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以理写诗是宋朝诗歌的风格,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该诗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是哲理诗中的精品。
4、▲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5、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6、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7、苏轼: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2)多发议论。(3)善用比喻。(4)时有雅谑。
8、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9、豁达的胸襟,浪漫主义的情怀,把送别的压抑情绪一扫而空。
10、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11、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2、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1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14、每一个脾气暴躁的妈妈背后,都有一个缺席的爸爸(深度好文)
15、内心安定,波澜不起,那么自然可以随遇而安,处处皆是故乡了。
1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17、这首词在境界上大大突破了北宋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对南宋辛派词人有很大的影响。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这首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18、1076年冬天,苏轼离开密州,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19、 “左牵黄,右擎苍”是说左手牵黄犬,右手驾苍鹰。《梁书张充传》讲梁代张充年少时出猎,就“左手臂鹰,右手牵狗”,苏轼暗用其事,言田猎之壮观。
20、词的上阕写暮春的景象:花落残红、杨花漫天、芳草萋萋。下篇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全词写得比较哀怨,是苏轼中比较少有的。
21、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d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22、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23、《水调歌头》是1076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和弟弟分离,在中秋节当天写下此词,表达自己的离思。
24、“不思量,自难忘。”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难以消除。
25、本书从四个维度展现苏轼的人际交往关系及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一是从地缘、血缘等“先赋性”关系角度,展现苏轼的故园情、兄弟情、夫妻情;二是从情感、性格、价值取向等“选择性”关系角度,展现苏轼的伯乐情、师生情、同乡情、患难情、方外情;三是从宦海浮沉的“业缘”关系角度,历时性地展现苏轼在熙宁d争、元祐d争、绍圣元符d争,以及出任“八州督”,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的情感冲突与价值坚守;四是从地域情缘角度,展现苏轼与润州士人的交往,对诸多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澄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空白。
26、苏东坡经“乌台诗案”一难,原本跌入谷底的政治理想更加笃定更加坚毅。他深邃的目光穿越千年往事,挥动如椽大笔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讲过,“华夏文化历千年之变,造极于赵宋之世。”但是赵宋王朝又是极为不幸的,宋仁宗慧眼识荆的宰辅之才,大部分精力耽溺消耗在宦海沉浮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戏谑也好,自嘲也罢,史书记载苏东坡在谪居境遇下所建立的“功业”,与其深藏于心的殷殷家国情怀似乎并不成比例。
27、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28、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如《燕歌行》
29、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30、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31、“乌台诗案”是指当时几个居心不良的御史台言官,以苏东坡移知湖州后的谢恩表中用语暗讥朝政和借诗文抨击新法为由,联名上疏奏请宋神宗治苏东坡图谋不轨之罪,司马光、张方平、王诜等一帮重臣亦受牵连,由于宰相吴充等人极力为苏东坡开脱和求情,苏东坡才得以从轻发落。“乌台诗案”是赵宋王朝成立以来发生的第一次震动朝野的文字狱,是宋神宗维护集权统治的一个极端手段,当然也成为苏东坡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