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叶圣陶的作品小学课文)。
2、因为叶圣陶从事过教育工作,所以他就觉得童话是他进行文字启蒙、文化启蒙最好的一个手段。童话,童话,就是和儿童对话,就是说出儿童心理的话。叶圣陶写童话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孩子,因为所有的民族的未来都是从孩子开始的,所以他是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的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大的贡献。叶圣陶把自己的童话和儿歌融进了教材,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优美的母语教育。
3、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
4、 这个时期,叶圣陶在他亲拟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里,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语文”的说法。因为在这之前,这门学科在小学阶段叫“国语”,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叫“国文”。这是因为小学课文全部都是语体文,到了中学,主要是文言文。叶圣陶认为,改称“语文”,既不是把“国语”和“国文”合称,也不是把“语言”和“文学”合并,这里的“语”指的是口语语言,“文”指的是书面语言,简单来说,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语文”学科,就是应该培养学生两种基本能力:一是接受,即听别人说的话,读他人写的文章;二是表达,即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从此以后,集合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语文”学科,不仅有了一个准确的定名,也明确了这门学科的功能和目标。
5、叶圣陶在编辑《开明少年》过程中,始终以“作朋友的心态责任去面对少年朋友”,为少年读者奉献丰富的精神食粮。他所在的开明书店在我国现代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出版当代文学及青少年儿童读物为主。它在团结进步人士出版进步杂志、积累文化财富、教育青少年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所以能在大书店林立的上海滩上脱颖而出、颇有口碑。
6、 1980年,叶圣陶在《我和儿童文学》一文里回忆起他在开明书店编写教科书的经历时,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却深有感触地写到了自己的“文心”:“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叶圣陶的作品小学课文)。
7、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8、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吃稻穗(suì)的小雀。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9、国王听说后,心想种出这样的花才能显示出我的尊贵和权力,于是,他让人把种子取来栽在白玉盆里,亲自照料。然而,两年过去了,种子一点动静都没有,国王非常生气,把种子扔到了池子里。
10、主要讲述织女下界遇牛郎,与牛郎互生爱慕之情,却因天条阻隔,被迫两分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11、所以,叶圣陶的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都是源于童话与儿歌。
12、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日整夜站在那里了。
13、 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是由在杭州市的浙江大学校友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经过7年的发展,现已联络社会各界校友10万余人,每年组织各类校友活动近千场。组建了金融、创业、地产、单身、户外、摄影、电影、读书会、亲子、女性、美食、马拉松等数十个校友俱乐部。
14、这本《开明国语课本》是由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所编写,而叶圣陶生平以编写书籍为荣,常对人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此外,《开明国语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有配上漫画家丰子恺的插画,这本书在当时可是号称教育书籍的先锋。
15、七十八年前——就是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共八册。我父亲叶圣陶(绍钧)先生写的课文,父亲的好友丰子恺先生绘的插图。课本一上市,果然有点儿轰动,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赞誉。尤其小学教员,他们说有的教材内容陈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哪儿来和学习兴趣。常言道“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科书本该编成这个样子。我父亲和丰先生受到了鼓舞,1934年,又完成了高等小学用的四册国语课本。
16、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17、两度改字的叶圣陶,最终选择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奉献出自己的一生,也算实至名归。叶圣陶不仅在意自己的名字,为子女起名也十分用心,叶圣陶为子女起名为至善、至美、至诚,对孩子们寄予“真、善、美”的人生追求。
18、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十丈见方,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
19、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906年他上了苏州成立的第一所公立小学,当时学的还是文言文。显然,他小的时候受的还是传统教育。奇怪的是,他却一直提倡白话文。1921年,叶圣陶写了他的第一篇童话,叫《小白船》,用的即是白话文,那个年代写出这样的白话文,很流畅,浅显易懂,又很有趣,很有童话意境,的确反映了他的语言和文学功底。后来就在写《小白船》的第二年,他出了中国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这部集子里面全是给孩子们写的童话。
20、本文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收录为课文。
21、 1949年春天,淮海战役已经接近尾声,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
22、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儿就看不见。
23、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下课后,我问学生:“你熟悉叶圣陶先生吗?”
