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每一个成语起源地用历史地图与中国当代地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地理定位。让家长带小朋友旅行时,可以玩一玩寻找成语发生地的游戏,真正的寓教于乐,实现带孩子出去走走的真正意义
2、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3、适合年龄:3~6岁亲子阅读,7~12岁自主阅读
4、这样的现象,也让我们这些身处在博大精深文化当中的人反思,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与历史是否有国外友人这样热爱与了解。(热爱读书的成语)。
5、“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6、一字一句,淡淡的墨香,深深的底蕴,一段一落,轻轻的几句,高高的内涵,一行一页,浅浅的道理,大大的智慧,世界读书日,认真读书,领略书中的真谛,愿你读书日快乐!
7、释义: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8、(释义)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9、每一篇都有相关的作者介绍、代表著作、译文、注释、作品中提到的地理位置、相关的风俗传说还有有趣的拓展阅读。给大小读者们建立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
10、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11、磨礲浸灌:切磋浸染。形容勤学苦练,始终不懈。同“磨砻浸灌”。
12、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3、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14、因为此时我们还可以不被任何分数左右,可以心无旁路,在奠定人生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让孩子体会到语文这门学科的宏大和内在的美感。
15、 我读书少,蹉跎半生,也没什么成就,原本没有资格来谈这样宏大的问题。不过做了十几年语文老师,又在北师大二附中这样一个倡导读书教育的学校工作,耳濡目染,略有一点体会。恰好某兄笑嘻嘻地为“章黄国学”约稿,就以此敷衍塞责,或许对同学们有所裨益,也未可知。
16、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7、枕籍经史: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18、(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9、(造句) 安徒生童话真吸引人,谁读都会手不辍卷。
20、我数学不大好,但曾算过这样一笔账:青少年高中毕业,升入理想的大学,是人生的起点,不是终点。他们大概还要活下去,要求学工作,要结婚生子,要养老送终。按照今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18岁高中毕业,他们至少还有60年好活。假定这个算法没有大错,那么中考和高考,只是他们人生起步阶段两次重要的考试而已。别说当前的考试命题跟学生日常的读书没有什么短期、显性、直接的关系,即使真有这一天,学生不真正读书就没办法在考试中得分,也没要必要用考试做诱饵或者以考试为目的说服或教育青少年读书了。否则当他们不需要考试的时候,也就真的不会再读书了。
21、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22、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阴沉着脸,准备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鞠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便留下他住了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钱。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23、现在国内的教育改革越来越倾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有了更多的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背诵成语就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如果能在学前给孩子这方面的熏陶,那么在入学之后的系统学习过程中,会更好的融会贯通。
24、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5、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
26、出处: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