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灯下夜祷》《薄奠》《少年残像》(POOK单行本之一)《流景闲草》《我不能悲伤的坐在你身旁》《蓝颜》《城事》《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单行本)《给世界上另外一个我》
2、人世的巧合如此,我不觉诡异,只是隐隐觉得凄凉。
3、听说,在爸妈那个年代,能靠着一暖瓶白开水和半斤馒头,捧一本金庸,在房里读上三天三夜。
4、曾问过她,笔下这么多人物最喜欢的是哪个名字,她只说在〈丽江无恋事〉里,绯绸或是阮烟桥?我无从得知。
5、火车进入了隧道。黑暗中我想起大哥的脸:九岁的,十五岁的,二十五岁的,现在的。他的音容此时如此清晰,此时我才觉得,他和母亲如此相象。
6、(23)黄碧云:《言语无用,沉默可伤——“红楼梦奖”得奖感言》,《黄碧云第五届红楼梦奖评论集》,香港浸会大学,2016年版,第18页。
7、黄碧云: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还做着作家梦。为了推销自己的小说,立心不良地做了一个读书小剧场《媚行者》。做完以后更加懊恼:小说没推销成功,一样卖那永远不可逾越的两千本,时间金钱赔了一大堆,更可怜的是诱发了一场品位低劣的姿势竞赛。
8、“因为我们在飞机上,星星在什么下面。”“哦,对。”
9、(28)黄碧云:《给死者的一封信》,《后殖民志》,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17-218页。
10、 据报载,枪杀是在她家的客厅发生,子弹从近距离发射,穿过她的腹腔及脑袋。现场没有挣扎痕迹,相信为熟人所做。我在报上看见案发现场。她这个家,我也没有到过,这个女社会d员被谋杀,而她就是我的妹妹,我感到极度陌生。报上这张案发现场照片,见得客厅陈设简单,墙上挂着一幅大相,一个女子,穿着莲青粉荷和服,带着三个小孩子,在照相馆里整整齐齐的微笑着。这是我家的一张合家照,是在母亲去世前约一年照的。现在妹妹又逝世,照片里的人只剩下大哥和我。来到这个年纪,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了,而后来我身体内的癌细胞美丽盛放如罂粟花。我看着这张报上的照片,忽然流了一身汗。
11、不见得你比别人更痛些,只不过你表达得精彩些。生命里面很多事情,沉重婉转至不可说。我想你明白,正如我想我明白你(黄碧云小说)。
12、雨慢慢的停了,篷前犹单单调调的滴着水,夜色渐浓,大哥并没有去开灯。我们就在黑暗里对坐,大哥非常缓慢地讲述家乡里诸种事情,茶已经渐渐冷了。四周一点一点的静下来,到最后,回到犹在天地初开,没有光,没有生命,什么也没有,只有大哥遥远的声音,平板而空洞地,叙述着,谁家生,谁家死。
13、(34)邓小桦:《重回公共性的追寻:香港文学近年实践概览》,《思想:解殖与回归》,台北:联经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84-185页。
14、 我到医院实习后,上课、诊症、当值、写报告、考试外,还每天工作六小时,日本人要在美国社会立足,表现非特别好不可,我的心理压力特别大,所以开了服镇静剂,后实安非他明、吗啡。
15、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最后以这句话共勉,继续前行!
16、(4)梁静:《只要有自己生活的质感即便湮没于人海,也一样活得丰盛》,《新快报》2014年7月23日。
17、她的小说自成一派,叙述中带有冷静的人心分析,一针见血。
18、(25)苏伟贞:《给香港青年们的遗言——关于》,《阅读志书评》2018年9月13日。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1017
19、后殖民书写虽以弱者位置发声,但其叙事者本身或叙事所面对的对象却是宏大主体,其中隐含着强烈的政治正确意识。简单而言,后殖民书写需要有一个加害者或者是隐形的潜在的加害者,因而很容易掉入詹明信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文学的民族寓言书写窠臼。创作《烈佬传》和《卢麒之死》使黄碧云深入到香港监狱变迁和九龙骚动事件的历史。这两段历史以及事件本身有高度的“殖民”“反殖民”意味,极其容易处理成后殖民文本。作者本人也承认刚开始写《烈佬传》的时候,还想着宏大的主调,从犯罪者看香港监狱和政治历史。《卢麒之死》原本的计划是追溯《南京条约》签署后的事,做资料收集的时候发现了卢麒这段历史。《烈佬传》《卢麒之死》预设创作计划的改变透露出黄碧云最新的创作心理:她要面对的是社会的遗忘,诉求对象不分殖民者与否,她要检讨的是香港人的特殊历史以及情感构成。“我写了湾仔,不是这个地方有甚么历史价值,旧湾仔不过是随时间而消失,挽得住一条街,挽不住一代人,人会老会死,地方即使僵留不动,人已经不一样,我们岂是当年人?一头灰白,满面沧桑。新人旧楼,也不是当年人。我希望这本书可记过去的人和事,那个黄赌毒档满街的湾仔,不值得怀念,但实在曾经。”(23)
20、《媚行者》因为是一个脚伤的故事,所以我很想自己跳一点舞。当时舞跳得那种幼稚程度居然胆敢表演,这个我到现在还觉得很神奇。在台上我看到下面有一个观众非常沉闷无聊地转过脸去。我到现在还经常想起那张别过去的脸。
