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口众多、密集如蚁的岛国,其良好习惯和优雅环境的形成,也并非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就能确立起来的。人们的习惯,是基本素质的一种体现,又要靠制度去管理实施。在制度约束中自觉执行,在自觉执行中提升制度境界。日本民法很早就纳入《遗失物法》,捡到失物者必须尽快将遗失物送还失主或者交给监察,社会对偷盗行为的态度基本达到“零容忍”。由于法律约束的严格、执行的坚决、认识的高度,意识的自觉,便自然而然地营建出合谐环境的良好氛围。
2、(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3、(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4、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打仗。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道不拾遗成语故事4道不拾遗
5、11月8日8时,市民韦阿姨乘坐南宁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26路1772号公交车,下车时不慎将一辆买菜用的小推车遗落在车上,驾驶员陈海辉师傅捡到推车后交回车队调度室保管。韦阿姨于中午来到车队领回失物,并向陈师傅表示感谢。
6、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正是社会治安良好的最佳写照。(路不拾遗造句)。
7、就当前世道人心而言,能够做到路不拾遗的君子,恐怕为数不多。
8、路不拾遗,固为人们所倡导,但如此似乎脱离了现实。
9、杜甫自己一生飘转如秋蓬,缺衣少食,茅屋草舍,营养不足,甚至还饿死过孩子。
10、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很好,人人路不拾遗,家家夜不闭户。
11、
12、例句:每天上下班的时候,人民大街的自行车川流不息。
1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非虚言。助人为乐、见义勇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风气很
14、陶侃平定陈敏、杜弢(tāo)、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
15、(释义)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16、一个国家的治安应以道不拾遗做为理想的目标,以及努力的方向。
17、释义: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18、支吾其词 ( zhī wú qí cí )
19、(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20、 这天,陈大叔在新买的田里锄地,突然“锵”的一声,咦?好像是锄头碰到了什么东西。他挖起一看,原来是块砖,可是……不对啊!砖上刚刚被锄头刮到的地方,怎么闪闪发亮呢?于是他就把那块砖拿到沟里洗了洗。
21、《路不拾遗》出自韩非子。国无盗贼,路不拾遗。我们还可以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都是说这里的风气非常的好,民风淳朴。
22、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风气,在我们这个“双文明村”已经实现了。
23、(示例):夜不闭户,~,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
24、(成语示列)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道不拾遗成语故事6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经济发展稳定,老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一个叫张三的人走在路上,看见地上有一包看上去很贵重的物品,但是来来往往许多人,却没有一个人拾起它,这是为什么呢?
25、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
26、11月8日7时,南宁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90路2641号公交车上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当班驾驶员梁世禄师傅驾驶车辆行驶至小鸡村上下客时,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乘客示意上车,梁师傅立即起身下车将乘客推到车上,同时贴心地提醒对方扶好坐好。车辆行驶至终点站后梁师傅又再次走到残疾人身边,将他安全送下车。梁师傅温馨的举动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得到车上乘客的一致好评。
27、东晋时期荆州官吏陶侃,他勤于政事,处理政务从不拖延,对下属的赌博及贪小便宜的行为严惩不贷。
28、注释:道:道路。拾:拾取。遗:别人丢失的东西。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29、(出处): 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