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2、冷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一年中最热、最冷时期来临以及寒暑变化。
3、二十四节气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24节气也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有关,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十五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4、节气与西方文化中的黄道十二宫有对应的关系。但黄道十二宫是时间段而不是时点。
5、它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林分表示四个节气的开始。
6、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7、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8、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9、其实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另外,“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的独特性,适应自然的实践活动之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二十四节气表顺序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起源
10、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11、惊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12、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
13、8月22日~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4、小雪: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15、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16、“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17、夏:立夏:25月5--7日、小满:25月20--22日、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日--24日
18、立冬用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十一月七日立冬,芦苇正好扬花。从诗经入手,正是传统文化的表现。
19、秋: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
20、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21、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
22、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23、立春2月4日17:03:12雨水2月19日12:56:53惊蛰3月5日10:56:44
24、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25、到了小寒时节的时候,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的时候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这个时候,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26、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水、降雪的时间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