24、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25、说起银杏果,不由得想起“烫手罗,热白果”的叫卖声来: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热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绿玉一般的一颗仁,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味,我们都喜欢吃。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
26、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等到黄叶落尽,三棵老树又赤裸裸的了。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不动一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
27、 编写小学课本里的每一课,叶圣陶都特别在意每篇课文的长短,里面的生字和新词有多少? 它们重复出现的次数有几次? 他都让夫人列表统计。随着年级的提高,每篇课文的认知范围,还有课文长短、词汇量、生字难字也渐渐加大。当时的教育部对这套课本的“审定意见”是:这是我国小学教材书中创新一例。《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出版后,不断印刷了40多次,成为开明书店最有代表性的教材之一。
28、 1953年12月,《新华字典》正式出版后,没想到又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原来,《新华字典》第一版的正文,是按注音字母音序排的,而书后的《笔形部首检字表》又是全新的。当字典在方言地区发行后,很快就收到了一些读者反映的不会使用的意见。
29、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30、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31、 叶圣陶最初编选的,是分别在1931年6月、7月出版的《开明古文选类篇》《开明语体文选类篇》。1932年,他又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出一套《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全套书分“初小”8册,“高小”4册,一共12册,大约有400篇课文。这400篇课文,大约有一半是原创作品,另一半是改写或编译的。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浸润着叶圣陶的心血。现在看来,这些课文的编写,非常贴近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心理趣味和成长需求。
32、叶圣陶的童话虽然写于20世纪上半叶,但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脉搏以及少年儿童和作家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理想和追求,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33、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空地上有了这广大的绿荫,成了最好的游戏场所,我们在那里赛跑,唱歌,扮演戏剧。经过的船常常停泊在右边那一棵的绿荫下面,摇船的歇口气吸一管烟,或者煮一锅饭,这时候,一缕缕烟就袅袅地升起来了。银杏树的花太小了,很容易被人忽略。
34、《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是当前是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
35、教育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36、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辛亥革命后从事教育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后投身新文学运动,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入商务印书馆。三十年代初改任开明书店编辑。并从事语文教学和教科书的编纂工作。
37、考试从凌晨十二点开始,通宵答卷到次日上午。当时还是顽童的叶圣陶将注意力全都放在了食盒里的马铃瓜上,把功名丢在脑后。这次科考经历在18年后被叶圣陶写进他的小说《马铃瓜》里。考场“吃瓜”的叶圣陶肯定不会想到,这次考试竟是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没能参加考试的顾颉刚在《记三十年前与圣陶交谊》中提起此事,字里行间充满羡慕:“当科举未罢时,……吾父欲令观场,而吾祖以为不宜太早,……圣陶告我,渠曾往应试,家中为之系红辫线,示年幼,闻之而羡。”
38、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俩(liǎ)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她当时昏过去了,后来就落(lào)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
39、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三棵银杏树有多大的年纪了,没有人知道。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
40、我们这本书里的“作家和你面对面”栏目,还收录了叶圣陶先生《如果我当教师》文章的节选,大家读了以后,一定会对这位关爱孩子、站在孩子视角去创作的作家更加亲近、熟悉。我们把文章分享在这里……
41、《一粒种子》的作者叶圣陶,创作了很多童话,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经典宝库中的珍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
