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释义:蒋干,东汉末年名士。蒋干到周瑜处盗取书信,中反间之计,回到曹营害死蔡瑁、张允两元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蒋干盗书)。
2、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幹往见瑜。幹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幹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幹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幹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幹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幹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终无所言。幹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蒋干盗书)。
3、这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部下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闻讯,已经猜出蒋干来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吩咐众将依计而行,随后带着众人亲出帐门迎接。二人相见,寒暄一番,周瑜挽着蒋干手臂同入大帐,设盛宴款待蒋干,请文武官员都来作陪。席上,周瑜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命他掌剑监酒,吩咐道:“蒋干和我是同窗契友,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操的说客,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准共叙朋友旧交,有人提起两家战事,即席斩首!”蒋干听了,面色如土,哪敢多言!周瑜又对蒋干说道:“我自领兵以来,滴酒不饮,今日故友相会,正是:江上遇良友,军中会故知。定要喝它个一醉方休!”说罢,传令奏起军中得胜之乐,开怀畅饮。
4、话说回来,如果蒋干真的就此告辞,周瑜会作何反应?我们很难想象。只能说周瑜也深知蒋干对曹操的忠心,所以才有了那番布置安排。
5、蒋干此时并没有灰心,毕竟还有一个晚上的时间,有很多时间都可以实施劝降大计嘛!吃饭的时候就旁敲侧击的劝降!
6、俗话说“三年不登门,是亲也不亲”,说实话,这样的游说基础是相当脆弱的。蒋干信誓旦旦“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确实有力有不逮、勉为其难的嫌疑。
7、蒋干自恃才高,想要说服周瑜,结果被周瑜一顿狂怼,只能是断了劝降这个念头。夜里,两个发小“抵足而眠”,但周瑜酒醉不醒,蒋干也没有“睡服”周瑜的机会。想起之前在曹操面前夸下的海口,蒋干心中焦虑,就这样回去,定然是无法交差。焦虑之下,蒋干是彻夜未眠。
8、好了,这段三国故事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9、那蒋干倒底是何时游说周瑜的呢?这我们也可以从《江表传》来寻找痕迹:
10、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准备大战一场。
11、此时“熟睡”的周瑜口中又含糊地说着梦话:“子翼(蒋干,字子翼),我数日之内,教你看操贼之首!”“子翼,且住!……教你看操贼之首……”
12、起因蒋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免得大动干戈。
13、但是,曹操所采取的具体办法,却无形中承认了自己中计。当众将“入问其故”时,曹操找了个“二人怠慢军法”的理由,企图把事情糊弄过去。
14、按理来说,蒋干此举乃是大功,帮曹操铲除了奸细。但这整个事件其实都是周瑜的算计,蔡瑁、张允是无辜的。周瑜是借蒋干之手,巧施反间计,帮助自己除掉了两个心腹大患。
15、将计就计:蒋干以故人的名义来看周瑜,周瑜便将计就计,也当他是故人,请他参加群英会,使其无疑心。
16、蒋干盗书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也使他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虽然他在《三国演义》里是个小人物,出场仅两次,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7、蒋干第一次过江的缘起,是周瑜偷看曹军水寨后,曹操提出“今又被他深窥吾寨。吾当作何计破之”?这时节,蒋干自告奋勇“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18、蒋干盗书,发生在赤壁大战之前,是曹操连环中计的关键。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19、“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倾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江表传》
20、当蒋干听到这个问题时,有两条道可以走:说自己是说客。这无疑是最傻的一种举措,哪有劝降当着众人说的。走这条路被轰出去就已经不错了,说不定就身首异处了。说自己不是说客。看来只能选这一条路了,虽然这使他不能立刻劝降周瑜,但毕竟还是自己的小命重要。
21、皇太极进兵中原,遭到明将袁崇焕的阻挡。皇太极来硬的不行,来软的也不行,正愁没机会突破袁崇焕这一关时,恰巧手下人抓了个明朝太监,皇太极便想起蒋干盗书的故事。于是他安排一个将军当周瑜,和这个太监同住,半夜里故意和别人讲袁崇焕如何如何。那个太监装睡,就做了偷听的蒋干,然后不费劲儿地逃回京城向崇祯皇帝报告。崇祯一听就火了,把袁崇焕召回京城抓起来,后来定了个谋反罪给杀了。乍一看,这是典型的“蒋干盗书”,可细一琢磨,里面却又充满疑惑。按说,《三国演义》是汉人妇孺皆知的小说,可为啥满人用计,汉人却上当呢?说起来,这是一个重视程度问题,当时的明人根本没把小说当回事儿,而在清人那里却成了一部兵书,被人研究个透,使上其中的一两条计策也就不奇怪了。
22、第一次是蒋干盗书,周瑜妙使反间计。在《三国演义》,蒋干作为江东名士,是周瑜同窗好友。曹操大军与周瑜在赤壁相持时,蒋干向曹操自荐,愿凭自己这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周瑜归顺。曹操正愁拿周瑜没办法,蒋干有此办法,自然是开心不已。
23、至于群英会上太史慈仗剑监酒,周瑜舞剑作歌和后来的装醉设计,伪造文书和部下密语等情节都是虚构的了。蒋干回去后告诉曹操,周瑜“雅量高致”,不是翻翻嘴皮子就能把他赚过来的。
24、我想强调的是在这次见面当中,史书还记载了周瑜说的一段话。前面说了,周瑜向蒋干表态,我是不会叛变投降的。在这段表态当中,周瑜说了二十个字,他说的是,“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情,言听计从,福祸共之。”这就是周瑜为什么忠诚的原因。
25、这里暂且说句题外话,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预设立场,小说在塑造曹营人物时,或多或少总是带有一些偏见的视角和丑化的态度——这在不少情节上都有体现。
26、比较公认的看法是:这蒋干对于曹军简直是罪大恶极,而对东吴却是另类的功莫大焉——因为他盗书,导致蔡瑁张允被误杀,严重影响了曹军水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