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社会就不是这样,它是以个人为本位。人一方面在充分地原子化,重视自己的人格与权利,但另一方面又被一团一团地划归于不同的团体或组织。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前面提到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大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它们不能等同于“关系”。因为在西方,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是在团体的意义上建立起来的,个人需要加入这些团体才可以得到它的资源。而中国人的关系存在一种天然的差序,因为不存在加入的问题,自然也就没有了公私界限,“自我”可以消失,也可以无限地膨胀。
2、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系统性特点,现在终于可以回答“关系”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在整个社会系统里,中国人讲关系,首先思考的是人与天的关系。(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3、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要一旦完全抛弃她,和她发生彻底的决裂,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更是不应该的。像这种历时数千年,虽累经剧变而未绝灭的传统文化,糟粕固然很多,精华亦复不少。在今天对待她的应有态度,就是要如何正确地引导她到现代化的道路上来。去掉她的已经僵化了的、腐烂了的部分,保存和发展其还有生命力的、还有健康的部分,使她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作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属于这类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属于这类的思想。
4、自朱熹整理先贤之书后有了正学,儒家经典被推向了高峰,明王阳明反其道而行之,但也是继承了儒家先贤的思想而开创了“心学”让经典可以变成一种修行,以至于影响了曾国藩等,对后世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而且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被当代重新提出来可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与继承。也是对先贤的另一种致敬。
5、自然中国本土也有所谓宗教的传播和盛行,但是,无论哪一种外来宗教,它们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与儒学接近的过程由于儒学的深刻影响,任何宗教都难以绝弃人伦,都不能不主动适应中国社会。佛教正是如此在传入中国后,佛教与儒学、道教之间有斗争又有融合,最后,佛教只能在尽孝、尽忠两大伦理观念上有所修正,才获得了民众的接受和理解,得以顺利传播。
6、第三个特点来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不管是农业社会还是现代的工业社会,除了家庭之外,我们需要国家机构来管理整个社会,这是因为有很多事即使是家庭再大,也解决不了,比如说抗旱救灾、社会治安、地方行政、保卫疆土等。国家则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处理这些重要事件。所以说,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建立政府,政府的管理者在古代中国又叫做“官”。一旦“官”这个概念出现以后,就成为中国人生活的第二个核心。民与官的关系也就出来了。中国的官民关系是上下流动的,不像西方贵族头衔那样是世袭的,上下层之间有隔离,各自封闭起来生活。这是中国文化里面值得称道的地方。官与民在不断地上下流动,这就给平民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因为任何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进入上层社会。中国传统社会设计的做官途径首先需要读书,所以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家庭对教育的投资非常大。或者说,中国的家庭只要有孩子在读书,那么一家人的生活重点就是围绕孩子的教育,大人甚至愿意为此放弃闲适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保存得这么完整和长久,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达。
7、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8、 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儒家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儒家思想为中世纪的欧洲做出了重大贡献。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的影响,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时至今天,儒家思想也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更多的交流和碰撞,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加强。
9、 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10、在哲学上,一般认为儒学作为修己治人的学说,作为伦理特色比较鲜明的学说,其思辨色彩并不十分突出,其实,在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儒家学说的哲理化倾向十分显著。所以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认为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可以说,这种看法抓住了儒家哲学的本质特征。《易传》《中庸》等经典著作中蕴涵了丰富的思辨哲学材料,宋明理学家也吸收了佛家的思辨哲学与道家的道本论和“道法自然”思想。在儒家哲学中,“中庸”思想对后世的。思维方式影响最大。“中庸”是孔子及其后学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是他们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与所谓的折衷、调和有别,它闪烁着辩证思想的光芒。儒家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儒家哲学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在教育上,儒家的影响可谓至深且广。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1、重视教育。除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外,孔子创造了“有教无类”的大众教育观,就是: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时代之前,教育是贵族的权力,平民是没权利也没有地方接受教育的。之后的“教化民生”思想也是脱胎于儒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12、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13、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14、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 “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的开天辟地引导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教学理念还在学校开展,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性人才。孔子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及学习态度更是影响深远,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效法的原则,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其它儒家人士的教育思想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一样成为千古圣训,为历代读书人所推崇。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样,教育理念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的教育思想渊源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
