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最近时期,人类还遭受到另一种丧失,那就是原本作为其行为根基的传统迅速地消减。丧失了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他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2、也许是正值岁月静好、家庭幸福,却被意外事故击垮的无常。
3、在他们看来,与生存无关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忽略。犯人们的冷漠也影响着他们的情绪,他们不怕死亡,却极其害怕做决定,因为每一个决定都是关乎生死的,需要在几分钟内拿定关乎自己生死的决定,就像在遭受地狱的折磨,他们宁可逃避不做决定,听从命运的安排。这是囚犯们处在第二阶段的状态,麻木冷漠。
4、进入这个状态的犯人,再没有什么能够打动他们,顶多会盼着自己能够生几天病,生病是非常幸运的事,因为你可以干几天轻松的活。你可能会奇怪,人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迟钝、对任何事都不关心。其实这正是人在极端环境下自然生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人们无望摆脱这种渺茫的状态,所以用冷漠的外壳把自己包裹起来,让自己的感受力变得迟顿一些,免得受到外界刺激。这时候人们的内心生活已经退回到了原始水平,一有机会,就会在一起讨论食物问题,用幻想暂时填满饥饿的肠胃,就连每天分到的唯一一片面包,囚犯们都会正儿八经地讨论,是应该一次吃完还是分成几份吃,可想而知,集中营的生活已经匮乏到了什么程度。
5、而大量的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被动接受996工作制的人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们现在选择被动的接受,就已经意味着在可见的未来他们是不会拥有选择的权利的。更加重要的是,如果这个生活的片头广告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没有意义,那会因为无法删除,而让他们倍感痛苦。
6、与此相反,我们还知道有一些人,有意义支撑着他们勇于挑战那些持久的困境。就像是身患重病的病人,无论是为了获得更多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还是期待现代医学的进步让自己能够治愈,任何一个活下去的理由都能支撑他们忍受病痛的煎熬,让他们能够承受住这样活下去的方式。
7、在狱友们内心麻木,逐渐丧失自我时,他用互相编笑话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漠视苦难。(活出生命的意义)。
8、经一番彻骨之寒,傲梅才能于风中盛放;历一场断翅之痛,苍鹰才能在天际翱翔。
9、刚进入集中营的囚犯当然是惊恐,除了极度的惊恐,你不会有其他感觉。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钟是死是活。当然,人在刚进入这种极端环境时,并不会立刻失去希望,在精神病学中,有一种被称作“暂缓性迷惑”的状态。它指的是,被宣布处决的人,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会产生暂缓执行的幻觉,他会一直抱有希望。刚进入集中营的人们几乎人人都抱有这种希望,他们幻想自己的结果不至于太糟糕,总觉得事情还有转机。
10、我们知道有很多人老一辈的人,他们一旦退休就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工作使他们的生活有意义,甚至是他们生活唯一的意义来源,而一旦没有了工作,他们因“无所事事”而愁眉苦脸。(活出生命的意义)。
11、保持内心澄净,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沉淀、提升。
12、看不到未来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沦,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老在回忆。
13、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可以少些焦虑和迷茫,幸福和成功即使暂时不在身边,说不定哪天也会不期而遇。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8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说起如何面对生死,在这本书里,对于活着、生存、苦难、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死亡就像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放弃,而每一次放弃都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短暂。只有知道怎样面对死亡,才能更好地活。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或许都默默地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曾经是心理医生的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九死一生,观察了各种人的心理行为、人格的扭曲与变化,如何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生命。
14、许多人被他的经历所打动,哈佛、斯坦福等名牌大学,也曾邀请他担任教授。
15、有时候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他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
16、所谓意义疗法,弗兰克尔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讲到:“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逃避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
17、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为你解读的书叫作《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可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一本讲述生存问题的心理学书籍,它篇幅不大,但却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被美国国家图书馆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在全世界销量达到了千万册,也得到很多专栏作者极力推荐的一本书,因为这本书太难得也太有特点了。
18、也许是经常起早贪黑、四处兼职,却连房租都交不起的穷困;
19、不仅囚头对他格外关照,还将弗兰克尔安排到“休息营”,照顾50名高烧病人。
20、他们的存在足以说明,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也正是这种精神自由的实现,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