42、 叶至善在《父亲长长的一生》里,说到父亲叶圣陶与这本《中学生》的关系时,这样写道:“父亲是非常爱《中学生》的,除了抗日战争中的《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凡‘开明’出的各期,他几乎每篇文章都看过,是个忠实的第一读者。看过还不算,吃完饭喝酒他还要跟我们孩子讲。西洋音乐家、绘画家的许多故事,我是听父亲讲的,后来才知道故事就刊登在《中学生》上,是子恺先生的作品。早期的《中学生》刊登过几个关于天文的连载。父亲买来了冲皮制的活动星图,还托内山书店从日本买来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后来连载高士其先生的《细菌与人》,又托贾祖璋先生觅来了一台显微镜……”
43、 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9月,是由曾在商务印书馆干过的编辑家章锡琛和他的弟弟章锡珊合办的“私营”小出版社。后来,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胡仲持等相继加入。叶至善在《父亲长长的一生》里回忆说:以一定年龄阶段的读者、即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开明”是出版社里的第一家。当时,其他一些大一些的出版社,都是综合性的,什么书都出。而且,“开明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青少年教育都有些兴趣、主张和经验,有的在中、小学,有的在大学教过书,都比较熟悉青少年们的成长特点和心理需求。
44、《开明少年》月刊以少年文学为主,是融教育、知识、时事、图画为一体的综合性少年刊物。主要刊登青少年习作,内容涉及到政治、史地、科技、美术、音乐和卫生等方面,并发表诗歌、散文、童话、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译作和名篇赏析。旨在帮助少年儿童学习知识,多懂事情,并且更明白一个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以期青年努力、进步,成为一个开通的明白的人。
45、 一提到这套《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就不能不说到丰子恺为每一篇课文配画的工笔白描插图。丰子恺不愧是一位童心未泯的大画家,寥寥几笔就勾画出课文里的人物、场景和意境,同时又照顾到孩子们的审美趣味,图画里总是洋溢着天真童趣。一幅小小的图画,却给孩子们带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育”和艺术感染力。
46、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47、《叶圣陶代表作: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48、《一粒种子》这篇童话讲述了世界上有一粒种子,像核桃一样大,它开的花儿非常漂亮,而且还有浓郁的香气,什么花都比不上它。不久,国王得到了这粒种子,想象自己将会变成最尊贵、最有权力的人,他很精心地照看这粒种子。可两年过去,种子并没有开花,与两年前一模一样。国王很生气,便把它仍到了窗外。随后,富翁、商人、兵士都得到了这粒种子,他们也细心呵护这粒种子,但种子都没有开花,他们全都放弃。最后,这粒种子传到了一位农夫的手中,农夫种下了种子,把它与其他种子一样对待,种子很快就开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49、至少有三重:其是被叶圣陶自身多方面不凡成就的“遮蔽”;其源于叶圣陶教育著作风格和体式的“遮蔽”;其也是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点,是囿于历史条件的时代的“遮蔽”
50、 除了《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叶圣陶在开明书店编写的其他教科书,迄今被尊为“经典”的还有好几种。1934年,他和夏丏尊、宋云彬、陈望道为开明函授学校编写的《开明国文讲义》18种;1935年,他和夏丏尊一起编写的一套供“初中国文课教学自修用”的国文教材《国文百八课》;1937年,他和夏丏尊一起编写的《初中国文教本》;以及《开明新编国文课本》《少年国语课本》《开明文言读本》《幼儿国语读本》等教材。
51、国王为了权势,富翁为了炫耀,商人为了发财,士兵为了升官,种子在他们手中都没有发芽,而农夫没有任何企图,只专心种植,结果种子不仅发芽,还开出最美的花。这告诉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态,没有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就会有所收获。
52、叶圣陶从17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93岁,而且一天都没有间断。他的日记一共有700万字。叶圣陶的第一篇日记里说,他记日记的目的就是为了记自己的错误,让自己重温,不再犯第二次。他的那首著名的儿歌《小小的船》,他也记在自己的日记里,“自以为得意,录之。”得意在哪儿呢,他是多用叠字,多用an音,而且意义很浅显,情境又不枯燥,还适合孩子幻想。这首儿歌完成了他多年的一个愿望——“20年前在开明编小学课本,即设想及此,直至今日使乃完成。”“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小小的船》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里面用了六处叠词,弯弯、小小、蓝蓝、闪闪等等,这些叠词一用之后,就使得这个文句有了一种可爱感、韵律美,就像妈妈在哄孩子睡觉,唱的摇篮曲,亲切生动又活泼,这是叶圣陶的童话和儿歌的主要特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喜爱。
53、《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编排在北京版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
54、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55、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
56、银杏树不仅是作家童年时期的亲密伙伴,更是作家浓浓思乡之情的寄托。作家将童年记忆和浓郁乡情浓缩在银杏树上,使文章具有一种动人心弦之美。
57、《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是冀教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58、去年秋天,我一边拾银杏果,一边问父亲:“银杏树为什么不开花?”父亲笑着说:“不开花哪儿来的果?待来春留心看吧。”今年春天,我看见了银杏树的花了,那是很可爱的白里带点儿淡黄的小花。