15、其中积极的影响在于教育,道德,仁义,思想上等几个方面。儒家思想对于教育非常重视,对儒家学生"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因循守旧”,主张学生独立自主,强调学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例如:"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教学方式独特,经验丰富。极大的推动了现代社会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仁义道德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和义,他们倡导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注重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发展,对后世的统治者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例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极大的推动了汉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上的发展,也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和主导地位。
16、 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孟子曰:“民贵君轻”,在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仍然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本”“人贵”,尽管其目的和含义与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思想和理念有很大差别和不同,但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儒家的这种思想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这种人的理念早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十几个世纪,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先进思想,儒家思想后来在西方国家的广泛传播正是基于这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先进性,这种思想获得了欧洲思想家们的欢喜和重视,成为一种冲击旧制度的法宝,因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在于人要有“仁”和“义”。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百事义为先,舍生取义。以“仁”和“义”为支撑的“人本主义”观念使儒家思想更具内涵,更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在社会中得以推及并产生积极作用。
17、但随着后世思想固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诞生,加剧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性,导致了整个民族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消失,使得中国在封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落后于西方。
18、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至今也存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色。“礼”就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举止言行符合了自己的位置要求,就说明懂礼。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也不乏儒雅君子,但问题就出在过分上。儒家讲君臣、父子、夫妻为“三纲”,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如果有人违反了礼,就被视为犯上作乱。鲁国的一个陪臣搞了“八佾舞于庭”,即在家庙举办了64人规模的乐舞,这本来只有天子才使用的;这个人还祭了泰山,这本也是天子的事。对此,孔子很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由于讲“礼”,领导、长辈说的话,即使错话,也不能越,不能顶,不能改,因而拒绝一针见血的争辩,否则为狂妄、骄傲、“大不敬”。
19、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又是伟大的历史学家,由孔子作《春秋》所开创的史书义例,对后世史学影响极大。儒家认为,史学著述应当纲纪天人,推明大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0、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承认了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在中国就是“搞关系”,实际上就等于承认搞关系是合理的、应该的。它既有西方理论支撑,又有发达社会做榜样。这样的讲法显然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危机。这个困惑和危机不仅只指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层面和行为层面上,而且混淆了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差异。
21、战国时期的儒家承承人孟子的“仁学”讲的是性善论,他讲的道德修养是从自我自觉约束到最终修成正果,有着完整的描述和体系。“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把孔子主张的无谄、无骄、乐道、好礼、勤事、慎言、甘贫、守贱、坦荡、公正、正身、笃学、忠诚、刚毅等优秀品德,进而提升到人格与道德责任的高度。他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乐,充分表达了精神愉悦。孔孟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俗等一切领域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基础,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应当不负前师重托,努力肩负起这伟大的任务。
22、我国目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严峻问题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赶不上物质文明建设,在近几年的四化建设中,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国内出现了贪污贿赂、倒卖诈骗、一切向钱、假公济私、见利忘义等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这就不能不使人回想到儒家思想中的公私之分、义利之辩那些精华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有益的,应该把它们继承发扬下来。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在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能做出贡献,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23、农业社会时代,中国人讲的是命,也叫做天命,俗话说“天命不可违”。中国人脑中理解的“命”是和“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道家的讲法,而对儒家来说,有了天命以后,就要去考虑道德从哪里来的。既然命是天给的,那么人的德性也源于天,即所谓天生德于予。《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南京的朝天宫有一个大牌,上书“德配天地”。除此之外,我们中国人还喜欢讲“天地良心”。
24、 尽管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瑕不掩瑜,但是毕竟儒家思想有着自身的弊端。首先第一个弊端是儒家思想将人一出生就划分为三六九等,非常的不民主;第二是和政治结合,将人民变为统治阶级的“奴隶”,演变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政治思想;第三不主张进取精神,对于科技发展非常的不重视。
25、但儒家思想也有它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儒家思想在谈关系的时候,它的重点是“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一直以来,儒家思想就围绕这五种关系来讲。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一个农业社会里,这五种关系占据了整个社会的主导。但是到了工业社会,社会关系也就变得异常复杂。人与组织的关系,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儒家没有讲到的。仔细研究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在儒家反复强调的“五伦”中,关系到家人的有三个,外面的关系只有两个,这足以见得亲情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五对关系中,其实真正对等的只有一个朋友关系。父子、夫妻、长幼、君臣都只强调了一方的权威性。所以,在中国,事理的研判往往与当事人的年龄、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可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一律被要求平等对待,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26、于长期以来儒学与社会的结合,儒学的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百姓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实际中,成为他们“日用而不知”的东西,“逐渐凝聚成中华民族一种生活方式,浸润了士、农、工、商的各个社会群体,从而也渗透到作为一种文化结构的诸如制度、器物、风俗等各个层面上,并且在有决定意义的程度上塑造了它们的形态”。