21、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22、从更广义的角度看,不可控的力量左右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让我们常常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23、《活出生命的意义》是2010年6月1日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 这本书主要讲述纳粹时期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的励志故事。
24、生命的意义给了他挑战的力量。作者在被关押期间,一直在思考如何从磨难中获得的意义,经常想象给学生们介绍囚犯心理学,也利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救助过狱友。当他的《医生与灵魂:意义疗法导论》手稿被没收后,重写这本书的渴望帮其战胜了各种极限磨难。作者确信,在巴伐利亚集中营那漆黑的狱中重写那部被没收的书,帮他避免了伤寒热可能带来的心血管衰竭的危险。
25、0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26、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
27、”人的生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有能力超越这些条件。人能够力所能及地改变世界,并在必要时完善自我。“
28、敢于迎难而上,绝不轻言放弃,万丈深渊也困不住你。
29、弗兰克尔基于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认为一旦人若是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便能自行克服那些意缘性的神经症,在书中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老头因为挚爱的妻子的去世而深陷抑郁不能自拔两年,弗兰克尔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是你先你的妻子而去世,她会怎么样?”是的,相爱是两个人对等的付出,她会如同这老头一样难受,那么,他活着是为了承受这份不让她吞咽的苦果,这便是这份苦难的意义,牺牲的意义,也是他活下去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治愈了这个老头的抑郁,让他不再沉没在这份痛苦中不能自拔,因为他开始认识到他目前状况的意义所在。如果把这个案例交给我来处理,我会怎么做?我想我可能会花很多次的咨询去倾听老人讲他和她的故事,去陪伴他在咨询室释放他的悲凉,效果呢?会有,但绝不会那么显著,也不会那么快速。这便是意义疗法在咨询中魅力所在吧。
30、生命是柔软弯曲的河流,生命是高高屹立的山峰,生命淌过水深火热,才能明心见性,生命经历万般尘劫,才能风轻云淡。
31、我理解这样的想法,因为我自己处于低谷的那段时间里,也曾如此埋怨,而生命中的那十八个月,的确再也无法折返。但我后知后觉渐渐觉得,那些时光并没有被蹉跎。
32、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突然失去勇气,会导致死亡”。环境对人有影响,但最终都是自主决策的结果。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就是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最重要的是:即使出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痛苦如果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地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这就是说,要发现生命的意义,痛苦不是不可或缺的。
33、人生好比香料,被坎坷捣得愈碎,被挫折磨得愈细,反而愈发醇厚。
34、弗兰克尔一直坚信:你无法选择处境,却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处境。
35、谈起这段岁月,她感谢那段艰苦的岁月,感谢那个不肯放弃,一直坚持努力的自己。正因为那时的路,才走到现在,成就了如今的自己。
36、它们在恰当的时机出现,点醒了深陷于自己的思绪中不自知的我,也帮助我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清现状、打破僵局。
37、对于第一种应该很好理解,因为这是普遍所认同的生命的意义:取得的成功,不管是从财富上还是从名誉地位上。对于第二种完全是从个体角度来看,也许就因为有某个人的爱或者是爱着莫个人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第三种并不是鼓吹大家要找苦难去承受,那样叫自虐,相反而应该自动的创造条件远离苦难,只是很多时候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在面对困难时应该采取的为积极的态度,即悲剧的乐观主义,在苦难面前升华自己。
38、在纳粹集中营里,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
39、我在一次疗程中和咨询师谈到 “Controling (控制)” 和 “Empowering (赋权)” 的区别。
40、堪称为20世纪的一个奇迹的医学博士——弗兰克尔,在二战之初,他本有机会前往美国逃过一劫,但他不舍家园,难离亲人,身为犹太人,他和家人都被关进了“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41、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42、这本书是弗兰克从集中营被解放出来后,也就是1945年写的,他仅仅花了9天时间一口气写成。这本书在他写成的第二年也就是1946年,首次以德语出版,书名叫做《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重点讲的是弗兰克的经历,后来再版时改名为《对生命说“是”》,同时增补了意义疗法的内容。出版之后立刻就成为畅销书,曾经在战后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感动了很多人。很多读者都是拿起来放不下,一口气读完。1959年,这本书出版了英译版本,如今这本书在全球已经有了20多种译本。这本书引进中国后,也有很多版本,比如《追寻生命的意义》《活出意义来》。我们解读的是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出版于弗兰克逝世18周年之际,也就是2014年。虽然这本书只有十万字,捧在手里,你会觉得它特别轻薄,但书的节奏特别紧凑,内容也很厚重,承载了有关死亡和生命的哲思。
43、当时,弗兰克尔是维也纳一家医院的神经官能症科主任,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44、贫民的也很多得病,是尿毒症,也因工作辛苦,和家庭的压力,累坏了,吃不好,吃的太隨便的,方便面又一餐的,餅乾喝水也一餐,掙錢不易,为家,宁願自己随便吃奌東西冲饥不饿,如果体力劳动沒有营养是不行的,在平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飲食,营养要均行,保持睡眠品質!
