远观刑,他如何能确定谭嗣同是何时断气的?这不符合人类视觉极限定义。
13、到了9月28日,主持此事的庆亲王奕劻正在商议如何审讯,突然就接到这个命令,闹得奕劻本人都莫名其妙。从常理上推断,慈禧如此急不可耐,大抵是没有心情叮嘱用钝刀行刑的,她当时并不算安全。
14、谭嗣同被捕后王五并没坐视不管,事实上王五曾试图组织人马劫法场,然而监斩官刚毅改变了囚车前往菜市口的预定路线,使王五扑了一个空。王五因此错失了见谭嗣同最后一面的机会,此后王五为给谭嗣同报仇多次犯险只身刺杀监斩谭嗣同的刚毅,由于对方守卫严密而始终未能得手。
15、谭嗣同这么说,比喻他和梁启超负责承担不同的角色。没有活下去继续向前的人,就没有将来;没有为了变法流血牺牲的人,就没有办法报答皇帝的赏识。这就是我们彼此要走的路。
16、谭嗣同是6人中慈禧最恨的人,故意留在最后行刑,想给他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惧,其他5人的头地齐刷刷被砍下,唯独谭嗣同一刀不成,两刀也不成,足足砍了30刀,邢台下的老百姓都吓坏了说:“这不是砍头,是锯头”。谭嗣同固然硬气,但他也是肉身凡胎为何砍了30刀才砍下?
17、1757年,乾隆帝将前朝遗留下来的“闭关锁国”全方位开启,整个清朝陷入了无法与外界沟通的境况,技术日益落后。加之后来的慈禧统治,民生疾苦又兵败频传,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这样的清朝是看不到希望的,必须要有人来承当那一道曙光。
18、谭嗣同参与领导了这次变法运动,但运动仅持续了一百余日就宣告失败了,故而这次运动又称“百日维新”。变法之所以失败的如此迅速,一方面因为慈禧太后等人的早有密谋,一方面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
19、在清朝末年,处置死刑犯的手段大多是斩首,对少部分罪大恶极的犯人,就还有凌迟等更为残忍的刑罚,而戊戌六君子就是被判斩首。
20、就在谭嗣同被抓前一天,还有日本朋友劝谭嗣同先逃走,之后再找机会回来,但谭嗣同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1、但是光绪帝没有想到的是,慈禧竟然可以为了权力根本不在乎他的生死。在这103天里的变法中,掌权者终于感到了危机,曾在自己控制下的傀儡皇帝和带着新思想的人们展开了反击,守旧派的地位顿时不再牢固。
22、(石马)“戊戌六君子”被杀后,上海租界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给予六君子很高的评价:“(慈禧太后)所杀害的六个青年改革家,他们个个都具有舍身成仁的意志。我们常常对中国表示灰心和绝望,但是任何一个国家能产生像这样一些烈士,是没有理由对它绝望的。”
23、为了杀鸡儆猴,慈禧太后命人以最残忍的方式处死谭嗣同,特别交代刽子手使用钝刀砍下谭嗣同的脑袋。在谭嗣同师父胡七(胡致廷)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我们看到了谭嗣同被砍头的惨状,“那天用的刀叫什么‘大将军’,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百倍。”
24、然而,慈禧怎么会了解文章写的好不好呢?只是看试卷上优美的字迹,便点了点头。然而,当她看到“谭延闿”这个名字时,脸色就变了,这位本来应能拿到状元的谭延闿,一下排到了第35名。
25、(谭嗣同塑像)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于瀛台,随即抓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很快逃离北京城,本可逃走的谭嗣同选择留了下来。9月18日,谭嗣同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
26、事情的结果,大家都清楚了。慈禧得到荣禄的密报,马上调兵遣将,立马囚了光绪帝,通辑逮捕变法人士,撤了所有支持变法的官员,废除所有的变法举措,宣告重新听政。
27、1898年9月28日,维新派的“戊戌六君子”被押往刑场。对于这让她失去了近百日统治权的“叛贼”,慈禧心中的恨意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先是五人慷慨赴死,到了谭嗣同时,她更是下令使用钝刀斩首,执意要给其施加无尽的痛苦。
28、说起戊戌变法,一定会提到戊戌的六位君子。杨深秀、刘光第、杨瑞、林旭、康广仁、谭嗣同。其中要说说谭嗣同,因为他是“官二代”,要知道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可是当时清政府的湖广总督,那个身居高位但是谭继洵并没有救下自己的儿子,实质上的本质就是个人的力量在国家机器运转之下,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所以谭继洵只能接受清政府的审判。
29、这次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完全忽略了保守派力量的强大,并且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包括慈禧太后的,
30、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都习惯用"钝刀"来象征施加折磨者的手段和工具。
31、以前封建的人为了得到人血馒头还会花钱从刽子手那里买,但根本就不能治病,《药》里的小栓服了人血馒头还是死了。明代“药圣”李时珍曾明确反对人血入药,后世没有哪个医生用人学入药,除了一些思想腐朽的愚民和庸医。
32、慈禧太后政变成功后,囚禁光绪皇帝,捉拿变法人士,康有为等人闻风而逃。谭嗣同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刑场慷慨赴死,周围百姓拍手称快,不断向他们扔烂菜,还有人拿馒头沾血卖钱。由此可见当时人民麻木不仁,还没有觉醒。
33、但在胡七的书里并没有说用钝刀是慈禧叮嘱的,胡七的原话是“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那天用的是什么大将军刀”,也就是说用钝刀杀官员是惯例且杀六人用的是同一把刀。
34、“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后,全国陷入恐怖当中,唯独上海租借英文报纸《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给予六君子大肆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