21、他说他一共有个两百多个女人,并且解释道:“我和女人大概打了二十五年的交道,用两百除以每年差不多八个新的女人,这不算多。”他对女人坚持“三”的原则:“可以在短期内去会同一个女人,但绝不要超过三次;也可以常年去看同一个女人,但两次幽会间至少得相隔三周。”
22、(22)郑政恒:《一九六黄碧云:香港还有故事未说》,(原题:卢麒与时代的幻灭),《明报》(香港)2018年4月15日。
23、生命里面很多事情,沉重婉转至不可说。我想你明白。正如我想我明白你。
24、至于对书面语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帮助的书,应该是名家名作。
25、即使写运动,不能忽视的是陆港两地的差别,这也是赵眉被吸引的关键。“赵眉直起身来,对‘民权’她感到了陌生,但又起了尊敬的心情。在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死去……血流成河……高帽在空中飘扬……美丽的红领巾如血……就从来都没有人提到‘民权’。”赵眉总是不脱对政治运动理想的想象,是由陆对港的,但黄碧云前期的作品擅长的是言情,这点陆港的小对立是言情最重要的佐料。
26、底层书写不仅是现实关怀与写作伦理问题,具体到黄碧云还涉及到作家本人与“火红年代”的特殊联结。黄碧云1980年代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1970年代学运的摇篮,其后赴法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是法国激进学运“五月风暴”的发源地。而相当长时间的海外游历,尤其是在许多爆发过革命与战争的第三世界国家游历,使黄碧云对国际左翼运动有切近的观察与思考,并将其与香港本土的左翼运动进行参照对比。对左翼思潮书写的兴趣从她早期的小说中即已得到反映,如《盛世恋》与《呕吐》。卢敏芝《火红年代的温柔与暴烈——论黄碧云作品中的历史、左翼与本土性》一文中重释“盛世”“恋”:所谓的盛世不是指1980年代的香港盛世,而是指向充满理想、壮志与豪情的火红年代——真正的盛世。与这个年代联系的热情、浪漫、理想等革命气质才是情爱的真正基础。(27)
27、大哥在客厅里煮茶。热水细细的泡着,水气氤氲,外面“哒”的下了大雨。茶泡开了,炒米一粒一粒的浮起来,茶香扑鼻。大哥开始讲母亲死后的事情。他说他就在这客厅看见母亲穿着莲青粉荷和服,跪坐在此煮茶,她年纪很轻,才三十七岁。恰如我的梦境。后来他就请了和尚超渡亡魂,大哥的大女儿当下发了七天的高热,在高热里她梦游,夜半起来切腹,幸得大嫂起来,将她打昏,醒来大女儿忽然大哭。我当下一算,此时正是裕美逝世之时。
28、特蕾莎说。她把托马斯的手抓得更紧了,又睡着了。托马斯知道,此时,特蕾莎正在一架飞得高高的,飞在星星上面的飞机里,透过舷窗往外看。所以当灵魂超过肉体的欲望之时,爱情显得多么美妙啊。
29、第三届于2010年颁出,授予了台湾作家骆以军的《西夏旅馆》,这是首次有台湾作家获奖。这部小说以一座怪诞的旅馆切入,以十一世纪神秘消失的西夏王朝来隐喻,表达了对中国现代化的看法。
30、你可能不熟悉李碧华,但你一定知道这些电影:《霸王别姬》、《青蛇》……李碧华笔下的前尘往事、人鬼绵情,为她赢得了“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誉。
31、这本书与其说是谈倪匡,不如说是聊天记录,由一篇篇短文详尽的描述自己和友人的相交之忆,描绘出一个亲切鲜活的传奇人物。叮!您的好友蔡澜已上线~
32、生命里面很多事情,沉重婉转至不可说。——黄碧云《失城》
33、 小说中与之相关的又一情节,是若拙确诊以后,回到公司收拾遗物。他特别把一封买好的打折电池,用公文袋封好,写上“全新电池”,然后郑重交给助手阿凉。此段落平实无华,写人之将死,充分表现出作者在小说中对“死亡”的顾念。日常而波澜不兴,无彻骨之痛,反有一种尘埃落定之美。这一点,无疑与其早期的尖锐笔锋颇有反差。谈及此转变,作者将之与自身人生阅历联系,“我想可能是因为这几年,我的亲人陆续去世,我真的知道死亡是什么。我之前还没知道是什么,所以会想像得很激烈,到我知道的时候,其实现实并没有这么激烈。”“死亡很近了,近得你要开始接受,那也跟我的年龄有关,年纪轻的时候想的死亡都是很激烈的。如今这些死亡对我来说不是一个打击,而是已经好像黄昏入暗那样吧。死亡是一个一定会发生的事,它比你大很多,而我就坐等黄昏入暗。”
34、西西的《我城》开创了香港本土城市文本的先河,深入浅出地描写了70年代香港本土生活中平常的人和事,其艺术风格独特,内容中透露出带有狄更斯式的小温暖。
35、梁文道曾猜想,黄碧云的书如此紧张,想必写得也十分不易。在这场题为“小说语言的隐秘”的演讲中,黄碧云证实了他的猜测。
36、“后殖民主义”下的香港,虽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军事控制,却在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长久受到着殖民统治的影响。抛开了宏观的政治角度,从人细微的所见所感入手,反抗与争论间最终看清,在历史的抉择中,我们只能学会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