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也是作者要求儿子做到“静”的原因。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诸葛亮诫子书写作背景)。
3、明确:好高骛远、博而不精、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态度都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对学习进步无益,对品格的培养更是有害。
4、《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5、 “双重否定”的句式的妙用,表示肯定的语气,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6、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的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就说出了静对于学业的重要。诸葛亮作为先立志、后勤学的典范,深深知道立志对学的重要性。史书对于诸葛亮的学有两点明确的记载:一是16岁时就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这是立志;二是“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这是学习。
7、本就不是典型的议论文,但专家说“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于是,我们还是按照议论文的“一般要求”来分析:
8、所以说,身后声名也主要服从于后人的需要,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一个东西。
9、征途漫漫,前路惶惶,为了统一大业,每天只吃几两的米饭。
10、修身和养德是一个意思,均是指品德修养。好静和俭朴是品德高尚者的共同特点。喜欢独处、生活简单是很多大人物共同的生活习惯。
1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解释为“来,用来”。前面的“静”“俭”“淡泊”“宁静”都是方式、途径,后面的“修身”“养德”“明志”“致远”都是目的。类似的还有,就是——学以广才,志以成学。
12、我翻开教参一查,译文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13、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14、曾国藩的身后,清王朝进入了末期,清庭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汉族知识分子出来拯救王朝而无造反之心,所以曾国藩的地位越推越高,最终成为半个圣人。(客观的说,清朝爱新觉罗家对曾国藩可要比明朝朱家对王阳明好太多。)
15、30年后,约38岁的诸葛瞻,被迫直面蜀汉的灭亡,战死绵竹。
16、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并不是我们课本里的内容,下面看看它到底是怎样一篇文章。
17、学生疯狂吐槽文言翻译,引发老师思考,文言学习的出路在哪里?
18、句子翻译为:君子的品行,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19、 (译文)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0、总结:修身是一个人的基本品格,而静又是修身的途径。在文章伊始,诸葛亮就对儿子提出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同时也对儿子的未来提出了很大的期望。