27、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是徐复观教授思考传统儒家对于当代社会之意义的文章。主要以孔子、王阳明、朱熹以及《中庸》、性善说等传统儒家思想、著作及学说为基点,对儒家传统进行深入分析,并致力于运用传统儒家精神启示现代社会。
28、儒家的美学理想,要求绘画艺术的情感和表达必须自觉地由道德、伦理的理智来控制,提出绘画艺术的审美性要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规范相统强调中国绘画艺术的社会作用是塑造人们的理想追求与精神人格。可以说,中国儒家思想的审美标准是自我精神与人格的建立标准,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标准。在儒家思想中,自然事物和个人感情均具有社会伦理性,中国儒家们用“仁”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孔子从道德价值角度评价大自然中的山水,提出“山水仁智”论,中国儒家思想家认为绘画中的山水观是进行道德比附的观山水之法,自然山水成为道德形象的观照,中国绘画里的山山水水已不是大自然本身的山水,而是儒家思想的“仁”和“知”的象征。中国画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其实是对理想和人格的欣赏和赞美。例如中国绘画中的画梅傲霜斗雪的风貌,画竹示高风亮节,画松表气字轩昂,画鹏言壮志等均皆如此。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即是寓意了作者清高拔俗、孤傲正直、笑傲严寒、独立严寒的高风亮节的典范作品。荷花,是中国画家最热衷于表现的绘画题材之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画家看中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内涵和寓意,对荷花的赞美即是对自己人格和精神的追求,这种艺术的审美原则即来自于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中国画家的艺术创作的影响。
29、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溶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处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辉。如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克己”是为了“复礼”;强调家国合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又如团结统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很浓,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西汉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儒家的“内圣外王”强调君子修身、“齐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分裂不得人心,统一人心所向,这已成为我们反对民族分裂的广泛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又如爱好和平,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讲“和而不同”,讲“厚德载物”,讲“忠恕”,要求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妻、邻里、朋友等“五伦”关系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最可贵的就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想一想,以增进理解,营造宽容,多达共识,形成合力。现在,在国内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坚持友邻、睦邻、富邻政策,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儒家“和”的思想能发挥更大作用。
30、儒家思想对这种短暂而有选择的关系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儒家思想试图解决的问题通常都嵌入于长久而无选择的社会网络之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儒家思想试图解决的几个问题,以便我们看清它同中国人关系行为的关系。
31、王阳明《传习录》里有这么一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曰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鲜矣。”儒家思想藏在百姓生活的日常使用当中而不自知。更是当今社会现实意义上经济发展的必备文化根基。
32、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以及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3、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在政治、哲学、教育、史学、文学、信仰等方面广泛渗透,规定了它们的发展方向,使之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学逐渐沉潜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之中,主导了亿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政治上,儒学主张仁政德治。为了使天下由“无道”归于“有道”,儒家设计过一整套治国方案。在内容上,它要求为政者依据“仁者爱人”的准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从“正己”而“正人”,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在形式上,要求当政者“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使人们从内心深处自觉遵循社会生活行为规范,使上下有分,谐有序。儒家向来注重道德教化,反对独用刑政。倡导平政爱民,反对富而不仁;主张举用贤才,反对任人唯亲。历代开明的君主,都以儒家的这种思想作为治国纲领,他们注意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儒家将“尊君”与“重民”主张相辅相成,共同对中国传统政治产生了巨大作用。
34、 政治上倡导“以礼治国”走向“太平盛世”。从伦理政治的角度,如果说西方是“智”型文化,那我们的儒家文化就是“德”型文化,我们受之影响深远。即使在当今世,处理国际关系上,中国遵从的还是“礼治”,而非有些西方国家的“强盗逻辑”。
35、第四个特点,中国为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现代人讲国学,就是直接拿着儒家的经典教材来讲授,以为讲讲四书五经就可以了,其实这是对儒家思想的曲解。儒家的重要性不是因为它出了几个伟大的思想家,写了几本伟大的论著。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儒家思想的社会功能同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是契合的。它不仅规范了中国人家庭生活的秩序,也引发人们对做官的向往。儒家不仅倡导读书,还教人怎么做官。一言以蔽之,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和官场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规范基本上被儒家思想所覆盖了。而相对于儒家来说,道家比较注重天、地、人的关系,讲究那种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回应人们对生老病死的关切。所以说道家在生活方面,强调的是讲究健康长寿、“养身之道”。在某种程度上,同儒家思想之间构成了互补关系。
36、不少文学家就是著名的儒学大师,他们希望通过历史事件的记述以“明褒贬,别善恶”,希望“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儒家的仁义道德和政治教化。
37、—————————————————————
38、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而汉朝在汉武帝之前以道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39、我们可以说,关系行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但关系和儒家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首先需要回答“关系”究竟指的是什么?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搞的关系,是按照儒家思想的含义去做的吗?中国人在人情往来时,里面有儒家思想在产生作用吗?我们甚至还可以问:现在中国人做什么都讲关系,究竟是在继承儒家思想,还是在抛弃儒家思想?