45、80岁时,他坚持挑战高难度户外运动,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46、主播:昆明,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47、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48、能够生存下来,确实有太多侥幸。作者在回顾集中营生活时,也细数了哪些命悬一线的事情,读来印象特别深的有四次侥幸。
49、人在登山遇险的关键时刻,只会有一种感觉,即好奇。《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适合所有人的书,强烈推荐。
50、他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囚友们进行心理治疗,鼓励大家“那没能杀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51、大学以后不像高中那样规划自己的时间。自己大概从初中就有规划和给自己制定规矩的习惯,虽然绝大多数都形同虚设,哈哈,但是确实还是有作用的,并且到后来,规划也越来越实际,行动率也越来越高了。但是到了大学,除非特殊时期,很少再给自己制定段时间短内的规划了,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虚无状况。这种情况亟待解决。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最近在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书里讲了一个心理学家在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很有共鸣。
52、三十七岁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自已考进d校脱产读书两年,获得中专文凭。
53、《活出生命的意义》便是其中之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个经历了集中营的精神科医生。
54、知名的政治家,哲学家,甚至连教皇保罗二世都读过他的书,还远道而来拜访他。
55、不再害怕失去、不惧重新开始,生活才会慢慢变好。
56、对于这些客观上无法避免的磨难,别人并不能够替代你的痛苦。因此,自怜也没有用。
57、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58、生命,总会历尽万般尘劫,不曾退缩,从来都是熠熠生辉。生命总是在水火之中涅槃重生,在柳暗花明的境遇里百转千回。
59、当人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都能勇敢地活下来,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美好,为何还有那么多轻生的人?也许当他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应该知道比自己痛苦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可他们却仍然坚定不移地活着。为什么自己却不能做到呢?
60、一次又一次站在死亡边缘的经历,让他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61、生活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一直那么糟。
62、他不仅在地狱般的牢笼中活了下来,还开创了意义疗法,为陷入绝境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63、然而,原本生活体面、备受尊重的他们,都沦为了被肆意践踏和欺辱的囚徒,时刻面临毒气室、焚烧炉和大屠杀的威胁。
64、作者提出了面对困难的态度:“那一刻,我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过这个办法,我成功地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好像所有这些都成了过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为自己心理学研究的有趣对象。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65、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与别人比较的心理,也经常看到别人身上的比较现象。如果把比较分为两种,一种是往上的攀比,另一种是比谁更惨。向上的攀比多为让别人认可自己,往下的攀比多为获得别人的同情,后一种现象似乎更常见。这让我想起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片段,为了进入华府当佣人比谁更惨。这种比较的结果,往往是感觉自己更惨了,带着一种悲观情绪循环往复。如果真的需要比较的话,集中营的那种生活,不,那不应该被称为生活,那种状态应该是人类所经历的极端之一。而弗兰克尔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哪怕在最极端的恶劣处境中,“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66、与弗兰克尔一同被送进来的有1500个人,其中有不少是商人、医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等。
67、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近刚刚揭晓,这让我想起了2015年,屠呦呦获得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激动时刻。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曾经一度为了研究,三年与女儿仅有一次见面,甚至不惧危险,亲自试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决心与毅力。最终研制的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这就是屠呦呦活出的生命意义。还有今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以及全国千千万万抗疫医护人员,他们以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那些生死救援情景至今依然感天动地,他们用行动力挽狂澜,无畏艰险,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68、此书的一个特点是客观冷静,温柔宽恕,作者虽是参与人,却像一个实验记录员一样,记录各类人在绝境的举动,记录着现在我的心理到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与苦难的现实对比,就像军神清醒地一刀刀数着医生割了多少刀一样。
69、每个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的人,都能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70、作者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汇聚在书中的一字一句中。告诉我们无论怎样解释生命的意义,只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短短一生如蜉蝣,若能看透生命的本质,找到生而为人的源动力,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我们的生活。这一世才真的没有白白来过。
71、之所以弗兰克被称为20世纪瑰宝级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他经历了地狱般的纳粹集中营生活,并且把它们记录了下来,更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把自己和狱友当做观察样本,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我想这应该是一件绝无仅有的事情吧。最后,弗兰克把自己的经历与学术相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简单来说就是无论你处在怎样的痛苦之中,都一定能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然后让这个意义支撑你走下去。