59、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60、再看看那稻草人,帽子依旧戴得很正;扇子依旧拿在手里,摇动着,发出啪啪的声音;并且依旧站得很好,直挺挺的,位置没有动,样子也跟以前一模一样。她看一切事情都很好,就走上田岸,预备回家去搓(cuō)草绳。
61、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三年中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可惜,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后来他被上海的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学校任教,同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的小学教科书编辑。
62、 《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朗读人是卫东。
63、有让我们学会认识自己的作品。比如《左手和右手》和《十个好朋友》,写的是大家的手,篇幅短小,句句可爱;
64、《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 ,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朗读人是陆洋。
65、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坐落在保圣寺西,与寺院仅一墙之隔。
66、《藕与莼菜》,现代作家叶圣陶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
67、《一粒种子》的作者叶圣陶,创作了很多童话,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经典宝库中的珍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
68、稻草人正在想的时候,一个小蛾飞来,是灰褐色的小蛾。他立刻认出那小蛾是稻子的仇敌,也就是主人的仇敌。从他的职务想,从他对主人的感情想,都必须把那小蛾赶跑了才是。于是,他手里的扇子摇动起来。可是扇子的风很有限,不能够叫小蛾害怕。那小蛾飞了一会儿,落在一片稻叶上,简直像不觉得稻草人在那里驱逐似的。
69、他确实重视细节的描写,使细节描写在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节传神状物如此生动真实,是与作者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反复深入地观察琢磨分不开的,叶圣陶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他细节描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70、 开明书店当时为少年儿童们编写和出版的语文教材类读物和科普读物,也成为后来儿童教育出版的典范。其中付出心血最多的人就是叶圣陶。
71、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72、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73、本文中,作家以朴实、流畅的语言,描绘了银杏树的种咱情态,勾画出一幅幅简洁、优美、古朴的画面:从开头描写银杏树“手牵着手,肩并着肩”的形态,到中间对银杏树年纪、枝干、叶、花、果的细细描摹,再到末尾勾勒银杏树枝干屈曲、苍鹰停伫的凄美,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字里行间流溢着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
74、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75、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
76、这里是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工作过的地方。叶老逝世后,甪直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当年叶老执教的几处旧址重行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
77、这篇童话中的国王、富翁、商人和兵士都想通过这粒种子成为最有权力、最高雅、最发财和升官的人,他们太过于呵护这粒种子,违背种子生长的规律,种子一直没有发芽开花。而农夫并没有期望这粒种子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把它当成普通的种子,像平常一样耕、锄、浇,最后种子终于开花。
78、童话《稻草人》写了一个没有爱、没有互助、没有希望的漆黑而寒冷的夜的故事,对于人世间的悲剧,富有同情心的稻草人什么都挽救不了,也改变不了。最终,在内疚感与无力感之间纠结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与悲剧同眠。可以说,这篇童话里所描写的人情冷漠、人心隔绝以及天灾人祸,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者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稻草人痛苦致死的心路历程,让人感觉到世间的悲哀和无望。正因如此,当时也有观点认为,叶圣陶创作的童话弥漫着凄凄惨惨的气息,离儿童世界太远,不应该作为儿童读物。
79、以下是叶圣陶之子对《老开明国文课本》所作的说明
80、 1950年11月,新中国的教育部与出版总署联合,成立了新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叶圣陶担任委员会主任。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简称“人教社”。这是新中国专门负责全国中小学教材研究、编写的出版社,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了社名,叶圣陶出任社长兼总编辑。1954年10月,叶圣陶又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兼任人教社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