40、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关于这一问题的总体性回答,我以为,它是一个最成熟的农业文明,最成熟不是最发达,因为农业毕竟不是工业。而当今的中国正发生着放弃自己的成熟而步入陌生社会的过程,很多问题就出在这里。今天,我准备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在农业文明上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在现代的困境。
41、第二种关系是关于人和人的,但不要简单地就理解成“人际关系”,这点要强调。很多人说,为什么要谈中国人的关系,哪个社会的人不搞关系,关系全世界都有。我觉得,中国人用“关系”这个词,是有一定含义和时空限制的,用西方的人际关系概念和理论还真不太好理解。
42、国家政治要安定,要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必须首先重视教育;社会风俗要改善,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样要重视教育。中国古代典籍中蕴涵了大量的教育资料,儒家典籍如《论语》《孟子》《荀子》等也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论述,《礼记》的《学记》《大学》《荀子》的《劝学》篇等更是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孔子是我国私学的开创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他的教育学说,对儒家教育思想起了奠基作用。
43、古代教育家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理论、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都提出了有价值的思想见解,诸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长善救失,言传身教;由博返约,循序渐进;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等。直到今天,这些仍然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44、空间上的限制则指关系同生活、学习、工作区域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中国人见面都喜欢问对方是哪里人、老家在哪里、哪个学校毕业的,双方有意无意间都想通过区域的关联找到结成某种关系的可能。区域性的关系最主要的当然是家人关系、亲属关系和邻里关系,这些都是跟中国关系的无选择性相关联的。这种无选择性,就是指要学会同一个自己没有挑选过的人发生交往,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和自己没有选择过的人交往,双方不能挑剔对方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可见,中国人的交往没法考虑这些因素。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不满只能放在心里,要学会忍耐,只要和谐就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一点在西方人的社会交往中很难想象。在西方,子女和父母是相处时间最长的,但子女一般到了18岁就自己独立,离开父母。在中国,大多数18岁左右的孩子还依然处在父母的保护之下,甚至结婚生子之后还跟父母住在一起。所以中国人要学会交往,上对其父母,下对其兄弟姐妹、妻儿,这些都是一辈子需要考虑的事情。
45、孟子也主张实行仁政,他说民贵君轻,统治者的任务是服务人民,要以人民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拥护国君。除此外他还提出了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本心是善良的,之所以出现恶人或罪恶残暴之事,是因为人的心灵被后来的环境给染黑了,本来良善的心被外在的不好事物给遮蔽了。要想获得善良之心,就得内在正直,从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46、儒家反对避世主张史学经世致用认为应当循名责实,寓意时事,资治垂鉴;倡导在史学著述中注意通识、通变,要理合名教,尊王重统,拒斥异端。
47、在西方,学生提问不用举手示意,随时插话,打断老师讲课,属于正常;在中国就不行,孔子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要人们平时要“居处恭”,“貌思恭”、“事思敬”。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蹑手蹑脚、千人一面的谦谦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限制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这和我们改革开放时代提出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要求背道而驰。
48、通过上面的比较,可见中国人的社会关系行为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短暂的、有选择的行为。这就导致个人的理性不够发达,考虑问题往往情理并重。而工业化的社会需要的恰恰是理性的、短暂的、有选择的行为。
49、儒家思想的消极思想主要表现政治及人的等级观念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级制度容易压制人们思想的发展,”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将人分为了三六九等,过分强调了等级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的责任主要在于统治者,而不是在于人民,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走向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