72、作者对痛苦做出的说明:尽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说可以通过痛苦找到意义,条件是痛苦难以避免。而遭受不必要的痛苦是自虐行为。
73、矛盾意向法的技术基础: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的出现;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74、0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75、苦难有多残忍,生命就有多坚韧。生命生生不息,懦弱的人会放弃生命,坚韧的人会敬畏生命。
76、有的人认为吃喝嫖赌是快乐,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念,为了满足一己之私,不管其他人的感受,甚至不惜违法犯罪。
77、不喜欢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学”,感觉更像消极,为了解释而解释。喜欢“高度心理学”或者因为我们阅读和婴儿期幸福的体验,让我成为“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78、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79、接下来,他们会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冷漠,就像死人一般没有一丝情感。之前他们不忍目睹别人受罚,现在他们对周围的死亡已经习以为常,只是呆呆地看着别人被鞭打,一个刚刚还在跟自己交谈的人,没过多久可能就变成一具尸体被拖走。在搬运尸体的时候,囚犯只关心这个死人身上的鞋子是不是比自己的完好一些,好换下来自己穿。很可能一觉醒来,你会发现有些人并不听从看守的指挥爬起来干活,只是躺在那里抽仅剩的一根烟,不管看守怎么抽打他们,他们也不会动弹,这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死亡状态,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被送到毒气室。
80、“你无法控制生命中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弗兰克尔在书中写道。
81、战争摧毁了他的生活,夺去了他的亲人,他却踩在苦难的废墟上,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82、但他舍不得抛下痛苦的患者和年迈的父母,决定留下来。
83、重新再写一本的渴望,让弗兰克尔熬过了无数个日夜。
84、小编听说此书是某咨询学习辅导课程的指定读物,此书可读性确实非常之强,翻译语言极其接近中文的阅读习惯,并未有晦涩难懂之处。本书封面上有四个字很值得关注“信仰之作”,这是很高的评价,甚至已经接近于治愈系最高的境地,一开始难免抱有怀疑的态度,“生命的意义”这应该算是生而为人的终极疑问,又岂是一本书能够说得明,道得白?
85、人类也是如此,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先前早已具备了他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不可抗拒的。
86、在荒凉的环境中,人们不能畅所欲言,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种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这种处境中人们也可以通过回忆爱人的形象获得满足;
87、这是一本七十年前完成的书。作者是经历二战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生死考验的心理学家。在炼狱般的三年中,经历无数的苦难后,他幸运的活了下来。出狱之后,他完成了这本著作,并创立了意义疗法。
88、自由是人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89、《天道》:为什么“层次”越高的人,越不爱争论?
90、正如书中反复引用的尼采的这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存在主义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帮助我从精神疾病的虚无中走出,重新站到了坚实的大地上。
91、还说到:对生命的意义的质疑,没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
92、长期吃不饱、穿不暖、也睡不好的他,和其他狱友一样,患上了严重的水肿。
93、体会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悲剧三位一体的第三个方面涉及死亡,但是也涉及生命,因为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包含着死亡,而每一时刻都不会再重复。那么,生命的这种短暂性难道不是使我们尽量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示器吗?它肯定是的,因此我提出一个忠告: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94、尽管弗兰克尔求生欲强烈,但日复一日的折磨,一度让他陷入绝望。
95、一旦这份责任感不够,或者根本就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很容易在困顿中放弃,放弃坚持,反而去追求短暂的快乐和享受,在书中有描述过那么一段真实的现象,当某个犯人早上不再起来,开始抽珍贵的烟时,那么他将在24小时内死去。从而反观社会性问题,享受短暂的快乐,追求及时的享受,恐怕亦是对生命意义的缺失,只是现今社会并不会如此的残酷,不过就最终结果而言,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96、就这样,他奇迹般地在集中营中活了下来,甚至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97、后来,他被安排去照顾病人时,还不幸感染了伤寒,险些被送进焚烧炉。
98、“因此,要让自己决定是否应该将生命的任务解释为应该对社会或自己的良心负责。”
99、困苦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给人提供一个机会,有的人能充分利用它,完成自我了解和精神升华,有的人则会选择放弃。这也决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100、(1)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成就或成功
101、1945年,弗兰克尔从集中营获救后,发现自己极为孤独。
102、集中营的人群,普遍的价值满足感和欲望需求,降低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的最底层:面包以及香烟,就能给他们带来如同“天堂”般的短暂快感——因为生理饥渴的驱使,大脑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机能上,如同电脑内存不足时的降频,人类降阶返回到动物层级。
103、跟他在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同行,也纷纷移居别国。
104、纳粹期间,身为犹太人的他,被关进了号称“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105、有些东西能使你失去理智或变得一无所有,直到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106、作者本人十分勇敢,战争时期抛去和平生活研究学术的机会,留在父母身边,结果九死一生。这样的经历,是无法复制的。他得出的经验,没有经历过的人怎么体会呢?于是说不能说他是错的,但放在我们身上又不适用。
107、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108、他惊喜于每天居然可以有5分钟独处机会,可以透过铁丝网静静地看看外面山坡上的野花。
109、在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地方,也总有一些愿意给别人宽慰,并分享自己的最后一块面包的人。
110、就如同他想告诉身处绝望中的人一样: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